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见风姿美 年少人如玉——甘孜藏区新一代的梦与远方

已见风姿美 年少人如玉——甘孜藏区新一代的梦与远方

已见风姿美 年少人如玉——甘孜藏区新一代的梦与远方

登增多吉(左)近照。

已见风姿美 年少人如玉——甘孜藏区新一代的梦与远方

机器人社团比赛留影。

已见风姿美 年少人如玉——甘孜藏区新一代的梦与远方

天籁合唱团赴澳洲。

“少年强,则国强。”——至今,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其文字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今天,在奋进开放的时代,在梦想的引领下,甘孜藏区的少年正展开翅膀,向着未来飞翔。

于他们而言,高原是孕育生命和梦想的摇篮,高原外的世界是开阔眼界的舞台,在故乡与远方之间,他们已经启程。

登增多吉,石渠县洛须镇俄巴纳村人。去年4月,他参加音乐真人秀节目《歌声的翅膀》,演唱歌曲《在那东山上》,因嗓音空灵,宛若天籁,得到观众青睐。

登增多吉对大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小时候,母亲带他上山劳作,一走进大山,他便会咿呀不停;无论开心或是难过,他都喜欢站在家乡的山头唱歌,他从不介意歌曲好听与否,当歌声传遍大山角落,他就会陶醉其中,找到无穷的乐趣。登增多吉谈到:“我是大山的孩子,是大山给予我歌唱乐趣,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回报大山、回报家乡。”

“成为一名歌唱家。”这是登增多吉最大的梦想。“很幸运,我能来成都求学,能登上不同的舞台展现自我,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登增多吉明白,从大山到都市求学的艰辛,也深知自己与梦想的距离遥远,于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他会在课余时间练习舞蹈、补习文化知识;假期中,他也会安排专门的时间,按照学校老师教授的方法反复练习。

为顺利完成央视录制,登增多吉立即准备,每天进行近四个小时的练习。节拍快慢、音调高低、动作轻重,每一个环节他都反复琢磨,一有疑问马上请教老师,闷热天气与辛苦训练常常让他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他却从不说累。每晚入睡前,他还会回想当天的练习内容。

“每天的训练让我更加充实,梦想面前没有苦累,现在、将来,我都会为梦想尽最大努力。”登增多吉斩钉截铁地说。

天籁唱团『小精灵』走向世界

过去,杨兰将自己定义为巴塘县二完小一名普通的学生;如今,她会自信地告诉别人,自己是天籁合唱团领唱。

杨兰谈到的合唱团,即巴塘县天籁童声合唱团——它诞生于2012年6月,是藏区首个童声合唱团。“秋月弦音”晚会,是合唱团首次登台亮相;在央视少儿频道走进巴塘,开展“大手牵小手·十月放歌,我爱我的祖国”活动中,合唱团成功走进央视大门。紧接着,合唱团赴台湾演出,在祖国最南端展示了高原儿女的风采;随后,合唱团走出国门,到澳大利亚演出,引起各大新闻媒体高度关注。

“加入合唱团大家庭,展现自我风采。”刚进入二完小,江云祺就有了自己的打算;两年前,她顺利加入合唱团;与此同时,唱歌跑调、上台紧张,新的难题考验着她。

“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江云祺开始和自己较劲。学校里,她从不缺席每一次团队训练,周末,还与同伴一起寻求老师指导。回到家里,她根据老师指导,反复练习,并请父母给出建议。现在,江云祺战胜了当初的困难,如今,她是团队里负责低音部分的主要成员。

“两年间,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唱准音调,也学到了很多民族文化、民族歌曲,不断战胜困难,让我更加勇敢;长大后,我想当一名音乐老师,为实现梦想,以后我会为不断努力。”江云祺说。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合唱团既要进行常规训练,又要排练六一节目;虽然格外忙碌,但孩子们乐在其中。在团队里负责高音部分的扎西央措表示,儿童节是展现合创团风采的最佳时机,通过表演,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喜欢合唱团,所以必需认真对待。

看着孩子们在团队里收获、成长,合唱团负责人童玲满是欣慰,她说:“希望藏区首个童声合唱团能代代相传,在培育梦想的同时,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童玲还谈到,合唱团成员主要集中在二至五年级间,成员升入高年级后,可能会出现断代问题,因此必须注重新人的培养;将来,会抓住每一个外出交流、培训的机会,让合唱团不断壮大。

机器人『大家庭』孕育梦想

2017年3月,李培亮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为科创特长生。随后,曾是康定中学机器人社团社长的李培亮,成了学院科创部的一员。

2015年初,康定中学成立机器人社团,开设机器人选修课,将编程课程纳入基础教育。社团刚成立,学生们就蜂拥前来报名,其中包括李培亮。“从小就喜欢机械零件,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电子机械方面的能人,当时听说有机器人社团,马上就报名参加了。”李培亮回忆道。

机器人社团在关注学生编程教学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于是,组装,调试,研究,没有课余时间,没有周末,甚至没有寒暑假,李培亮与伙伴们不停地忙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指导教师魏兴昆带领下,社团摘获“2016年WER世界机器人大赛西南赛区”冠军,实现了我州中学省机器人竞赛获奖“零”的突破。紧接着,团队又获得“2016年WER世界竞标赛”冠军、“2017年WER西南赛区”冠军等大奖。

“机器人社团指导教师”这一身份常常让魏兴昆想起过去。曾经,他也是康中的一名学子。“我在康中读书时,根本没有社团一说,更没有到外地展现自己的机会。而现在,康中学生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有了无数走出甘孜的机会;从学生到教师,能够见证康中的变化,我非常感动。”

魏兴昆还表示,在引导孩子创新的路上,自己既是开拓者又是执行者,所以始终鼓励学生,将科学、工程、数学、艺术等知识有机结合,形成较自由的创客空间。他认为,长此以往,学生的操作、思维等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这为他们实现梦想的提供了可能性。

社团不断成长进步,团里成员也是收获满满。截至目前,社团已有7名学生,以科创特长生身份进入高层学府。“没有机器人社团,也就没有我现在的学习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并坚持,最后的结果不会很差;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希望康中机器人社团越来越好。”李培亮补充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