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喜馬拉雅,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一、羅輯思維的投資人

2015年10月20日,羅輯思維在公號上公佈了完成B輪融資的消息,估值13.2億。

看看當時公佈的投資人名單,除了柳傳志家族,還有幾位互聯網業內人士,其中一位是餘建軍。

邏輯思維在那篇宣佈融資成功的文章裡這麼介紹他:

餘建軍 喜馬拉雅聯席CEO。他打造了中國最大的音頻應用。以後我們萬一做個APP 呢?推廣APP少花錢多辦事的功夫,餘老闆獨步中國。

二、商業世界裡的關係

誠如文章所言,幾個月後,羅輯思維就推出了一款APP,名字叫得到。

2016年5月26日,得到第一次推出付費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這個馬雲語音推薦的商業內容精選與評論欄目,一天收穫1萬訂閱,付費超過200萬,幾乎成為中國內容付費行業里程碑式的事件,得到內部一直將李翔商業內參推出的日子作為自己的誕生日。

羅輯思維推出了APP,然而作為羅輯思維投資人之一的餘建軍卻很難在這件事上幫他們了。

2016年6月6號,是個很吉利的日子,這一天馬東團隊操刀的付費訂閱專欄《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獨家上線,據說第一天上線銷售額突破500萬。

隨後,得到APP陸續上線了和菜頭《槽邊往事》、萬維剛《精英日課》、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劉潤《五分鐘商學院》、《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等等。

喜馬拉雅則陸續推出吳曉波《每天聽見吳曉波》、湖畔大學的《湖畔三板斧》、孫雨晨《財富自由革命之路》、《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等等內容。

2017年,得到與喜馬拉雅在付費內容上走的路線非常雷同,兩家是明顯的競爭關係。

投資關係、合作關係、競爭關係,這是羅輯思維與喜馬拉雅現實中存在的愛恨糾纏的幾種關係。但不管是投資還是合作,商業世界的最終行為準則是利益和交易。往未來看,內容付費的蛋糕才是最大的商業利益,所以這兩家公司最主要的關係便成為競爭關係。

其實馬東團隊也跟羅輯思維有過接觸,甚至節目都試錄過了,而最後因為各種原因去喜馬拉雅開課。這背後,反映的便是兩家公司對頭部內容的爭奪。

三、一條賽道上的競爭

從2016年5月26日開始,這兩家公司開始在內容生產者中展開競爭,兩家都有專門的內容作者服務團隊。但這種競爭並不是什麼惡性的,各自靠自己的資源、能力、BD、資金來競爭,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為。

2016年12月3日,喜馬拉雅推出首個“123知識狂歡節”,馬東、吳曉波、湖畔大學等850位“知識網紅”、超過2000個精品課程參與活動。

2017年8月31日,得到在“002號知識發佈會”上發佈了《每天聽本書》的產品並推出72小時特別優惠,當晚得到APP被湧進的流量搞得崩潰,但3天內依然銷售流水近3000萬。

2017年12月3日,喜馬拉雅的第二次知識狂歡節,對外宣佈當天銷售額達到1.96億。

看起來,兩家的競爭日趨激烈。

但實際上,得到與喜馬拉雅卻越走越遠了。

四、被誤解的內容付費

喜馬拉雅是一家在線電臺,至今積累了4億多用戶,不管它的用戶裡有多少精英人士,從絕對數量上看,喜馬拉雅就是一個大眾型電臺和大眾型產品。要知道,在中國,用戶過億的APP並不多。

如果喜馬拉雅堅持像得到一樣,用各個領域頭部的內容生產者生產內容,那麼不僅會把自己限制在精品知識領域內並與得到貼身肉搏,也沒有利用好自己原有的4億多大眾用戶。

得到堅持走的是精品頭部路線,至今也不過有32個訂閱專欄,每個領域都是頭部作者在做生產。這種內容生產的方式運營重、資源稀缺,對受眾來說學習有壓力、不如娛樂休閒類內容那麼輕鬆,用戶是屬於精英群體的。

喜馬拉雅如果與得到走同樣的路線,其實是放棄了自己4億多大眾用戶的既有優勢,而在一個自己不太擅長的領域展開競爭。

內容付費從《李翔商業內參》開始火熱,但實際上這應該叫做“精品知識付費”,而不是泛泛的內容付費。於是整個行業在一年裡被所謂的內容付費誤導了,以為只有在線的講課付費才是內容付費,其實內容付費最大的市場早就出現了,只是大家沒有意識到而已。

早在2015年,愛奇藝就對《盜墓筆記》實行了差異化觀看策略,付費用戶可以一口氣看完,而非會員則需要一週一集觀看更新。

2016年,愛奇藝營業收入113億,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在2017年愛奇藝大會上講過,愛奇藝的付費收入已經佔到營業收入的一半。

所以,我們簡單推測,2016年愛奇藝的會員費收入已經超過50億,平均一天就有1500萬付費收入。

這才是真正的內容付費啊,喜馬拉雅最初的方向,其實並沒有“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啊。

四、情理之中與意料之外的結局

下面是一道思考題:

A是在線視頻,B是在線知識付費商,C是在線電臺,A的付費用戶收入一年超過50億,B成功地開闢了在線知識付費的路線,被眾多人模仿,請問C應該走哪一條路線?

在大家都學小米低價,學360免費的時候,其實很多人忘了蘋果,高價高利潤,堅持收費賺錢,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就這麼被忽略了。

在內容付費領域,也是一樣的,在線視頻早就摸出了這條路,在線音頻為什麼就不行呢?

餘建軍是夠聰明的,一個聰明人不可能在一條奇怪的路上走得太久。

現在打開喜馬拉雅的APP,你可以看一下熱銷榜:第一名是《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第二名是郭德綱的音頻脫口秀,第三名是張其成講《易經》。

有一個《麻衣神算子》紫襟故事,排在了熱銷榜第12位。

你可以發現,輕鬆娛樂休閒類的內容慢慢成為喜馬拉雅的主流付費內容。而因為用戶量巨大,喜馬拉雅還會有大量的長尾內容,這是得到APP無法企及的。

得到的路線要求每一個欄目、每一個課程都要賣得不錯,這是頭部內容生產者來這裡的主要原因。

但喜馬拉雅的4億大眾用戶,更喜歡的是休閒娛樂類內容,在這裡,不管是頭部(比如郭德綱),還是長尾(比如山東呂劇)都可以有受眾,更多的內容生產者可以在這裡獲得收入。

得到的內容生產是不太可能太快和批量化的,生產成本也高,但是喜馬拉雅的內容完全可以做到。

相較之下,喜馬拉雅的受眾面會更廣,內容付費的市場也會越大,以喜馬拉雅的用戶基數,從市場體量而言,應該會超過得到很多。

羅輯思維和喜馬拉雅,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皆大歡喜。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