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22歲,從未接觸過設計,唯一目標是多摩,已錄取

教育在英美國家已經變得越來越產業化如今已是公開的秘密,但日本對於國際留學生的態度,卻一直堅持著“求學就是求學”這一簡單的原則。不以留學生的學費進行自身的補充造血,自然對生源數量也會進行嚴格控制,也就是

“只招具有最高水準的人”。

所以比之英美,日本的申請難度其實更大,尤其是日本五美,不僅是大家的心中所向,更有來自於全球的數以萬計的競爭者,所以能夠獲取其入場券,可以說是對於大家實力的極高認可而漢藝早就在去年九月,成為業內最早拿到日本最頂級藝術院校offer的機構:

成功案例|22歲,從未接觸過設計,唯一目標是多摩,已錄取

這些同學中,近半數都為轉專業的同學,如之前與大家分享過的從純藝專業申請到武藏野美術大學、女子美術大學治癒設計、基礎設計、染織設計等offer的W同學成功經驗點此查看今天的文章,日本藝術留學專屬團隊中的胡老師與大家分享J同學,一位毫無藝術背景的理工科女生,是憑藉著什麼圓夢頂級名校的。

01 —— 找到最適合的方法

談及轉專業,很多同學最為擔心的便是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專業跨度較大的同學,手繪、藝術基礎等的缺乏都十分現實的擺在面前,J同學的初始階段亦是如此。J同學本科主攻科學技術專業,之前也從未接觸過藝術類課程,且對於藝術和設計間的關係和區別並清楚,可以說,當時的J同學在申請上並不佔太多優勢。

於我看來,這些問題雖是大家學習中的困難點,可以解決但卻需要針對每個人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如果像大學一樣,在課表上安排多節手繪基礎課程,知識給大家一時心安,根本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所以針對J同學,經過對其能力的摸底之後,教學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傳授日式理論基礎

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高中畢業後,大家站在同一起點,但經過四年的本科學習,日本和國內的同學思維上會有很大差異,國內同學對於軟件等技術掌握的較好,對於平面設計的認知卻還停留在製作海報或者包裝設計上。

但在日本設計專業的本科,明確告訴大家的是,未來的大家不是成為ps大牛,而是設計師。所以對於軟件技術的學習更多是貫穿在學習中,而對於大腦和身心進行藝術思維的灌輸才是關鍵。

作為兩國教育的親身體驗者,我取其雙方教育更為精華的部分,對J同學進行高效的基礎知識補充,比如為其推薦易懂且有用的史論類書籍,和她一起進行動手實驗類創作等,讓J同學逐漸對於設計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概念。最終J同學可以做到和我一起討論設計好壞,說出其理論依據支撐觀點,這樣的成長進步讓我感到很是欣喜。

成功案例|22歲,從未接觸過設計,唯一目標是多摩,已錄取

▌弱化思維邏輯

對於設計而言,邏輯思維極為重要,但邏輯沉浸過深,便會往哲學方向發展,極容易鑽牛角尖,這與看重情感表達的視覺傳達而言,卻並非好事。所以不同於其他同學邏輯思維的培養,J同學更需要弱化其理性思維,將感性情緒注入其中。

所以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我便會引導J同學在項目中加入一些更感性的元素,或者讓她幻想很多場景,比如說人類交流的方式如何進行、聲波傳遞的視覺形式可以是什麼樣子的,讓她天馬行空的去想象,而不是過於理性的思考問題

掌握該方法後,J同學在創作時,思維明顯開闊很多,不會再侷限在這個事情的因果邏輯中,對於事物的敏感度也增大很多。雖然仍有較強的理科思維,但在創作後期,可以明顯感受到其創作中有了很多的感性因素。

成功案例|22歲,從未接觸過設計,唯一目標是多摩,已錄取

02 —— 申請成功的關鍵因素

▌提前準備

出國的想法確定之後,為了讓彌補自己專業上的差距,J同學從大二便找到了我們開始作品集的學習,所以整個創作過程基本沒有雞飛狗跳的時間,每一步都走的踏實有力。

在J同學在9月份與日本教授進行初試前1V1面試時,已然完成了所有的項目,且在兩年時間內,加上其在這裡接受的更為專門的日式思維引導,在整個面試階段J同學完全沒有了之前靦腆內向的模樣,十分從容自信。

成功案例|22歲,從未接觸過設計,唯一目標是多摩,已錄取

▌項目突出優勢

項目創作階段,J同學提出了很多想法,但對於其能否發散成個人項目,以及從中如何選出最為適合自己的方向感到很是迷茫,這也是很多同學在創作階段的共性問題,為了能夠讓J同學自主做出選擇,我為其梳理出幾個問題:

1. 這些項目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幾個?

2. 你現在對這些項目是否有過相關調研

3. 你覺得選擇後,幾個難以抉擇的項目中,難度挑戰在哪兒?

4. 告訴我幾個你項目吸引人的理由,證明你不是在自嗨。

最終,J同學決定從個人出發,從其在某國內語言培訓機構教授日本人中文時發現的問題入手,針對東亞漢語圈的人單獨設計了一套標識性新文字。

而整冊作品集中,我並未讓J同學用其不太擅長的平面形式展現自己的概念,而是結合自其理工科優勢,讓她結合本科專業學習到的PROCESSING編程,做出一套交互設備。在創作中用上很少人會用的數媒,讓作品更加個性化。

成功案例|22歲,從未接觸過設計,唯一目標是多摩,已錄取

▌研究計劃書

不同於英美作品集,日本設計專業,項目方向不能太雜。申請日本院校,大家需要了解想要學習的教授研究方向,並且有自己的未來研究計劃。雖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並不會要求你嚴格遵循,但這樣一個計劃書的存在,可以看出你對於自己未來學習有足夠的規劃以及你對於學術的態度。

另外,每一個專業其實都有很多更為具體的方向,大家不能只依照官網信息就開始入手撰寫。所以在J同學思考研究方向時,我建議她在課餘時間多找一些心意導師的論文,細緻明確導師的研究方向,且在撰寫過程中始終問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到日本跟著這位導師學習,這樣寫出的研究計劃書才能更條理更有針對性。

成功案例|22歲,從未接觸過設計,唯一目標是多摩,已錄取

導師建言 —— 轉專業這條路其實不可怕

轉專業申請,其實不算一條難路,只要你有想法和規劃,我們教學團隊都能為你找到最適合你的創作方向,讓你的所想所學都有的放矢,這一點,我們近乎100%的轉專業申請成功率已經是最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