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麥積山丨敦煌算什麼!這座隱藏於甘肅天水深山中的佛窟才牛掰


在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處,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的深處,曲徑通幽,百鳥齊囀,溪水潺潺,層巒疊嶂,群峰聳峙,松濤如海。美境中突起一座並不算高的孤峰,只見其形似麥垛,面容紫褐,崖面龕似蜂窩,棧道縱橫飛架,煙雨籠罩之時,橫雲飛渡之際,猶如海市蜃樓之幻景。這就是被譽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的麥積山。

當地人說,若遇淫雨霏霏,身處麥積山上,遠處千山萬壑迷濛,山林洶湧如海,近處雲霧飄渺籠罩,翠柏蒼松挺拔,遠近交織,此圖景稱“麥積煙雨”,為麥積八景之首。

歷史的光忽明忽暗,卻總是薪火相傳。敦煌的無數經卷經那個卑微的小人王元籙流失到了異族,敦煌的一部分壁畫在那些歷史上無知的人的手中變成了白牆。也許是隱沒於深山之中的緣故,麥積山沒有遭到類似於莫高窟那樣的歷史浩劫,這是我們的萬幸。

麥積山一年四季遊人如織,絡繹不絕,上山祈福的善男信女手拿紙香,非常虔誠,都奔著心中那個願而來,走累了,在石階上休息。

洞窟開掘在懸崖峭壁之上,“密如蜂房”,臨空架起的空中棧道“凌空穿雲”。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洞窟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

秦嶺到處是山,麥積山就鑿在秦嶺西麓的石山上,形如農家積麥之狀,故名之。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峰崛起,山高142米。據史料記載,麥積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著名僧人玄高、曇弘聚集僧人300禪修。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同時也為後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

佛像雍容安寧,端莊慈祥,儀態大方,雖經風吹雨打,依然安詳靜坐,神態自若。

偉大的文明需要人竭盡全力地去創造,去完美,不惜代價。記載上說,古人鑿石窟時,自下堆木,至高處,營造一層,木材隨之拆除,最後至山腳。現在,當地仍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

感謝歷史上那些為麥積山文明的保護做出貢獻的人們。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麥積山能保存得如此完整,供我們這些後人細細瞻仰,除了“感謝”二字所,沒有其他詞語有能力形容今天的人們的心情。

秦嶺猶如一條橫亙天地間的巨龍,而麥積山就是這條巨龍的眼睛,永遠注視著腳下的這塊土地。一個聲音想起來,“古人創造的這一燦爛文明有一天會消失嗎?”儘管我不肯確定,假如有一天消失了,我們和我們的後人都將是歷史的罪人! 喜歡秦嶺的朋友,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點擊關注本頭條號“憶秦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