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進入盤整期

2015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仍然處於盤整期。藝術品市場亦如所有的市場,價格的短期波動是非常正常的。縱觀近幾十年以來的藝術品市場,其市場價格一直呈現增長行情,這個大趨勢至今仍未改變。

舉例而言,1991年至2007年間的全球藝術品市場曾經被認為是一個“景氣年代”,因為這個階段全球藝術品市場規模增長了575%,全球藝術品貿易額增長了600%,藝術品資產價格上漲了280%。決定“景氣”的原因主要有新財富的增長、新力量的參與、全球化背景下平臺和流通的拓展、信息化成果引發的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和交易模式的創新、藝術與金融結合引發的藝術投資熱潮等。

在這個所謂的“景氣年代”,中國藝術品市場無疑是引人注目的。尤其是在2003年以後,中國藝術品市場翻倍式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但是作為“後發者”的市場地位,這一階段中國藝術品市場對於世界的影響力有限,仍屬於區域性的市場特徵。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以美英為中心的西方藝術品市場迭遭重創,不僅出現了與金融投資市場同步下跌的現象,而且市場價格調整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劇烈波動。即便也受到了來自外部的影響,但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卻在2008年的微調之後,隨即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行情”階段,規模激增和價格暴漲帶來的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趕英超美”,並且最終在2010、2011年兩次蟬聯全球第一大藝術品市場體,被譽為“中國奇蹟”。“中國奇蹟”再次證明了藝術品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正相關性,也就是說,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這個地區或者國家的藝術品市場的堅實支撐。

2011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的階段性高點,之後由於外部和內部的原因,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入了調整的節奏。從市場外部來看,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是最主要的基本面,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產業轉型成為共識之後,中國藝術品市場也從急速增長轉向了慢增長;從市場內部來看,藝術資源日趨匱乏、經營成本高企不下,加之拍賣等商業市場過度發達,使得交易、流通成為市場的日常角色,而長期所忽略的模式創新和資源拓展等已經成為市場發展的瓶頸和短板。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這一輪調整,是在長期發展趨勢既定邏輯下的短期過程,主要是通過調整解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內部創新和外部拓展的使命與意義。因此,僅僅從價格或者行情的角度去認識市場調整的話,那顯然是膚淺和表象的。

藝術品市場進入盤整期

李可染中國畫《萬山紅遍》,在2015年中國嘉德秋拍上,以1.84億元人民幣成交。

2015年可以稱之為“非凡的年份”。因為從藝術品市場而言,它是在充滿爭議和不確定的氛圍中開局的,又是在充滿爭議和不確定的環境中結束的。全年而言,美國市場依舊“一枝獨秀”,歐元區復甦無望,中國區繼續調整。美國市場的強勢,是與交易中心的優勢地位有關的;歐元區經濟社會的動盪,以及歐盟藝術政策的持續爭議,都成為了藝術品市場的負面清單;中國藝術品市場仍處於調整的節奏,“調結構”“調價格”“調模式”針對的不僅僅是市場週期性的行情,而且要提升至經營方式和經營理念的層面,但是長期看多也依舊是普遍的共識。根據國際的經驗,城鎮化的發展會支撐藝術品市場的持續發展,當城市人口占比過半之際才是藝術品市場最景氣之時。中國的城鎮化還在路上,所以中國藝術品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短期趨勢來看,2016年的美國藝術品市場會是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歐元區最多處於回暖的階段,中國藝術品市場則會有局部的突破行情。

事實上,不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而是全球藝術品市場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盤整期”的階段。因為任何市場的高速增長,都不可能僅僅依靠交易以及交易的價格水平來支撐,而只能依靠制度創新和資源拓展。在制度創新的層面上,一方面是經營模式和經營邊界的進一步模糊化,長期以來“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涇渭分明將被打破,跨界和“產業+”的思維推動了新的資源整合與市場實踐。此外,互聯網和藝術金融將是藝術品市場的“雙翼”。藝術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僅是滿足於交易的“藝術電商”,更多的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打破專業壁壘、推動全面信息化以及誠信服務的體系化解決方案;藝術金融也不僅僅是滿足藝術投資的目的,而是為了提高藝術行業的服務能力、全面推進社會真實的審美需求的總體目標。

藝術品市場進入盤整期

意大利畫家莫迪裡阿尼的油畫《寶麗特·茹丹肖像》,在2015年紐約蘇富比秋拍上,被亞洲收藏家約以2.71億元人民幣購得;5天后,莫迪裡阿尼的另一幅油畫《側臥的裸女》,在紐約佳士得約以10.84億元人民幣被中國收藏家購得,創造了莫迪裡阿尼作品拍賣新紀錄,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近年來,中國收藏家的視野不斷擴大,國際流通性強的西方頂級藝術品尤其為他們所鍾愛。中國買家重金購買西方藝術品的舉動,也不時讓西方藝術品市場震驚。

在具體的方向上,價值的“挖掘”和“發現”是市場熱點。隨著古典藝術、經典藝術資源的枯竭,當代藝術無可置疑地成為了新的市場資源。對於當代藝術的資源競爭,已經也必將是贏得未來市場的關鍵詞,因為這個領域的拍賣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7.6億美元,在15年內市場規模增長了1800%。美國已經通過交易中心的自身優勢獲得了足夠的話語權,而2015年的英國也是通過對當代藝術的捷足先登,以74.7%的增長率成為當代藝術交易重鎮。2015年英國藝術品市場憑藉4.1億美元的當代藝術交易額,或許將把中國擠下第二位的寶座並取而代之。2015年當代藝術在中國市場仍然持續“縮水”。中國、美國、英國“三分天下”,共同佔據了全球當代藝術市場91%的市場份額。

作為全球藝術品市場的重要組成,中國藝術品市場要維持現有的地位,就必須想得更多、做得更多。眾所周知,當代藝術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核心品類之一,但是對於市場而言,如何發現和判斷價值無疑是最關鍵的,與此同時,持續性的推廣和發掘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中國藝術品市場必須走上專業化、多樣化、差異化的道路——專業化既要堅守自我的價值觀念,又要具有實踐操作的能力;多樣化,針對的是長期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以藝術收藏、藝術投資為主力的現象。事實上,全球當代藝術品市場均價仍處於5000美元以內的價格範圍,而國內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均價甚至長期維持在2萬元人民幣的水平,這對於面向大眾的藝術消費而言是一個最好的選擇。藝術消費的引入,既是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積極補充,同時也是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藝術品市場的積極取向;差異化,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其基礎在於制度創新和模式探索。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制度和模式大多來自國外的經驗,經過十幾年的“磨合”已經顯現出很多的“不適應”,因此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才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亟待解決的問題所在。為此,現階段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調整不僅僅是週期性的行情調整,而是經營觀念和經營方式上的調整,而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也不僅僅是純粹的交易性市場,應該通過市場的力量去彰顯中國的全球文化觀和對世界的影響力。為了未來的發展,現階段的調整無疑是必要的,而充分的調整也將為未來的謀篇佈局打下堅實的基礎。

原文刊登在《人民日報》1月10日12版收藏副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