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鏡頭下的敦煌,沙漠奇觀1943年


【敦煌莫高窟下寺】清朝光緒二十六年,王圓籙發現了藏經洞,挖掘出法器、經卷、絹畫、刺繡等文物四萬餘件。清朝光緒三十四年,王道士建造了道觀三清宮。

【敦煌遊客】王道士的發現,為我國古代地理、宗教、歷史、經濟、民族、語言、科技、文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內容豐富、數量龐大文物資料。此後,文物資料曾經被法、英、日、俄、美等國探險家的掠奪盜竊;絕大部分文物早已流散到世界各地,中國僅有少部分文物留存。

【敦煌賣哈密瓜的小販】敦煌位置在河西走廊西端、青藏高原北部。此地因地產好瓜,春秋時期得名瓜州。隋朝初期置瓜州,此地被吐谷渾、突厥佔據。隋煬帝軍隊打敗吐谷渾,西突厥被迫投降。大業三年重新設置敦煌郡。


【莫高窟上、中寺】清朝修建了上、中寺院。上寺是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辦公、生活場所;中寺是常書鴻先生的舊居。在於右任先生提議下,國府在民國三十二年聘高一涵、常書鴻為正副主任委員,張大千、張庚由、竇景椿、鄭通和、王子云等任委員,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組正式開始工作。

【莫高窟北區洞窟】莫高窟,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面向東、前為宕泉河,南北長一千六百八十米,高五十米。洞窟上下最多有五層、分佈鱗次櫛比、高低錯落。

【莫高窟第231-236 窟及上層第233窟】莫高窟融雕塑、建築、繪畫藝術於一體;莫高窟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禪窟、殿堂窟、涅槃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等。第十六窟最大,第三十七窟最小。原有的窟外木造殿宇,有棧道走廊相連。

【敦煌月牙泉、鳴沙山】月牙泉,是敦煌八景之一;清朝時期名月牙泉。鳴沙山位於敦煌西南沙漠,東西長四十公里,南北寬二十公里,鳴沙山因沙動成響得名。

【大泉河東岸舍利塔】大泉位於南山谷中。此地的泉水流經莫高窟,唐朝名宕泉,後稱大泉河。平時的大泉河是一條小溪,逢到漲水季節,大泉河就變成寬闊的河流,澆灌著周圍的土地,此時的大泉河兩岸草木青綠、生意盎然。

【莫高窟第415窟, 西壁佛龕內北側天王像。】敦煌山崖製作石雕並不適合,除四座大佛造像外,均為泥塑木骨。群像通常以佛居中,兩側侍立菩薩、弟子、力士、天王等等。形式有浮塑、圓塑、善業塑、影塑等等。

【三危山下的舍利塔】敦煌的歷史名山三危山,是敦煌文明的發源地。險峻古老的三危山,位置在敦煌東南、莫高窟對面,距市區二十五公里;三危山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為敦煌八景之一。【敦煌老照片,1943年9月。攝影:李約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