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赴美上市,现在到了视频企业IPO最佳时期吗?

2月27日,爱奇艺正式在美国递交IPO申请,计划融资15亿美金,相比去年9月份消息刚爆出时的规模增加了50%。

因为爱奇艺上市的传言进行了5年,此次正式申请IPO的消息自然也没能掀起多大波澜。但从整个行业格局和发展来看,在另外两大主要竞争对手腾讯视频和优酷均计划在2018年发动新一轮竞争的背景下选择上市,爱奇艺的IPO值得玩味。

此前有新媒体报道,腾讯、优酷分别做出了2018年亏损80亿元准备,而爱奇艺或碍于上市的原因,其预算亏损可能控制在30亿元以内。这是什么概念,按照爱奇艺招股书披露,其2015年—2017年三年的亏损总额为94亿元,腾讯、优酷将以爱奇艺两年半的亏损规模来打一年的仗。

在互联网领域,一直有一种说法,在行业格局未定且处于激战时,谁先上市谁就输了。因为上市意味着数据公开、盈利压力、投入受限等等。结合腾讯和优酷的亏损计划和这个维度来看,爱奇艺为何选择此时上市?未来如何面对行业竞争?

是否会重蹈优酷覆辙?

上市给优酷带来了什么?从之后5年的发展来看,第一大好处是上市第二年宣布增发融资,储备资金压制竞争对手;第二件大事是完成与土豆的合并;第三便是被阿里收购,在资本市场转了一圈后退出。

但是另一方面,优酷不仅没有压制住竞争对手,并且在财务方面陷入亏损旋涡。自上市至2014年上年爆出阿里收购消息时,其亏损规模达到17.7亿元;而到正式退市时,其亏损规模更是超过35亿元,一年多时间近乎翻倍。

现在行业格局改变了吗?尽管由于没有具体的财报数据,但从投入和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行业远未到一家独大,并且行业进入巨头争霸赛阶段,背后的巨头对于视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腾讯、阿里都在加码视频。因此,爱奇艺的处境并不比当年的优酷好多少。在这两大视频平台持续大幅增加投入的情况下,爱奇艺依然面临强有力的竞争。

优酷当年的亏损主要即内容成本的投入,以及盈利模式的单一——在线广告。此次爱奇艺上市的一大亮点就在于避免了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大大提高了付费会员收入,其与广告收入比例为1:1。招股书最新披露的数据为付费用户数5080万,是国内已公开该数据平台中率先突破5000万的视频企业。腾讯视频去年11月份的数据是4300万,优酷2016年年底的数据是3000万。

但这也意味着高投入,独播资源的获取要么独家买断,要么自制,对于播出平台来说,哪一种方式都投入不菲。去年上半年,爱奇艺其实已经开始降低买断电视剧的比例,甚至电视热播剧TOP10,爱奇艺一部也没买断。而在自制方面,其与另外两大平台也进入白热化竞争。腾讯在网综方面加大投入,单点突破;优酷在经历2016年的团队动荡期后逐步稳定,发力长视频,尤其是电视剧、电影方面的投入,去年的《白夜追凶》掀起一轮热潮。

而对于用户而言,对于视频网站的基本需求依然是内容,至于社交、AI等技术方面的优化进阶,暂时无法形成有效的用户粘性。那么,可以看看2018年,爱奇艺面临的内容竞争:

腾讯视频将推出共计67部影视剧,自制综艺数量近30部,并且结合腾讯的游戏优势,开发《王者荣耀》实景真人对抗赛;

优酷计划推出58部影视剧及37档综艺节目,并且未来三年投入超过500亿元扶持内容。其在去年三季度还宣布,新增网剧播放量和在播网剧播放量均处全网第一。

爱奇艺的计划则是推出79部影视剧、54部综艺。

如果这些计划全部付诸实施,按照上面提到的数据,爱奇艺在绝对数量上力压其它两家的情况下,只亏损30亿元;而腾讯视频和优酷不占数量优势的情况,却要各亏损80亿元。这笔账,社长真不知道怎么算了。

在这一逻辑下,爱奇艺选择上市,一方面势必面临盈利压力,另一方面则又要面临激烈竞争,比拼投入。对于腾讯视频和优酷而言,即使亏损,其均在腾讯和阿里大体系下,充其量拉低集团利润率,并不危机根本。而爱奇艺在需要在利润与投入中不断寻求平衡,像当年的优酷一样,左手市场,右手资本。

爱奇艺赴美上市,现在到了视频企业IPO最佳时期吗?

为什么上市?

从目前的一些关键数据来看,比如付费会员、内容计划等,确实暂时领先,对于个体而言,此时选择登陆资本市场,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而最终选择上市,不得不考虑龚宇等创始团队的利益,如果想去哪儿一样卖给携程,对于创始团队而言,只是换了一个靠山,无论变现还是控制权,均不是最佳选择。而上市则可以实现平衡,在高管中,包括CEO、CFO一众带O的人都持有股权,艰苦奋战8年,应该有回报了。

但毋庸置疑,上市后的爱奇艺,不仅继续面临同业的竞争,也必须面对今日头条、快手、快客等新兴视频平台对用户的分流。尽管其推出了爱奇艺头条,但是从目前来看,其只是一种防御行为,为爱奇艺的长视频构建护城河,但短时间内,很难成为爱奇艺的核心产品以及营收点。

格局未定,先行上市,爱奇艺面临的危与机并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