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1934年,曾經迎來許多偉大詩人、畫家的終南山,迎來了一位旅人。他用一流的文筆、古意盎然的畫作記述了自己的旅途。

他就是後來享譽中外的著名書畫家林散之先生。

林散之先生1898年生於南京。

他天分極高,青壯年時期不被名氣所累,寒燈苦讀數十年,大器晚成。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林散之先生(1898—1989)

啟功、趙樸初二位先生稱讚林先生的詩、書、畫是"當代三絕",被譽為""草聖"。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林散之先生書法作品

1934年,37歲的林散之遵從黃賓虹的教導,為師教化,飽覽山河勝景,遊覽中原名山。

他孤身一人,行程萬餘里,作畫800餘幅,作詩歌近兩百首,可謂之壯遊!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1936年《旅行雜誌》第10卷第7期封面

本篇文章發表在1936年的《旅行雜誌》第10卷第2期上。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終 南 山

終南山亦稱南山,在長安南五十里,首聯羌隴,尾蟠商洛,為山最長。其間佳勝,以五臺為最,即太乙山也。

始友人王醒黎、邱功競欲偕餘去,未果,餘遂於五月二十九日獨攜囊去。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出南門,順公路二十五里至王曲,有城隍廟,殿宇甚古。

再二十里到劉村(留村),沿途重岡疊阜,山色溪聲,檜柏松杉,掩映上下,輞川稿本也。

五里至山麓,為土地祠。再進為彌陀寺,已倦,宿彌陀寺。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流水石(林散之先生作)

黎明,出彌陀寺左上,山漸奇,泉聲淙淙;既而路陡絕,為流水石,疊石橋以渡。兩崖危峰峭壁,競險爭高,大石修松,搖映眼目,左右瞻顧,不復知升陟之苦。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寶興泉(林散之先生作)

稍上,崖忽逼,大木森森,徑益以邃。有寺在濃翠中,為寶興寺,極冷僻,無僧,倒閉其門,有樓橫溪峽間,泉自樓下汩汩過。

溯泉南轉,山峽益束,仰無所睹,數里至大悲堂。堂疊石為基,崇墉數丈,拾級登其上,樓殿整麗,俯視可驚,堂側有橋,鑿巨石成之,架危澗上。

上大悲堂為甘露堂。稍上為竹林寺。

再上為五布殿。由此斜上二十里有送燈臺,孤峰峨峨,聳立天外,以繞道遠,未得去。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一天門(1936年)

左上,登"天門"。石磴甚仄,山崖陡起。由五馬石左轉,上一天門。天門踞崖上,闢石為之,古檜長松,濃蔭拂徑。過此路更仄,危磴側滑。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終南山蒼松(1936年)

三里為觀音寺。門扃無人,坐寺前稍憩,有松鼠數十,從崖間出,往來攀行甚捷。

再上為勝寶泉,泉自左崖右隙流出,聲韻甚細,如琴如築,清人塵耳。叩寶泉寺覓食,無人,飢甚。

一里,度通仙橋,橋甚高,橫懸崖上,竹樹蒙翳,冷色逼人。有玉佛殿在橋上,殿宇曲折數十間。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二天門(林散之先生作)

過此路甚迂曲,經下寶泉、慈航庵、上寶泉、圓光堂,至二天門,路陡懸,石磴數百級,險甚,有石門踞懸崖上。

過石門,廣平數丈,有殿,依巖成之,甚奇險。殿無人,雙門鎖閉。坐石門前,俯視所來之路,疊嶂層層,蒼茫莫辨,不知置身已在白雲之外,飢渴頓忘之矣。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筆頭峰(林散之先生作)

過二天門,穿彌佛寺,轉聖母殿,上迎真宮,攀級右上,磴直寬,為琉璃殿,疊石成臺,高可十餘丈。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終南山峭壁群松(1936年)

殿左有峰,從山半兀起,為筆頭峰,四方離異,絕其旁依;綠蘿修蔓,披曳上下,坐玩不置。忽聞木魚持咒聲,知有人,乃叩琉璃殿門,有僧啟殿旁小門,迓餘入。告以飢,遂留飯琉璃殿。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大臺(林散之先生作)

飯後,由筆頭峰斜進,攀千佛寺,經黑虎殿、紫竹林,十餘里而至大臺。

大臺,南山最高峰,盤曲而上,逶迤如羊腸,夾路林木叢蔚,掩蔽日月。有寺曰"圓光",層樓上下,依巖凌石,南面居峰頂,俯視諸臺,羅列四面。

寺中無人,只一老僧。因問曰:"山多寺院,何無居僧?"

老僧曰:"此山每年六月為香會,來朝者甚多,各寺都有僧房,今時尚早,甚寒,多退居山下。"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大臺(1936年)

已晚,遂在大臺宿。登樓遠望,可窺秦嶺諸峰,兀臬天際。少頃,罡風起,撼山嶽有聲,而白雲四卷,往來馳掣。

大雨驟至,從天半橫來,四山無所睹,唯秦嶺最高峰自雲端盡處露出其尖,忽隱忽現,憑窗瞻眺,眼目迷離,不知置身何處!恍疑米襄陽雲山圖也。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終南煙雨(民國)

暮氣漸入,無所見。

老僧煮小米飯供餘,借房中板榻臥。

夜間,風更大,雨更急,巖呼崖吼,如泣如號,嶽動山移,神咍鬼怒,懼極!蒙被臥,終夜不能寐。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終南山之雲(1933年)

日出方起。山雨初晴,宿雲未退,幾縷霏霏,去來甚急,此情此景,又平生所未睹也。

始,餘欲由大臺登秦嶺,訪蘭橋之勝,邀僧為導。僧言:"此山太險,路極遠,無食宿處。"遂不能去。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文殊峰(林散之先生作)

下大臺,從右方斜進二里,登文殊臺。盤磴上,臺在頂,別豎一峰,峨峨高聳,次於大臺,而秀峭過之。

清涼臺在大臺南,下視甚低,懶未去。

過文殊臺為靈應臺。從右道下,路甚欹斜,兩峰交處有峽,石橋橫峽上,石壁嶙嶙,側出若墜。度橋循山東向上,徑尤仄,二里,登靈應臺。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靈應臺(林散之先生作)

是臺甚陡,四方孤絕如削,寺屋十餘間,居頂上,多鑿崖疊石成之,地雖小,而幽迥可望遠。

回看大臺殿宇,如在空中,樓閣嵯峨,峰巒峭拔,而晴日照萬山雨氣,如雲蒸霞蔚,陸離光怪,實為異境。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攝(舍)身崖(林散之先生作)

少坐,下山趨攝(舍)身臺。攝(舍)身臺高與文殊等。下文殊臺三里,徑漸微,不可度,兩崖峭壁,直立如劈,下視其間,幽微一線。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捨身崖(1935年)

有石橋懸空而度,過石橋皆陡崖怒出,螺旋而升,二里至頂。寺新庀工,土木忙碌,僧人殷勤留飯,飯罷,欲從小路下山。

僧曰:"小路極險,不可下。"

餘曰:"無礙"。

僧乃指其依稀,從山左下。盤旋左右,始猶可行,愈下愈峻,從兩崖石峽轉折以下,一峽窮,復轉一峽,餘眼不敢瞬,而足不容緩也。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終南山瀑布(1935年)

如是二十里出峽。返視所來,高峰攢翠,亂雲飛白,怒瀑驚泉,飄揚空際,坐嘆不置!

過此路漸夷,十里出山,處處山口,奔泉湍急、聲震耳目,多涉足褰衣以過,蓋昨夜大雨,山中洪發,勢益以峻。摩詰詩曰:"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至此始嘆古人寫景之真。

噫!入山一時,出山又一時,名山待餘為不薄矣。

餘由小路入長安,順終南山下橫行。

時春麥大熟,山下農人刈獲甚忙。渡潏水,涉急澗三四,數里至姜村。村中多水田,多楊柳,曲水小橋,鷗鳥上下,彷彿江南風景。

1934年,他孤身一人走進終南山,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樊川(1906年)

陝西為大陸地。無種稻之田,只藍田及此一帶有水田,餘不多見,此王維所謂"漠漠水田飛白鷺"者。

三十里至晏家圩,日已西,留宿圩中。翌日,自晏家圩左行登岡,丘壟上下,十里至鴻溝,為楚漢分疆處。荒溝一道,有殘碑在溝上。俯仰今古,不禁憮然!

二十里抵長安城,由東門入,寓齊先生所賃大有巷第。

本文由"終南山故事"獨家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