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用戶58961316941




主要是楊家後代為將者並不多,比如楊家將二代核心人物楊延昭之子,楊文廣,歷史上確有其人。楊文廣,字仲容,曾追隨狄青南征,立有軍功,後來累積做到步軍都虞候,定州路副督總管,1074年(熙寧七年),遼兵再次入侵代州,楊文廣主動獻陣圖請戰,奈何病逝,未能親征,死後被追贈同州觀察使。楊文廣是否有後人?可惜這個問題史書未載。

宋史楊延昭傳,說楊延昭“錄有三子”,但三子中只有楊文廣見於史冊,一些史學研究者推測,楊延昭長子或也為將,有軍功,後世評書演義以訛傳訛,以其為原型憑空創造了楊宗保這一人物。而楊宗保與楊文廣的兄弟關係,逐漸在傳說中變成了父子。

同時,楊家有另外一些近支男性,也曾為官,見於史冊。比如楊延昭的侄子楊琪。歐陽修的《歐陽文忠公集》有一篇“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這位楊君就是楊琪,這位楊琪,字寶臣,歐陽修稱讚他“獨好儒學,讀書史”,官至供備庫副使,銀青光祿大夫,為人“材敏,謙謹沉穩”。以其履歷看,並不長於疆場武略,而是一位稱職,修養品德極好的儒家士大夫。

另外,楊延昭還有一位堂孫楊畋。宋史卷三百,有《楊畋傳》,記載楊畋字樂道,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升大理寺丞,嶽州知州。任內曾參與鎮壓少數民族暴動


晴天有時下豬

楊家將作為一個傳說,大多數情節都是編排出來的,和抗日神劇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多區別。自“澶淵之盟”之後,北宋和遼百年間幾未發生大規模戰事,哪裡有啥楊家將“大破天門陣”類似發揮的空間。你指望一個大多是虛構出來的武將家族能在北宋滅亡時“救國”,還不如去看穿越小說過把癮就算了。

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將故事大多來自小說和評書《楊家將演義》。在《楊家將演義》的歷史世界中,那是一個民族危亡的大時代,野心勃勃的遼國佔據了大宋的東北和華北,狼牙棒武裝到牙齒的百萬大軍亡我之心不死。天佑中華,大宋有一個號稱“楊無敵”的名將楊業,麾下還有人稱“七郎八虎”的八個勇猛兒子,其中最厲害的當然是六郎楊延昭。

在《楊家將演義》中,楊業是和岳飛同一層級的蓋世英雄,帶著八個兒子本可直搗黃龍,奈何因著名大奸臣潘仁美設計陷害,兵敗金沙灘。不僅楊業撞李陵碑而死,八個兒子也幾死傷殆盡,只有六郎一人順利脫險,後來成為楊家第二代的領軍人物,在抗遼事業上取得了比父親更大的成就。他還養了一個生猛的兒子楊宗保,找了一個更生猛的兒媳穆桂英,大破了中國戰史上著名的“天門陣”,還生了一個天下無敵的孫子楊文廣,將抗擊外敵的精神薪火相傳,最終一舉實現了滅遼的壯志,逼得蕭太后自縊。總之,傳說中不可一世的遼帝國是銀樣鑞槍頭,除了沒被手撕,在楊家將面前其實不堪一擊。

熱血沸騰之餘,請容許我用一巴掌把你拍出這幕“抗遼神劇”。或者可以這麼說,作為一部情節感人的傳說,楊家將當然也有歷史真實的一部分。不過但凡讓你我熱血沸騰的橋段,應當都屬編排出來的,比如什麼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焦讚的抗遼神器“火葫蘆”,完全可以看作當下抗日神劇的“傳統文化資源”。

在正史中,楊業和楊六郎當然可以稱得上抗遼英雄,比如《宋史》中贊楊六郎“在邊防二十年,契丹憚之”,歐陽修贊楊家“父子皆為名將, 其智勇號稱無敵”。但誇張之處在於:第一,他們都不算傳說演義中的“抗遼領袖”,在大宋三百年的名將榜上甚至入不了第一陣營,說楊家將是抗遼“中流砥柱”或“主力軍”明顯是貪天之功了;第二,將其他抗遼盟友醜化成破壞抗遼大業者,這就更不厚道了。演義中的反角潘仁美,也就是歷史上的潘美,本是在《宋史》中排位比楊家父子更高的一代名將,但被後世醜化成了大奸臣,甚至攤上了害死楊業的千古罪名。更委屈的是狄青,他是真正的頂級名將,但在演義中也成了和楊家為難的奸臣。

甚至“楊家將”這個概念,本身就值得懷疑。第一,楊業在歷史上沒有那麼多猛將兒子,“六郎”楊延昭其實是大兒子;第二,“楊門女將”也是生造出來的,柴郡主、穆桂英、楊排風等等都查無此人;第三,演義中說楊六郎的兒子叫楊宗保,孫子叫楊文廣,而《宋史》上很明確說了,沒有楊宗保,楊六郎之子就是楊文廣;第四,比抗日神劇更過分的是,好歹中國抗戰打了八年,最後取得了勝利是真實的,只是說在“誰打的,怎麼打的”這方面有創造空間,但北宋和遼自“澶淵之盟”之後,百年間幾未發生大規模戰事,楊六郎以後楊家將打的那些大戰本身就是子虛烏有,更別提什麼滅遼了。


張明揚不說話

說起楊家將,那真是家喻戶曉,所謂楊家將跟楊繼業一起出徵遼國,血戰金沙灘。因為潘仁美不施援軍導致楊繼業自殺,大郎二郎三郎戰死,四郎被迫娶了遼人公主,五郎出家去當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繼續抗遼,七郎突出重圍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

此後還有佘太君帶著十二寡婦徵西、穆桂英大破天門鎮、楊宗保掛帥出征、楊文廣平定邊關等等故事,讀起來熱血沸騰,但僅僅只是故事罷了。

宋朝的確有楊家將,但是遠沒有那麼誇張,楊家將中出名的只有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三人。楊業就是楊繼業的原型,楊延昭不是他的第六子,而是長子,而且楊文廣不是楊延昭的孫子,而是兒子。

楊業是五代十國時期北漢名將,北漢滅亡後歸順北宋,依舊帶兵防禦遼軍,但宋朝派潘美節制。潘美是潘仁美的原型,但形象相去甚遠,潘美乃是忠臣,不是故事中的大奸臣。

楊業威震邊關,被稱為楊無敵。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北伐時,楊業率軍跟隨,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潘美錯判形勢,沒有支援,導致楊業力戰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潘美曾試圖掩蓋自己的失誤,但被楊業的妻子佘氏(即佘太君)捅了出來,宋太宗將潘美降職,削級三等。

楊延昭也英勇善戰,對遼戰績斐然,因為遼人相信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所以稱鎮守邊關數十年的楊延昭為楊六郎。

楊文廣是楊延昭之子,楊家將從他開始向文官轉變。楊文廣的軍事才華也不低,曾受范仲淹賞識推薦,但此時宋朝經過和議,與遼和西夏都停止征戰,四方無戰事,楊文廣無用武之地。雖然他的最後官職比父親還略高,但他擔任的武職大多是偏向於榮譽性質的,更多的還是文職。

富不過三代,楊文廣以後,楊家將已經漸趨沒落,到了北宋末年,哪裡還有楊家將的影子。像《水滸傳》裡的楊志、《說岳》裡的楊再興,說是楊家將後人,其實只是演義故事的附會而已,楊再興除了姓楊以外跟楊家將沒關係。

既然連影子都沒有,何談救國?況且宋朝當時不是沒有軍隊,也不是沒有將領,要是宋徽宗老老實實地守城,金人攻不攻得下不知道,但起碼不會攻得那麼容易,但迷信的宋徽宗派出了大師郭京,大開城門,讓郭京作法,結果金軍騎兵直接衝過來,迅速攻破汴京城,由此釀成靖康之恥。

所以說,楊家將是沒有的,可即使有,以宋徽宗的尿性,也救不回來。


平沙趣說歷史

別說楊家將了,就算是關二爺在世,韓信重生,哪吒楊戩葫蘆娃一起來都不好使!

因為,大宋皇帝壓根就不想打仗,或者錯誤的認為金國只是來撈點好處,不會打到首都。等到反應過來,晚了!

就好比,手裡明明有槍,卻等到別人刀架在脖子上了,才想要掏出來

不好意思,只有兩種結局,一是偷摸掏槍被人發現一刀砍了,第二種是琢磨交槍不殺,乖乖的不反抗,至於能否活命看拿刀的人怎麼想的

這種情況下的大宋,真的是無可救藥

問題來了,假設宋徽宗不是政治白痴,想要搞事情,那麼楊家將會重登歷史舞臺麼?


所謂《楊家將》,一如《岳飛傳》——哪有那麼邪乎

《岳飛傳》中,老嶽同志和手下的一幫弟兄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連續擊潰金國四太子金兀朮,並最後由牛皋同志完成擊殺這個金國boss的重任,打完通關

可歷史上金兀朮非但沒有死,還有可能參與了岳飛的謀殺案(秦檜可能是他派去的奸細)而最終逼迫宋高宗議和,為金國爭取了極大的利益

這是和書中描寫大相徑庭的,楊家將也是一樣。楊業的確很厲害,和岳飛一樣,都是歷史上的名將,但楊家將就不一樣了,雖然存在,只是水平和人數都極其有限

自楊業死後,歷經數代楊家皆為宋朝武官,而知名度極高的七子共戰實為虛構,但楊延昭在歷史上卻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無論是戰功還是能力都和楊業沒有可比性

再到北宋靖康之難,楊業後人中有楊文廣尚存於世,是武將且帶兵。只是非常遺憾,他至死也未曾受到重用,沒有為大宋出戰(不是不戰,而是不被允許出戰,也沒機會出戰)

所以說,直至北宋滅亡之前,所謂的楊家將只是寥寥幾人,而帶兵者更是少之又少,更何況皇帝壓根就沒想過要打仗,更何談救國一說

楊家將沒上場,其他人呢?大宋就沒有忠臣了嗎!

其實是有的,可惜為投降派所排斥,雖然曾出戰卻未能挽救敗局。在高宗時代他發揮餘熱,曾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此人便是主戰派將才李綱

他曾組織軍民,於金兵入侵汴京時,頑強的抵抗金軍的進攻,成功的為北宋朝廷爭取了時間,只可惜這次振奮人心的反擊戰並未打動投降派,也不曾讓昏庸的宋徽宗回心轉意

原本是可以憑藉李綱的軍事能力進行防守,然後號召天下勤王軍來抵禦入侵的。可宋徽宗偏偏輕信投降派的忽悠,撤掉了李綱並選擇投降,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屈辱的靖康之恥

而後北宋滅亡,二帝被擄到寒苦之地五國城坐井觀天,僥倖逃回的高宗趙構重蹈二帝覆轍,不僅不思進取,反而為了苟延殘喘放棄了大片土地,只是一味南遷只為苟活。這也讓一心想要重建國威,還都汴京的李綱心灰意冷,隨後被撤職

一生忠勇的李綱,於紹興十年病逝,我想他是含恨而死的

北宋的滅亡,不需歸咎於武將無能,也並不是戰略失誤;而是一味的委曲求全和姦臣賣國所致

比較知名的有蔡京、張邦昌、童貫。而張邦昌竟然在北宋滅亡後被金國立為傀儡皇帝,在淪陷地建立了偽政權齊國。

當然,宋朝重文輕武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武將被打壓,更多的人不是投筆從戎而是一心想著讀書做官,升官發財。文人多倒也不可怕,關鍵還是皇帝的問題

宋徽宗就是個藝術家,除了寫字畫畫啥也不懂,宋欽宗也差不多。到了宋高宗,倒不搞這一套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軟蛋

歷史也告訴我們了,如岳飛、宗澤、李綱等一等一的名將,都無法挽救宋朝。究其根本,也正是印證了那句話——仗還沒開始打,就已經輸了

迴歸到主題,楊家將是否存在或尚存幾人倒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了

就像是你明明有個史泰龍,卻讓他當伙伕,怎麼可能變身成為第一滴血裡的蘭博呢?



置身黑白的精彩

看過楊家將的人都知道,七郎打擂奪帥,楊家將集體出征遼國,金沙灘血戰遼人。楊繼業撞死李陵碑,大浪二郎三郎戰死,四郎被迫娶了遼人公主,五郎出家去當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繼續抗遼,七郎突出重圍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

最讓人激動的就是七郎八虎闖幽州的故事,後來的佘太君十二寡婦徵西,穆桂英大破天門鎮,楊宗保掛帥出征。還有後來的楊文廣平定邊患,這些民間傳說和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在其他的小說裡邊也出現了楊家將後人,比如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說岳全傳裡的楊再興。

然而真相是什麼呢?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

歷史上真實的楊業,是一代名將。他的親生父親讓他跟隨北漢的皇帝劉崇,劉崇非常器重他,讓他改名叫劉繼業。

他作戰勇敢,戰功卓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北漢人稱為劉無敵大將軍。

當北漢舊主劉繼元投降宋朝後,劉繼業大哭,拜祭劉崇才結甲投降。

宋太宗素聞劉繼業威名,為他的忠義所感動。讓他重新鎮守邊關,恢復其楊姓,名業。

楊業和北宋名將潘美,多次聯手,擊敗遼軍的進攻。另外一些資料顯示,說邊關主帥曾多次向皇帝上書緋謗楊業,有不少人推測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是潘美。

在後來一次宋遼之間的大戰中,楊業出兵抵抗遼兵,掩護主力和百姓撤退,潘美本來答應接應楊業撤退。當楊業殺出山谷的時候卻沒有看到宋軍,四周全是遼軍,被迫自殺殉國。

後來楊業的兒子楊延昭,也就是小說中間的楊六郎,也曾經鎮守邊關,重創遼軍。

至於楊家的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虛構的,在現今的史料中間,沒有看到任何記載。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楊家將確實是存在的。他們,也曾為宋朝的邊境安全,做出過傑出貢獻,只可能不像民間傳說中的那麼傳奇。

從史書上可以看到,只有楊業和楊延昭兩代堪稱名將,其他的沒有記錄。而在民間傳說中卻有六代,他們分別是金臺侯金刀楊會,火山王楊袞,金刀令公楊繼業,忠孝侯楊延昭,平南王楊宗保,少令公楊文廣。

富不過三代,武不過四代。

當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已經沒有什麼名將了。況且出在當時的形勢之下,就算有名將又如何,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為了防止軍人造反,宋朝非常重視文官,文官的地位遠遠高於武官。不管是文官然還是武官,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去學文,成為宰相之才。

因此宋人的武將後代,往往都不會繼續去學武,通常情況下,都會選擇去讀書,爭取進入文官系統。這也是整個宋朝缺少名將的原因之一。

所以,楊家將的後人可能也去學文做文臣去了,在靖康恥的北宋被金兵的時候,楊家後人中大概沒有人是武將了,自然也無從有人去救宋朝了。

中興四大名將,免職的免職,回家的回家,最能打的岳飛也被殺了。這就是宋朝名將的下場。


新知傳習閣

歷史不容演義,真相絕不簡單,歡迎來到成唐的歷史沒那麼簡單.

對於楊家將和楊門女將之間的故事,我想多數人都對此感到並不陌生。

穆柯寨、轅門斬子、雁門關,李陵碑、穆桂英掛帥……這些關於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楊家將忠肝義膽,血灑疆場和楊家女將巾幗不讓鬚眉的英氣,誓死報國的精神更是令無數中國人為之敬仰!

走進歷史,重溫這段我們一度深信不疑的故事,去挖掘其中的蛛絲馬跡我們不禁感到非常驚訝,關於楊門女將這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居然在正史上沒有留下絲毫痕跡!就連我們熟知的那個敢愛敢恨、多次領兵掛帥、頻頻扭轉戰局、立下了戰功赫赫的巾幗英雄穆桂英在史書上都是默默無聞!

我們知道楊門女將這個故事是從《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及《楊家將》中附會而來的,其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懷女、穆桂英等楊家女眷。

為了說明楊門女將,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楊家將。在楊家將中金刀令公楊繼業一共有八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是楊六郎,楊延昭,楊延昭的兒子叫楊文廣,楊文廣的兒子叫楊宗保,楊宗保的兒子叫楊懷玉。

而正史上,楊繼業確有其人,《宋史》明文記載楊繼業原名楊業,原是北漢大將,在北漢滅亡後,他便歸順了北宋,此人能征慣戰,驍勇無比。不過民間盛傳的他與潘仁美(潘美)之間的恩恩怨怨卻大多是假的,而楊業也並非死於潘美之手!

其次楊業一共只有七個兒子,而不是楊家將裡面的八個兒子。而他的七個兒子除了楊延玉和楊業戰死之外,剩下的也都是善終,並沒有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的!再說《宋史》記載文廣系楊延昭之子。字仲容……最後官至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都虞侯,而楊家將裡的楊宗保因該就是楊文廣本人。

所以總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楊家將的內容半真半假,撲朔迷離!而從楊家將中脫穎出來的楊門女將更是多子虛烏有的!

雖然在楊家將的故事中這些人物因為其鮮活的藝術形象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但卻確實是人們經過長達數百年不斷補充,構思出來的文化產物!


歷史的刀鋒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關於各個人物形象的問題——在小說和戲曲裡,大將潘美通敵,出賣國家是大奸大惡人。而楊家將各個精忠報國,戰死沙場,幽州一戰,父子七人齊上陣,五死一俘,只有楊延昭倖免於難。

不過無論是戲曲還是小說,確實把楊家將陷入絕境的還是一個人,那就是遼朝名將耶律斜軫,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

然後關於楊家將——楊繼業真名楊業真實存在也確實為國家陣亡沙場,楊延昭也是真的但並不是六郎,楊宗保和佘太君、穆桂英楊排風純屬虛構。

再說為什麼——因為北宋滅亡的時候,已經沒有楊家將了好嘛。。。提出這個問題的小可愛你智商需要充值了。楊業本來是北漢將軍,宋太宗親征打到太原遇到楊業,楊業拒不投降,太宗惜才勸降楊業,楊業自此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成了潘美的手下

雍熙三年,太宗為拿下燕雲十六州攻打遼國,楊業途中認為形勢不對建議撤退,楊業與王侁、潘美約定讓兩人接應,王侁好大喜功,不見來人以為敵人撤退,是以前進,終至戰敗。楊業遇伏,此時楊業麾下還有百餘人,他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與我一起死不值得,還可以突圍報效天子。”眾人感動流淚,但沒一人離去。楊業且戰且退,轉戰到接應地點,見空無一人,撫胸大哭,後墮馬被俘。被俘後他拒絕飲食,三日後去世。他的兒子楊延玉也死於此戰,將士無一生還。

史書記載楊業有7子,而唱本的楊延昭應該是老大或者老二,而潘美其實是個忠臣良將。



時拾史事

楊家將的故事有很多虛構的成分,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主要有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三人而已。但楊家將一門忠烈倒是真的,尤其是楊業,被當時的遼國人稱為“楊無敵”,在宋遼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楊延昭也確實在邊關鎮守多年,為大宋邊疆的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楊文廣的歷史貢獻稍微小點,主要在北宋名將狄青和韓琦的帶領下參與對西夏和遼國的戰爭,後來死於宋遼之戰。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早已沒落。自楊文廣死後,楊家的政治地位便一落千丈,朝廷大臣中再也沒有楊家後人,楊家也就不可能像在北宋初期那樣統兵禦敵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北宋滅亡時,統治階級已經腐朽不堪,和明清兩個王朝末期的情景十分相似,軍隊的戰鬥力甚至還不如明清晚期。宋徽宗重用高俅、蔡京等奸臣,不思治國,一味貪圖安逸,各級官僚競相斂財,置國家生死存亡於不顧。軍隊也是腐敗不堪,吃空餉者比比皆是,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士無鬥志,再加上朝廷長期執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很難產生像楊業、楊延昭父子那樣能和敵人相抗衡的將領。武將長期不受重視,以致將星凋零,楊家後代也是如此。所以,北宋在面對金國軍隊的入侵時,無人可用,軍隊一觸即潰、不堪一擊。這時,北宋的滅亡也就無法避免了。


若耶溪水劍

一提到楊家將,我們滿心的就是崇敬和敬仰,因為從小就聽多了楊家將的故事和傳說。

這一點來說,應該是著名的劉蘭芳,單田芳等老一輩評書藝術家大力宣傳的緣故;正是他們多年來的努力傳播,才使得這些愛國的名族的英雄存活於千百萬百姓心中,並且世代相傳,還將繼續流傳。這個事實,我想誰也無法改變和阻擋。

近年來,史學界興起了一股“考證潮”“刪改潮”,將我們民族的歷史的人和事進行考證“真偽”;將刻在我們心中的,難以磨滅的英雄人物和事蹟從教育平臺刪去。這些事情,作為那些所謂的專家來說,可能是專業的本分的;但是對於億萬百姓,對於我們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教育和傳承,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其實,我們都知道歷史上那些英雄與奸臣,都是歷史真實與民間傳說共同構成或者說創造的。也許真實的楊家將和岳飛等人,歷史上並沒有做那麼多的好事或大事,也許他們沒有那麼強大和堅強。但是,他們是愛國的忠於職守的,是保護國家利益保護百姓的,所以人們就愛戴和敬佩,更願意他們能做更多善事和英雄事情;甚至可以說,希望他們心中的英雄更強大更閃光。

因此說,楊家將的英雄,其滿門忠烈幾代英雄,是我們億萬百姓希望的是他們世代相傳的寶貴精神和信仰。誰要是逆這個歷史潮流而為,可以說不得人心,也會“享受”千萬的唾罵!

再說,這樣真實與傳說共同創造的奇蹟人物,乃至神話故事,中外都有還都不少,某種程度上來說西方更多。儘管如此,這些人和故事都在民族和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教育孩子向善和愛國都靠這些深深刻在我們心間的英雄和事蹟。

由此可見,楊家將的多少,他們有沒有做過那麼多好事和大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願意相信那是真的,也不允許有誰來詆譭或減損其形象。

他們都做了那麼多英雄事和可歌可泣的業績了,那麼當其王朝將要滅亡之際,一定不會冷漠不顧或者改了愛國心智:也許是努力行動了,卻受到貪官汙吏的打壓;也許是有了相當的救國方案或行動,卻又有什麼意外;也許是他們拼死努力了,卻依舊不能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總之,面對大宋王朝的滅亡,楊家將及其後代是不會不管不顧的,不會沒有拿出實際行動來救國抗敵打擊外寇的。

我們堅信不疑!


讀書評書2017

不是不救,而是已經沒有楊家將了,宋朝歷史上不僅有楊家將,還有折家將、種家將、岳家軍……種家將創建於北宋仁宗時期,至宋欽宗時期种師中血染沙場,為國捐軀,种師道為朝廷猜忌,悲憤而亡,種家將終結。折家將創建於唐代後期,經歷了五代十國、兩宋,直至大宋王朝滅亡,折家將為國家長期鎮守北部邊關,直至最後為大宋王朝戰至一兵一卒,無一人向蒙古韃子投降!楊家將創建於五代十國時期,自楊業歸宋就一直受到朝廷猜忌,從楊業到楊延昭,再到楊文廣,直至宋神宗時期舉家退出京城,回到山西,楊家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