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或許我們就是缺少了這個工程師!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見北洋海軍的士兵在填充炮彈的時候,發現炮彈裡頭都是沙子。因此都就這點咒罵清政府的貪汙。

甲午戰敗,或許我們就是缺少了這個工程師!

其實,真是的情況並非如此。當時北洋海軍主要配備的就是這種填充沙子的實心彈。這種實心彈很少裝火藥有時也不裝火藥,在更多的時候就是填充沙石。實心彈在擊中目標後不是爆炸而是要擊穿敵艦。

我軍之所以主要配備這種彈藥是和當時清政府的科技水平有關。因為當時我國的江南製造總局和天機機器場只能生產這種技術含量較低的實心彈,開花彈需要進口。即使是開花彈也只是黑火藥填充的,其實質就是通過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和炸開的炮彈脆片來殺敵。

甲午戰敗,或許我們就是缺少了這個工程師!

下瀨雅允

反觀日本,在1891年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成功配製出烈性炸藥,並取名為"下瀨火藥"。下瀨火藥靈敏度高,只要命中目標就會引起爆炸,然後形成衝擊波,在爆炸中心還會引起高溫形成火焰。這種火藥在1893年開始被日本海軍使用。

甲午戰敗,或許我們就是缺少了這個工程師!

可以肯定地說,雙方採用的武器裝備決定了戰局的走向,也是北洋水師擊中敵艦也無法擊沉對方的一個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