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年龄都是83+的他们,因为羽毛球并肩同行

这五位老前辈,平均年龄83岁,最年长的梁英明老师今年已经87岁。他们都是东南亚归侨,原本互不认识,在各自的岗位和人生轨迹上努力前进。羽毛球让拥有相似经历的他们相聚到一起,成为“羽毛球老友记”,见证彼此的运动生涯。

“耄耋”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身体康健的他们依然坚持每周打球,并相约和羽毛球运动一直并肩同行。

各个年龄都是83+的他们,因为羽毛球并肩同行

印尼归侨(左起):伍达永、陈一峰、梁英明、李端生

因羽毛球而相聚

上世纪50年代,东南亚华侨青年掀起归国潮,大批华侨学生相继回到祖国,考入高等学校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梁英明就是最典型的一位。

24岁带着一把木质球拍归国,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并留校工作,羽毛球一打就是77年。今年87岁的梁老早已是羽毛球界的“名人”,德高望重,多年来一直坚持羽毛球运动,拿过的全国老年组羽毛球冠军更是数不胜数。作为北京老年羽毛球队的元老,他一直是队里的核心和“老大哥”,现在仍然担任队里的名誉领队,他也是因为球队而结识到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83岁的陈一峰是梁老现在的双打搭档,出生在印尼雅加达的他,高中毕业后回国,在大学学习农业并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陈老从小喜欢打羽毛球,但直到退休后才开始固定打球的。他加入北京市老年队后认识了梁老,两人配合双打,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

李端生今年82岁,同样是印尼华侨,他归国后考入北京体育学院,之后一直从事体育工作,成为中国第一批羽毛球国际裁判,曾在多项羽毛球世界大赛中担任裁判,名声相当大。上世纪90年代,李老逐渐淡出裁判工作,后来加入了北京老年队。

77岁的伍达永算是几位前辈中的“年轻人”。伍老从12岁开始打球,回国后在北京六中上学,考上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后,成为校队的副队长、队里的第二单打。1974年,北京组织羽毛球队,伍老作为首批队员参加集训,以一单的身份代表北京参加了1975年的全运会。他非常自豪地回忆道:“当时北京市没几个人能打得过我呢!”后来,伍老也加入老年队,认识了大家。

与其他四位略有不同,周高塔生于马来西亚,高中毕业后,他回国考入北京大学印尼语专业,此后一直从事外语相关工作,曾为中国羽毛球队在印尼比赛担任翻译。周老和梁老同为老年队的第一批队员,今年已经85岁的他依然坚持参加全国老年比赛。一直从事翻译工作的他口齿伶俐,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几位老前辈都是归侨,他们拥有相似的人生轨迹,在青年时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到祖国,投身建设。原来他们互不相识,是羽毛球让有着共同的爱好、话题和语言的他们相聚到一起,这真的是一种缘分。

各个年龄都是83+的他们,因为羽毛球并肩同行

周高塔

一周三场球,常年不改

杖朝之年,他们依然每周打三场球,这样的频率令很多人都佩服地竖起拇指。每周一、三、五,他们都背起球包,坐公交车到中央电视塔体育馆打球,风雨不改。虽然家的距离和身体状况不同,会令彼此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坐不住的人”,不打球会感觉手痒。周老家住在魏公村,离球馆比较近,每次他都会很早到达球馆,积极性非常高。他这样形容自己:“不打球的话,吃饭也不香!”

浓厚的兴趣是各位老前辈打球的动力,春夏秋冬,常年不改。梁老回忆道:“以前条件没那么好,没有空调和暖气,冬天和夏天打球都很难受,但是自己还是要来,不打不舒服。”伍老家住得比较远,但依然会每次准时到球场“报到”。他说自己“一生就羽毛球这么一个爱好”,一定会继续打下去。

一周三场球,很多年轻的业余爱好者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个频率,各位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呢?量力而为、充分准备就是他们的“秘诀”。

伍老这样介绍自己的热身过程:“我起床就会开始做简单的活动,出发来球馆前,会先完成半小时的全身准备活动,来到球馆就可以上场了。”在场上,量力而行已经是深入人心的大原则,不逞强,球接不到没关系,锻炼的目的达到了就好。陈老补充说:“虽然你看我们是一周打三次球,但每次只是两个小时,而且不是两个小时都在打,在场上打两局就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再打。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控制运动量。”

并肩驰骋赛场,携手游山玩水

对于各位老年队队员来说,每年有两个大赛,一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赛,二是华人杯羽毛球赛。梁老、陈老和周老都是这些比赛的常客,每到比赛,就是各位老人家最开心的时候。一是因为又能投入到比赛的氛围当中,二是又可以出游了!全国中老年赛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地方举办,每次比赛后,老年队都会贴心地安排老人家们参加当地的旅行团,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

梁老笑称他们去比赛就是“比赛一半,旅游一半”,每次比赛2天,接下来4、5天就游山玩水,还带着家属一起前往,增进了球友之间的友谊,很开心。陈老则觉得大家一块儿去玩,一起拍照,留下纪念是最有价值的。从他们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这样的友谊和活动,是真真切切的美好。

一直心系羽毛球

上世纪中期,我国的羽毛球事业刚开始起步,有了一定的发展,而这些进步中有不少要归功于广大的归侨同胞。王文教、陈福寿、汤仙虎、侯加昌、陈玉娘等很多专业运动员,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最早的时候带动了我国羽毛球的发展。除了专业比赛领域,其他领域同样有他们的身影。

李端生早在1958年便成为国家羽毛球裁判员,先后多次担任全运会、汤尤杯、苏迪曼杯、世锦赛、亚运会等重大比赛的裁判员工作。作为中国第一批羽毛球国际裁判,李老还参加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裁判工作。1997年,李老获得当时的国际羽联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09年,已经年逾七旬的李老还参与了第十一届全运会的裁判工作,这样的敬业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退休后,虽然既不参加比赛,也基本不参与裁判工作,但李老依然关注着羽毛球的发展。今年3月的全英公开赛,电视上没转播,李老就自己上网观看。对于现在的羽毛球发展,他同样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今年汤杯中国队的主要对手有三个——印尼、丹麦和日本,而尤杯咱们中国队应该说是比较困难的。”作为曾经的主裁和发球裁判,李老同样关注开始试行的1.15米发球新规。他这样评价:“我个人是不太同意的,像维克多这样的球员,你让他怎么发球呢?”

各个年龄都是83+的他们,因为羽毛球并肩同行

1998 年,东南亚归侨在昆明合影。(左起:颜永树、周高塔、林绍添、陈玉娘、梁英明、杨锡昆、伍达永、陈一峰)

讲战术,讲分工,讲默契

同样“紧贴潮流”的还有梁老,他对不少现役的一线球员都十分熟悉,能轻松地说出维克多的身高和特色、辛德胡的进攻特点,不一而足。

所谓活学活用,老人家们打球也是很讲究专业战术和策略的。像梁老和陈老,去年两人合计只有168岁,不能参加170岁组别的比赛,而参加160岁组别又比较吃亏,所以两人只能分别和其他年龄合适的队友配合参加比赛,提高竞争力。今年,他们分别是87岁和83岁,刚好可以参加170岁组的比赛,因此又重新组合,准备参加7月的全国赛和10月的华人杯。

梁老和陈老这对搭档默契很好,陈老这样评价他们这对组合:“他(梁老)的特点是灵活,小球好,落点刁钻,而我是进攻型的,一般在后场拿球。所以我们很互补,几乎从来不会抢球。”

讲战术、讲策略,梁老和陈老搭档参赛以来几乎把冠军都拿遍了,唯一一次获得亚军,还是因为在决赛时陈老的小腿抽筋了。陈老开玩笑地说:“拿很多冠军了,有一次拿了亚军反而会记得特别深刻。”

坚持打球的价值

眼前的几位老前辈,球感好,动作灵敏,线路丰富,跑起来还非常利索矫健,跟很多人对“八十岁”的认知似乎有点偏差。他们打了几十年的羽毛球,时间长的超过75年,短的也有30年,却几乎没什么伤病,膝盖和肩膀都好得很。伍老说,很多人对他这样说:“你哪像77岁啊,最多就70嘛!”这就是体育锻炼对人健康的帮助。

陈老认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终身陪伴你。不打球的日子,陈老还会坚持散步、快步走,甚至是做俯卧撑和哑铃力量训练,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能在那么多比赛中兼项男双和混双并取得好成绩。单是2017年,他就在这两个项目中一共拿了4个冠军和2个亚军,还曾经一天打了6场比赛。这样的数字,很多同龄人是无法想象的。

梁老认为,羽毛球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运动量适中,很有趣,能锻炼人的力量、速度、反应、灵敏,老年队的球员就是因为羽毛球而练就了好的身体素质,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除了身体健康,羽毛球还能锻炼人的思维,打完球也会让人感觉很愉快。

他们因羽毛球而相聚,他们的生活因羽毛球而更精彩,年龄的增长不减他们对羽毛球的热爱,羽毛球会一直陪伴着他们。

有一首歌的名字叫“你是你本身的传奇”,这几位老前辈,就是传奇。

《达人》- 召集令

《达人》都是杂志创刊以来一直保留的栏目,主要向大家分享介绍业余羽毛球人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