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辦學一甲子|1958年遷校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發展的重要節點

軍令如山!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響應國家號召,放棄從河北張家口遷址北京的原定計劃,獻身大西北建設,西遷古城西安,自此開啟了紮根西部育人育才的辦學征程,這是西電歷史上具有分水嶺意義的重要一步。2018年,學校在西安辦學已整整60週年。


西安辦學一甲子|1958年遷校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發展的重要節點

“我是學校遷到西安後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1958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從塞外重鎮張家口落戶古都西安,隔年開始正式面向全國各地招收高中畢業生。現年76歲、曾任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吳順君教授,正是在這一年,從黃浦江畔報考西電,一來就是60載。

西安辦學一甲子|1958年遷校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發展的重要節點

學校從培養“通信專科人才”向“研究設計電子科技人才”過渡

記 者:作為西電在西安辦學所招收的首屆學生,請您回憶下1959年到校之初的學習生活情況。

吳順君:1958年學校從張家口遷至西安之初,規模並不是很大,學生大概兩千多。獲得擴大辦學規模的批准後,學校在1959年招收了我們第一屆本科生,合計兩千人左右,也是符合國家建設急需電子科技人才的現實需要。

西安辦學一甲子|1958年遷校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發展的重要節點

1959年8月我們正式入校,當時除了規模宏偉的學校主樓是西安最高建築外,校園內很多樹木都還沒栽種。那段時間,師生共同參加勞動,協助學校建設,包括西大樓、東大樓建造以及校園綠化等。同時,從打地基開始,我們還參與了學校隔壁九〇四廠(現中電20所)的基建。

作為部隊學員,我們入校之初要參加軍訓,要求非常嚴格,從基本步伐開始操練、打靶、演習。當時學校在教學方面提出要向清華大學等重點院校學習,在著重培養學員動手能力的同時,要通過紮實的基礎課程,引導大家打牢基礎。在校頭兩年,我們學習了數學、物理、外語、電工、電路等諸多基礎課程,學習任務緊張繁重。

入校時我們是120人的大班,分專業之後班裡45人,在五年培養體制下,我們在1964年接受畢業分配。兩人留校,其餘同學都分配至部隊和科研院所,積極投身國家建設。

記 者:可否請您介紹下您所瞭解的,學校遷到西安以後最初一段時間的建設發展情況。

吳順君:

在張家口時期,學校主要培養軍隊需要的通信專科人才。到西安之後,學校在1959年成為中央批准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開始著力培養有研究、設計能力的電子科學技術人才。

遷至西安之初,學校發展很快,學生規模迅速擴大,以致教師力量顯得不足。為此,學校一方面開設師資班,並從高年級學生中抽調部分學生加以培訓,作為基礎課教師;同時,從全國各地選調骨幹力量,充實教師隊伍。我們當時的英語課教師就是從西工大借來授課的。

過去學校的科研基礎比較薄弱,從張家口遷至西安,學校科研逐步開始從“維護使用”向“研究設計”過渡。科研起步之初,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師生到工廠實習中,協助解決具體技術問題,另一種便是西電科研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五樓會戰”。我們本科生當時很少參與科研,但都對神秘的“五樓會戰”有所耳聞。

大概1959-1961年間,學校在主樓的五樓建立起了“科學研究室”,集中了從北京五院二分院、哈軍工、西工大等多家單位選調的優秀專家和骨幹力量,成功開展了一批早期重大科研項目,包括流星餘跡通信設備、單脈衝雷達、盲目著陸雷達、敵我識別儀、紅外方位儀等,這些成果對學校整體的科研影響很大,有著重大推動作用。

學校開創數字技術進入我國雷達研製的先河

記 者:以您的親身經歷來看,學校在西安辦學之後,為國家建設和陝西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吳順君:我國雷達發展的早期主要是從國外引進,進行仿製生產。“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項目中就有幾個關於雷達的,比如國營七八六廠、國營七八四廠等,通過引進開始進行雷達的研究和生產。事實上,當時蘇聯的雷達對於我們新中國還是先進的,但與世界最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比如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方面,美國和法國的研究起步較早,技術領先。

例如,雷達天線旋轉時,顯示器畫面上會出現成片的“亮斑”,這些是山體、地面、海面等反射回來的電磁波,稱為雜波,它嚴重影響雷達對飛機、導彈等運動目標進行清晰辨識,這就需要對這些雜波進行抑制消除。

西安辦學一甲子|1958年遷校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發展的重要節點

1973年前後,出於航空安全考慮,我國擬從法國進口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五部空中交通管制雷達,擬部署在北京、天津、徐州、上海一線,但法國拒絕出口該雷達原有配置的先進數字信號處理機櫃:數字動目標顯示器。當時國產雷達還停留在模擬信號處理階段,抑制雜波仍採用水銀、鋁帶、熔融石英等模擬技術,性能低,還不穩定,西方要封鎖我們。

為此,國家組織了保錚老師等一批專家到北京開會,研究對策。保錚老師在會上表態,一定要打破西方世界的技術封鎖,代表西電向電子部申請 “0.2微秒數字動目標顯示”研究項目,決心突破數字信號處理關鍵技術,獲批科研經費撥款20萬元。

在保錚老師帶領下,學校組建起了包括我、彭學愚等8人科研小組,在相當艱苦的科研條件下,首先於1976年成功研製出0.5微秒數字動目標顯示器,緊接著又研製出0.2微秒數字動目標顯示器(MTI)。項目成果突破了A/D轉換器、延遲線、運算器、數字接口等關鍵技術,通過與雷達的實際聯試,雜波抑制良好,性能上比法國設備更為出色。

西安辦學一甲子|1958年遷校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發展的重要節點

可以說,這個項目影響很大,邁出了數字技術進入我國雷達研究領域的第一步,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西電在國內業界的影響,研究成果獲電子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成果在國內多家單位的雷達裝備中得到實際應用。

記 者:可否請您介紹下您們8人科研小組的後續科研和發展情況?

吳順君:上世紀80年代初,科研小組瞭解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在研究雷達動目標檢測技術(MTD)——一種更加先進的雷達信號處理技術,隨即積極向國家申請,迅速著手MTD研究,最終實現MTD技術突破。在80年代後期,團隊繼續研究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和低速目標檢測技術,並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後來我們又與西安電子工程研究所合作,研製704A地炮偵察校射雷達,該雷達也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西安辦學一甲子|1958年遷校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發展的重要節點

西安辦學一甲子|1958年遷校西安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發展的重要節點

在8人科研小組的基礎上,學校組建了雷達研究室,並與101研究室合在一起,成立了信息科學研究所。1985年,雷達實驗室從中分離,成立了電子工程研究所。

電子工程研究所成立後,科研團隊發展越來越快。1991年學校以電子工程研究所為基礎,向國防科工委申請成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992年雷達信號處理國防科技實驗室立項獲批,1995年驗收後正式掛牌運行。雷達信號處理實驗室是國家首批建設的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之一,屬於電子信息領域的第一個,這充分彰顯了學校在雷達學科領域的貢獻值和影響力。

紀念遷校西安60週年,歷史和現實意義重大

記 者:學校今年將圍繞西安辦學60週年,策劃組織“牢記國家使命,古城再顯擔當”主題活動,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活動策劃?

吳順君:從張家口遷至西安,是西電發展歷史上的重要篇章,學校抓住這樣一個時機來擴大宣傳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所含有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不言自明。

一方面,1958年從張家口遷至西安,是學校大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不管是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還是科學研究形式、方向和成果,都實現了歷史跨越,有著質的變化,這是我們開展主題宣傳的歷史意義所在。

另一方面,眼界決定未來,目前學校發展面臨著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許多重大發展機遇,同時面臨著來自學科評估、“雙一流”建設的挑戰和壓力,需要我們提高思想認識,避免過於保守和平靜,切實把握戰略機遇,這便是現實意義。

記 者:對於主題活動開展,您有何意見和建議?

吳順君:在我看來,圍繞西安辦學60週年開展紀念活動,需要思考三個層次的內容。

其一,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最佳時機。讓廣大校友為學校未來發展來把把脈,聽聽各方面的思考和建議,以拓展學校發展思路。比如,人工智能在西電究竟如何發展和規劃?如何切實以國家需求為導向,產出不可替代的影響?

其二,這是一個拓展合作的難得機會。以優秀校友為媒介,加強學校與電子信息行業龍頭單位和公司的深度合作,讓學校真正進入國民經濟主戰場,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優勢。比如,能否在西安合作建設重大科研基地。

其三,這是一個聯絡感情的寶貴平臺。通過策劃組織實質性活動,加強海外和全國各地校友會與母校的聯繫和交流。我們需要分層次對待校友們:對在崗的校友,他們當前思維活躍、意氣風發,可以請他們更多為學校提供發展思路、合作路徑;對年齡較大的校友,他們懷念母校,可以請他們回學校看看、組織同學聚會等。

人物簡介:

吳順君,男,1942年出生於上海市。1964年畢業於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導航系,後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3年受國家教委派遣在美國夏威夷大學進修二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帶頭人,曾任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陝西省優秀教師,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士, 曾任中國電子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雷達分會副主任,遙感、遙測、遙控分會常委;IEEE高級會員,IEEE 宇航和電子系統學會(AESS)北京分部主席,IEEE AESS理事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