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聽說,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

魯迅大大這篇小雜文——

《論雷峰塔的倒掉》,

短短不過一千來字,卻讓看過之人無不酣暢淋漓,

尤其最後結尾一句“活該”,哈哈,大快人心!

然而這座在1924年就轟然倒塌的老雷峰塔,

可不是因為什麼神話傳說,

而是古塔磚木結構本身經年失修、再加上屢遭盜挖。

據說塔下可是藏著無價的寶物,

那如今矗立在西湖邊,再現消失了70餘幾年、“雷峰夕照”勝景的新雷峰塔,又是什麼來歷呢?

原來,是眼前這個男人復活了它。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今年74歲的朱炳仁大師,是清同治紹興“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銅雕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傳承人,

“中國當代銅建築之父”。

2002年,正是朱大師臨危受命接下重建雷峰塔的任務的時候,“上蒼無意留古磚,盛世有心鑄新瓦。”

新建的雷峰塔,是“歷史上第一座彩色銅雕寶塔”,

銅的總用量達280噸,全塔共有近兩萬片銅瓦,

面積2370平方米,是古今中外採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銅塔。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銅,千年才腐蝕1毫米。

當時,朱炳仁大膽提出:用彩銅作為青磚塔身外包的材料,

這是中國首次給古塔,穿上“五彩新銅衣”。

但當時中國並沒有彩色銅雕,提議一度受到專家們的一致反對。

為了使他們信服,朱炳仁查閱了10萬字的資料、

經過無數次的配方試驗後,終於找到了合理配比,

獲得了比木漆色彩更鮮豔、也更持久的多種銅色彩。

新塔腰簷上的瓦為錫青銅,色澤接近陶瓦的黑青本色;

斗拱、枋、柱為黃銅,呈現出一種富麗堂皇的暗紅色調;

泡釘銅門和欄杆用紫銅,既有木料的顏色和質感,又有其難有的光澤。

穿上五彩銅衣的雷峰塔,從此永絕火患、防雷防蛀,百年不受侵蝕;古樸中透著秀麗和新意。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雖是銅雕世家,但一度面臨無銅可做的朱炳仁,從40歲才開始系統學習銅雕,人到中年從頭開始,什麼都要靠自己一點點死磕,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可作為國家銅雕技藝唯一傳承人,支撐他走下去的唯一信念,

就是復興朱府銅藝!

2000年至今,朱炳仁在銅建築領域大顯身手,中國超過90%的銅建築,都是出自朱大師之手。

榮獲吉尼斯世界最高銅殿紀錄的靈隱銅殿。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甚至還有“世界上第一條”以欣賞藝術家作品為主,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旅遊專線

“跟朱炳仁遊杭州”線路的最後一站——河坊街江南銅屋,

是朱炳仁大師的家,也是他傾盡一生心血,打造的中國乃至世界唯一的銅雕博物館。

十幾年前,朱炳仁去法國盧浮宮時感慨萬分:“以《斷臂的維納斯》為代表的世界名作可供人近距離觀看甚至觸摸;而中國的博物館往往把人民與藝術品隔離得那麼遠!”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於是,他想建一座中國的銅雕博物館,讓所有人都能進來看一看、摸一摸,近距離感受銅藝。

在這個3000平米的純銅天堂,以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風格呈現,除了牆面,各種陣列藝術品、家居、屋面、立柱、地板、門窗甚至連屋頂的每一片瓦片,全部用銅製作而成,共3000多件。

內含銅書畫、銅壁畫、熔銅藝術、銅建築藝術、佛教文化等等,廊韻無邊,藝海浩瀚,讓人歎為觀止。

“江南銅屋”從建成始,就免費對外開放,人們可自由出入,每年都有數百萬遊客慕名而來,近距離感受銅藝術帶來的震撼。

為了這座銅屋,朱炳仁嘔心瀝血、幾乎散盡全部家產。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即便早已是古稀之年,朱炳仁還是堅持在一線創作銅雕,甚至創造性地發明了——獨門絕技“熔銅藝術”。

不用傳統的模具,一千多度高溫融化下的銅水,順著各種自然的紋理恣意流淌,幻化出千變萬化的肌理,

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藝術感十足,是人工鑄造無法實現的。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木與金,火為媒,只用銅水和泥土,竟然能做出如此璀璨的繁枝茂葉。

原木與銅共生共長,似木幻生金,充滿禪意和詩意。

若不是親眼所見,還以為是朽木上生出了銅!

然而美好的事物,在用銅水澆鑄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鋅蒸氣,容易導致乾咳、頭痛、高熱,

甚至引起呼吸道灼傷。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銅裡來火裡去的朱炳仁,除了銅雕大師的身份,還是個浪漫的詩人。

他深信:“詩與藝術相通,都是美的表達,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每做完一件作品,有了新的感悟,他就忍不住潑墨抒懷。

把藝術當做詩來做,把詩當做藝術來做,

“斤斤計較”、“點點在心”,

便是朱炳仁的快意匠心。

雷峰塔背後的銅藝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