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提升對職業發展真的無用嗎?

馬上要期終考試了,跟往年一樣這個時候總有人要把“學歷無用論”翻出來,為自己的不愛學習,尋找理由。從李嘉誠沒有上過大學到比爾蓋茨輟學創業,在到如今的三巨頭不是985、211大學畢業,也讓很多人相信不去上大學不去提升學歷,並不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

學歷提升對職業發展真的無用嗎?

總結了一下,比較流行的學歷無用論有以下幾種觀點:


  • 有學歷的人不一定能夠成功;

  • 有能力的人不用在乎學歷的高低;

  • 學歷對於改善個人經濟狀況並沒有顯著的幫助。

以下談談關於學歷無用論的人員一些觀念誤區:

誤區一:學歷低的老闆VS大學生

第一份名單:傅以新、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杉齡、洪秀全、袁世凱。

估計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認識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人。

帖子最後揭曉的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榜秀才,結論是“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不在學校”。很明顯是在為“學歷無用論”背書,而且它很有迷惑性讓人很難反駁。但是其背後隱藏著成功比例的問題卻沒有人去追問。真相是自隋唐開科舉至清末而廢,一千三百多年間,中國歷史上共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除了極個別外,這些狀元進士都在其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業績,且多數在文史上有較高的造詣和成就。名單上的九名狀元也不例外。只要進了狀元進士的行列的人成功的概率就非常高。而歷史上落榜的秀才卻是不計其數,能讓我們記住的又有多少呢?

學歷低的老闆是少數,所以才成了新聞,成了關注對象;而學歷高的人是多數,沒有新聞價值,大家也都不關注,拿少數低學歷老闆與大學生比較,這當然是不公平的。沒讀完大學的喬布斯成功了,可這個世界上有幾個喬布斯?

學歷提升對職業發展真的無用嗎?

誤區二:能力與學歷無關

學歷的高低體現了除了知識資源的不同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常常被人忽略,就是關係資源。

那麼關係資源是怎麼來的?有人說人脈資源是自己開發和營造的,這自然是不錯的。

關係網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而且分層次的。也就是說不同資源稟賦的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層次,只有相同層次的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交往圈子個社會關係。圈子不一樣,關係網的質量(資源與權利)就不一樣,圈子的檔次越高,你可利用的權利和資源就越大越多。

但是不是你想進那個圈子就可以進那個圈子的,想進入擁有優質資源的圈子的前提是你也要擁有優質的資源,因為資源的交換是講求公平性的。

如果你擁有學歷就不一樣。“學歷”是對未來你將擁有資源的國家證明,你的學校越好你的學歷越高未來你擁有的資源更多,老闆為什麼麼把他的平臺給你當做平臺?同樣是一群一無所有的年輕人,老闆為什麼把平臺給你而不給他人?是因為你能力突出?不是的,他在給你平臺之前是看不出你有能力的,而他細緻的考察你是否有能力他的信息搜索成本太高了他不會那麼做。而唯一能讓他很快相信你有能力,而又不耗費他過多成本的就是你的學歷文憑。

至此你說“學歷不是能力”?至少是實現你能力發展的基礎。

學歷提升對職業發展真的無用嗎?

誤區三:剛畢業的大學生工資也不高

多數大學生畢業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工資不如洗車,快遞員,不如初中畢業的同學自己開個小餐館;這樣一比就使得愛學習的朋友很沮喪,對讀書的前途感到絕望。事實上不用沮喪,要把這事看的很正常,學歷的提升是一項厚積薄發的大工程,短期之內創造不了高價值所以拿不到高工資,大學是培養學生的知識面、思維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能力,它是綜合性的不是專業性的。

專業教育是對技術能力的培訓,可以在短期內完成它培養的技術人才可以很快見效,拿起來就用。初中畢業便外出打工的同學經過多年的歷練,早已適應工作環境,成為熟練工自然能夠創造較大的價值工資高也就不奇怪了。

而你需要一切重新開始重新學習,對老闆而言暫時沒有多少價值自然不會給你高工資,但是因為你知識面及學生能力在未來的兩三年中你的工資會成倍增長,這個時候你去那裡都是人才,而你初中畢業的同學成長空間不會比你大。

學歷提升對職業發展真的無用嗎?

結語:個人認為學歷雖然不一定能直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但是卻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職業發展乃至人生的發展。學歷提升的教育是一個潛藏巨大能力的能量球,可能在短期之內不不一定給我們帶來顯著的利益,但是我們把眼光放的長遠一些,等到這顆能量球爆發的時候,你會感謝曾經為了提升學歷而努力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