Kopu產業|大浪淘沙下的共享經濟存亡錄

Kopu產業|大浪淘沙下的共享經濟存亡錄

Kopu按:共享行業的風口從來沒有斷過,小到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再大到共享汽車、共享公寓,共享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已然成為服務行業重要的推動力和創造力,但大浪淘沙下,動輒破產清算的共享行業正經歷興衰過度,這個行業需要的不僅是投資的熱錢,更需要從業者對整個共享產品的反思和覆盤。

要理清共享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市場位點,首先得明白何為“共享經濟”。“共享經濟”從狹義來講,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商業模式。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或服務者;目前共享經濟龍頭已現;共享經濟將成為社會服務行業內最重要的一股力。在全民移動化、移動支付的互聯網時代,共享經濟才能夠披上網絡的外衣,生存在線上這片沃土。共享出行之後,市場一片火熱,似乎“賺眼球”的不只是單車,雨傘、馬紮、寵物、停車位、空調等等也都紛紛成為共享行業的寵兒,似乎共享行業的風口依舊,但行業正在瘋狂洗牌,以燒錢為主要方式的偽共享經濟正遭遇市場的寒潮,淪為探索共享行業的炮灰。

Kopu產業現象:從共享單車看共享經濟

回顧這幾年興起的共享經濟,都是以互聯網模式出現。傳統經濟時代有“數一數二法則”,互聯網打破區域分割之後,逐漸演變為“贏者通吃”,即第一名賺的錢比第二名到最後一名加起來要多很多。因此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燒錢,燒錢戰擾亂市場秩序,違背產業升級初衷。共享單車便是市場第一起大規模燒錢達到共享的案例。

Kopu產業|大浪淘沙下的共享經濟存亡錄

共享單車由初入市場時的喧囂轟動一片看好到一窩蜂共享單車企業紛紛補貼使用導致惡性競爭,再到資金鍊斷裂迎來倒閉潮,大量單車淪為抵債物品,共享單車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擠盡資本的泡沫,獨剩ofo和摩拜苦苦支撐,除了盈利模式尚未找到之外,共享單車目前還面臨如何善後的問題。去年底,因拖欠消費者押金、資金賬戶管理不規範等一系列問題,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把小鳴單車告上了法庭,成為共享單車公益訴訟全國第一案;近日,北京市公佈尚在運營的共享自行車總數在190萬輛左右,雖較去年9月最高峰時總量下降近20%,但有一半處在閒置狀態。很顯然,對於被拖欠押金的消費者和被影響交通的公眾,絕不是共享單車公司一紙停止運營公告可以解決的。

Kopu產業觀點:透過行業看本質

共享經濟看似已成為現代商業的靈丹妙藥,搭上互聯網加這趟快車的共享經濟,創新商業模式、輕量低門檻的使用特質另外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解決商業發展與環境自然和諧共存的友好生態經濟模式,為何在如今的資本市場下,與初衷漸行漸遠?Kopu產業持續關注共享經濟的發展態勢,總結最深度飽滿的分析數據,還原共享經濟的本質,反思共享核心機制。

Kopu產業|大浪淘沙下的共享經濟存亡錄

首先不得不批判的是就目前來說靠燒錢快速獲取用戶成為行業巨頭的共享行業行為,一方面來說,這種以鄰為壑的競爭模式,與共享經濟的本質漸行漸遠。以這種方式在市場競爭以求得市場佔有率,不但浪費資本,在勢均力敵下極有可能兩敗俱傷,更可怕的是,由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效應,還有可能損害社會公眾利益,如競爭雙方為擴大規模、搶佔市場,在發展用戶時不加審核,一味追求規模導致不良企圖的人利用網絡漏洞實施犯罪行為,或者做出危害他人利益的事等。而另一方面,從商業模式出發,儘管燒錢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捷徑,但長遠來看,立於不敗之地還得依靠優質的產品或服務,以及可持續的盈利模式,而不是依靠補貼取得的暫時性的壟斷地位,這種巨頭地位也是不長久的,比如如今滴滴與美團的紛爭。

Kopu產業最關注的還是共享經濟的核心問題,目前共享經濟存在創新不足、低質競爭嚴重。在共享經濟如日中天的時代,資本看到了共享出行的勝利狂歡,一番掙扎之後,沒有看清共享經濟存在的模式漏洞,依然選擇如法炮製,不加思考地直接進入共享領域,單一的推廣模式和單一的盈利模式,不僅使市場疲軟失去新鮮感,更讓投資顯得無計可施。更為重要的是,共享經濟從短期的發展走向了高速的市場集中,競爭壓力變小,創新動力也隨之減弱,缺乏有序的競爭,自然缺乏發展動力,長遠來看,不利於共享經濟的持續發展。

Kopu產業|大浪淘沙下的共享經濟存亡錄

共享經濟是大趨勢,商業模式和本質亟待市場驗證和倒逼, Kopu產業作為行業探索者,始終站在前端睥睨群雄,將持續關注共享經濟在徹夜狂歡的喧囂過後,留給市場的除了資本的熱錢究竟還剩下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