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是真的內向嗎?

內向的人,是真的內向嗎?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這種當下越來越普遍的沉默人格?”,題主的問題中,透露出了很多人的苦惱,一種可以稱之為“被動沉默”的困擾:

在社交場合中一開始說話,就會容易陷入緊張焦慮,在意周圍的目光;

明明心裡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見,但就是在關鍵時刻腦子一片空白,表達不出來或者不敢表達;

特別渴望與人交流,也知道與人交流是好事情,但就是無法做到大方自然地做到......

這些被動沉默者,往往因為實在太難與他人自然交流,所以總會否認自己:我不會說話,我只能尬聊,我在別人面前太容易緊張了......最後只好退縮回去,收回要表達的心。

一邊羨慕周圍的人可以侃侃而談,一邊用沉默來掩飾自己的一切緊張,形成所謂的在人群中“不愛說話”的一類人。

看似是主動選擇了沉默,其實都是被緊張感逼著,被動地成了一個社交孤島。

小雯是一個年輕女孩。但她一直卻從小被被動說話困擾著。

她說:“大學的時候,她總是想融入宿舍氛圍,但是感覺好像怎麼也融不進去。別人不帶她玩一樣。

後來畢業後,她仔細想了想,就是平常不愛說話,想插嘴卻插不上,插上了人家關係已經到一定地步了,自己的話語就變得沒有分量了。

這種屈辱的經歷,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在若干個需要表達的場合,她發現自己總是不敢表達。

小雯並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困擾的人,還有很多人像她一樣明明很渴望被交流,卻無法開口表達,於是只能假裝沉默的怪圈。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了這一類人陷入如此矛盾的心理和行為境地?

內向的人,是真的內向嗎?

1

“我渴望表達,但我害怕出醜”

渴望表達是人類天生的一種能力和需要,而不敢表達的人往往意味著——在他們早年與養育者的互動中,遭遇過表達創傷:

“自己的想法經常被否定”

“總是被忽視自己的觀點等”

當每次跟小雯交流談到自己原始記憶的時候,這個姑娘變得有些生氣。

她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一些難過的記憶:每當自己表達一個觀點或意見,媽媽要麼不理睬,要麼總是會否定她或者露出不屑的眼神。

尤其是在跟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媽媽總是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會說話,轉頭就批評否定小雅。

媽媽總是希望自己很出色,但是怎麼做她都達不到媽媽的標準。慢慢的她就失去了信心。

長期被媽媽這樣評判和指責,小雅與人互動溝通的能力越來越差,她變成了一個越來越在與人打交道時笨拙的人。

後來為了避免媽媽的指責和批判,她選擇了少說話,如果不能確保安全,就沉默的策略來應對社交,久而久之,她就變成了一個“無法張開嘴表達自己”的唯唯諾諾的沉默的人。

同時,媽媽對她的影響,也潛移默化到她以後的社交生活中。

“我渴望表達,但我害怕出醜”,大概是小雯這類人的寫照。

內向的人,是真的內向嗎?

2

“不會說話,所以算了,不說就是了”

很多人認為,不會說話,那就不說了。其實這是最大的誤區。

這往往是由於早年養育者不當的養育理念造成的。

這樣的養育者往往不接納自己真實的孩子,而一廂情願的愛著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的孩子,並用這個所謂的完美孩子來要求自己現實中的孩子。

也許你又會說,如果我說了,不理我怎麼辦,這樣不是很尷尬?

其實,表達是對關係的渴求,是對別人的渴望,當我們說出一句話時,往往似乎話並不重要,但我們內心是渴望被回應和呼應的。

這種不被滿足和看見的渴望會塑造一種“求而不得”的羞恥感,為了避免這種羞恥,我們會逐漸壓抑我們的渴望或需求,甚至用不再發出渴望和需求來避免失望,這就造成了迴避關係的一類人。

有的沉默是對關係的焦慮,有的沉默就是對關係的迴避。

內向的人,是真的內向嗎?

3

如何走出“被動沉默者”的心理困境

與人打交道、互動就是一種很本能的需要,跟吃飯、喝水是一樣的,每個人都需要,別人並不會時刻在評判我們,而且我們已經是成年人,最終對自己的評判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這個是別人左右不了的。

另外我們也要改變喜歡評判別人在社交中的表現,把人劃為三六九等這樣的認知,學會更多的把注意力關注在別人表達的內容、需求和感受上。

不是本著排斥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別人,而是從本質上用全然接納別人的心理去與人交往。

我們一定不能和緊張、敏感較勁。允許自己敏感緊張,允許自己恐懼,接納自己在這一面上暫時存在不足,要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強求自己不敏感緊張,當你允許自己有恐懼、有敏感有緊張時,敏感緊張反倒被化解了。

生命的重要動力是渴望被看見,它們渴望表達互動,這在動物身上都表現的如此明顯,何況是有語言有思想的人類。

沒有人喜歡沉默,也沒有人喜歡冷漠。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很沉默,不敢做自己,會壓抑自己的生命能量,會人為地自我設限,完全不能實現自己的潛能。

不敢表達的人就像縮在一個有著堅硬外殼的保護罩裡,在這個罩子裡,一切都是可控的,但是範圍很小,他們在裡面按部就班的行動,不能越雷池一步。

如果你幸運,你可能會遇到那雙把你拽出黑暗的手帶你走向光明。

如果你不幸運,可能一輩子終在等待。

所以,你要自己去抓住自己的殼,慢慢的走出去。我要看得見我自己,我也希望被全世界看見這樣的一個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