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年齡都是83+的他們,因為羽毛球並肩同行

這五位老前輩,平均年齡83歲,最年長的梁英明老師今年已經87歲。他們都是東南亞歸僑,原本互不認識,在各自的崗位和人生軌跡上努力前進。羽毛球讓擁有相似經歷的他們相聚到一起,成為“羽毛球老友記”,見證彼此的運動生涯。

“耄耋”對於他們而言只不過是一個數字,身體康健的他們依然堅持每週打球,並相約和羽毛球運動一直並肩同行。

各個年齡都是83+的他們,因為羽毛球並肩同行

印尼歸僑(左起):伍達永、陳一峰、梁英明、李端生

因羽毛球而相聚

上世紀50年代,東南亞華僑青年掀起歸國潮,大批華僑學生相繼回到祖國,考入高等學校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梁英明就是最典型的一位。

24歲帶著一把木質球拍歸國,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並留校工作,羽毛球一打就是77年。今年87歲的梁老早已是羽毛球界的“名人”,德高望重,多年來一直堅持羽毛球運動,拿過的全國老年組羽毛球冠軍更是數不勝數。作為北京老年羽毛球隊的元老,他一直是隊裡的核心和“老大哥”,現在仍然擔任隊裡的名譽領隊,他也是因為球隊而結識到其他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83歲的陳一峰是梁老現在的雙打搭檔,出生在印尼雅加達的他,高中畢業後回國,在大學學習農業並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陳老從小喜歡打羽毛球,但直到退休後才開始固定打球的。他加入北京市老年隊後認識了梁老,兩人配合雙打,多次獲得全國比賽冠軍。

李端生今年82歲,同樣是印尼華僑,他歸國後考入北京體育學院,之後一直從事體育工作,成為中國第一批羽毛球國際裁判,曾在多項羽毛球世界大賽中擔任裁判,名聲相當大。上世紀90年代,李老逐漸淡出裁判工作,後來加入了北京老年隊。

77歲的伍達永算是幾位前輩中的“年輕人”。伍老從12歲開始打球,回國後在北京六中上學,考上北京工業大學建築系後,成為校隊的副隊長、隊裡的第二單打。1974年,北京組織羽毛球隊,伍老作為首批隊員參加集訓,以一單的身份代表北京參加了1975年的全運會。他非常自豪地回憶道:“當時北京市沒幾個人能打得過我呢!”後來,伍老也加入老年隊,認識了大家。

與其他四位略有不同,周高塔生於馬來西亞,高中畢業後,他回國考入北京大學印尼語專業,此後一直從事外語相關工作,曾為中國羽毛球隊在印尼比賽擔任翻譯。周老和梁老同為老年隊的第一批隊員,今年已經85歲的他依然堅持參加全國老年比賽。一直從事翻譯工作的他口齒伶俐,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

幾位老前輩都是歸僑,他們擁有相似的人生軌跡,在青年時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回到祖國,投身建設。原來他們互不相識,是羽毛球讓有著共同的愛好、話題和語言的他們相聚到一起,這真的是一種緣分。

各個年齡都是83+的他們,因為羽毛球並肩同行

周高塔

一週三場球,常年不改

杖朝之年,他們依然每週打三場球,這樣的頻率令很多人都佩服地豎起拇指。每週一、三、五,他們都背起球包,坐公交車到中央電視塔體育館打球,風雨不改。雖然家的距離和身體狀況不同,會令彼此的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有所差異,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是“坐不住的人”,不打球會感覺手癢。周老家住在魏公村,離球館比較近,每次他都會很早到達球館,積極性非常高。他這樣形容自己:“不打球的話,吃飯也不香!”

濃厚的興趣是各位老前輩打球的動力,春夏秋冬,常年不改。梁老回憶道:“以前條件沒那麼好,沒有空調和暖氣,冬天和夏天打球都很難受,但是自己還是要來,不打不舒服。”伍老家住得比較遠,但依然會每次準時到球場“報到”。他說自己“一生就羽毛球這麼一個愛好”,一定會繼續打下去。

一週三場球,很多年輕的業餘愛好者也不一定能達到這個頻率,各位老先生是怎樣做到的呢?量力而為、充分準備就是他們的“秘訣”。

伍老這樣介紹自己的熱身過程:“我起床就會開始做簡單的活動,出發來球館前,會先完成半小時的全身準備活動,來到球館就可以上場了。”在場上,量力而行已經是深入人心的大原則,不逞強,球接不到沒關係,鍛鍊的目的達到了就好。陳老補充說:“雖然你看我們是一週打三次球,但每次只是兩個小時,而且不是兩個小時都在打,在場上打兩局就下來休息一會兒,然後接著再打。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控制運動量。”

並肩馳騁賽場,攜手遊山玩水

對於各位老年隊隊員來說,每年有兩個大賽,一是全國中老年羽毛球賽,二是華人杯羽毛球賽。梁老、陳老和周老都是這些比賽的常客,每到比賽,就是各位老人家最開心的時候。一是因為又能投入到比賽的氛圍當中,二是又可以出遊了!全國中老年賽每年都會在不同的地方舉辦,每次比賽後,老年隊都會貼心地安排老人家們參加當地的旅行團,遊覽當地的風景名勝。

梁老笑稱他們去比賽就是“比賽一半,旅遊一半”,每次比賽2天,接下來4、5天就遊山玩水,還帶著家屬一起前往,增進了球友之間的友誼,很開心。陳老則覺得大家一塊兒去玩,一起拍照,留下紀念是最有價值的。從他們的話語中,你能感受到這樣的友誼和活動,是真真切切的美好。

一直心繫羽毛球

上世紀中期,我國的羽毛球事業剛開始起步,有了一定的發展,而這些進步中有不少要歸功於廣大的歸僑同胞。王文教、陳福壽、湯仙虎、侯加昌、陳玉娘等很多專業運動員,都是其中的代表,他們在最早的時候帶動了我國羽毛球的發展。除了專業比賽領域,其他領域同樣有他們的身影。

李端生早在1958年便成為國家羽毛球裁判員,先後多次擔任全運會、湯尤杯、蘇迪曼杯、世錦賽、亞運會等重大比賽的裁判員工作。作為中國第一批羽毛球國際裁判,李老還參加了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裁判工作。1997年,李老獲得當時的國際羽聯頒發的“傑出貢獻獎”。2009年,已經年逾七旬的李老還參與了第十一屆全運會的裁判工作,這樣的敬業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退休後,雖然既不參加比賽,也基本不參與裁判工作,但李老依然關注著羽毛球的發展。今年3月的全英公開賽,電視上沒轉播,李老就自己上網觀看。對於現在的羽毛球發展,他同樣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今年湯杯中國隊的主要對手有三個——印尼、丹麥和日本,而尤杯咱們中國隊應該說是比較困難的。”作為曾經的主裁和發球裁判,李老同樣關注開始試行的1.15米發球新規。他這樣評價:“我個人是不太同意的,像維克多這樣的球員,你讓他怎麼發球呢?”

各個年齡都是83+的他們,因為羽毛球並肩同行

1998 年,東南亞歸僑在昆明合影。(左起:顏永樹、周高塔、林紹添、陳玉娘、梁英明、楊錫昆、伍達永、陳一峰)

講戰術,講分工,講默契

同樣“緊貼潮流”的還有梁老,他對不少現役的一線球員都十分熟悉,能輕鬆地說出維克多的身高和特色、辛德胡的進攻特點,不一而足。

所謂活學活用,老人家們打球也是很講究專業戰術和策略的。像梁老和陳老,去年兩人合計只有168歲,不能參加170歲組別的比賽,而參加160歲組別又比較吃虧,所以兩人只能分別和其他年齡合適的隊友配合參加比賽,提高競爭力。今年,他們分別是87歲和83歲,剛好可以參加170歲組的比賽,因此又重新組合,準備參加7月的全國賽和10月的華人杯。

梁老和陳老這對搭檔默契很好,陳老這樣評價他們這對組合:“他(梁老)的特點是靈活,小球好,落點刁鑽,而我是進攻型的,一般在後場拿球。所以我們很互補,幾乎從來不會搶球。”

講戰術、講策略,梁老和陳老搭檔參賽以來幾乎把冠軍都拿遍了,唯一一次獲得亞軍,還是因為在決賽時陳老的小腿抽筋了。陳老開玩笑地說:“拿很多冠軍了,有一次拿了亞軍反而會記得特別深刻。”

堅持打球的價值

眼前的幾位老前輩,球感好,動作靈敏,線路豐富,跑起來還非常利索矯健,跟很多人對“八十歲”的認知似乎有點偏差。他們打了幾十年的羽毛球,時間長的超過75年,短的也有30年,卻幾乎沒什麼傷病,膝蓋和肩膀都好得很。伍老說,很多人對他這樣說:“你哪像77歲啊,最多就70嘛!”這就是體育鍛煉對人健康的幫助。

陳老認為,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終身陪伴你。不打球的日子,陳老還會堅持散步、快步走,甚至是做俯臥撐和啞鈴力量訓練,這也解釋了他為什麼能在那麼多比賽中兼項男雙和混雙並取得好成績。單是2017年,他就在這兩個項目中一共拿了4個冠軍和2個亞軍,還曾經一天打了6場比賽。這樣的數字,很多同齡人是無法想象的。

梁老認為,羽毛球是一項很好的運動,運動量適中,很有趣,能鍛鍊人的力量、速度、反應、靈敏,老年隊的球員就是因為羽毛球而練就了好的身體素質,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除了身體健康,羽毛球還能鍛鍊人的思維,打完球也會讓人感覺很愉快。

他們因羽毛球而相聚,他們的生活因羽毛球而更精彩,年齡的增長不減他們對羽毛球的熱愛,羽毛球會一直陪伴著他們。

有一首歌的名字叫“你是你本身的傳奇”,這幾位老前輩,就是傳奇。

《達人》- 召集令

《達人》都是雜誌創刊以來一直保留的欄目,主要向大家分享介紹業餘羽毛球人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