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伊東祐亭於1885年赴英國接收“浪速號”軍艦回國,並任該艦艦長,次年任常備小艦隊司令官,1892年升為中將,任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甲午戰爭時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擊敗北洋艦隊。1907年由子爵晉升為伯爵。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丁汝昌(1836- 1895年),字禹廷、雨亭,安徽廬江人。早年從淮軍將領劉銘傳鎮壓捻軍,升參將,後晉提督。光緒元年(1875年)受命赴英國購置軍艦,歸國後綜理北洋水師。1888年北洋艦隊編成,任北洋水師提督。甲午戰爭事起,即率北洋艦隊護送運兵船增援平壤。黃海海戰,他率艦應戰,負傷後仍繼續督戰,重創日軍旗艦“松島號”。後奉李鴻章避戰保艦之命,退人山東威海衛,困守港內。11月,日艦犯旅順,他赴天津向李鴻章請戰未準。旅順陷落,被褫職留任。1895 年2月初,日軍攻略威海衛。丁汝昌據守劉公島多次組織反攻,擊沉敵艦七艘。而外籍軍官與部分官兵以勢孤難戰,逼其降敵,被嚴辭拒絕,堅強不屈,12日 服毒自殺,以身殉國。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北洋海軍提督署位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內,是北洋水師提督所在地,也是北洋水師最高統帥部。威海失守後,提督署為日軍佔領。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濟遠號”鐵甲艦是李鴻章於19世紀80年代從德國定購的巡洋艦,為北洋艦隊的五大主力作戰艦之一-,曾參加了大東溝海戰。黃海海戰後,“濟遠”、“鎮遠”、“威遠”等殘餘主力艦遵從李鴻章避戰保艦之命,龜縮在威海衛,坐以待斃。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鎮遠號”鐵甲艦是北洋艦隊兩大主力艦之一,排水量7350噸,馬力6000匹,艦上配備有魚雷發射器三具,大小口徑鋼炮20餘門,後膛連珠槍525支,為當時遠東最大鐵甲巡洋艦之一。光緒六年(1880年)李鴻章委由駐德公使伏爾鏗定購製造,光緒十四年正式編人北洋艦隊序列。黃海海戰後,“鎮遠號”退駛威海衛軍港,觸礁受傷,失去了出洋作戰的能力。次年2月,日軍攻陷基地,洋員勾結部分水師軍官等簽署《威海降約》,該艦遂為日軍所得。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鎮遠號”被日軍獲得後,此艦主錨被作為戰利品陳設在東京上野公園,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勝利後方才掃還中國。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清軍在遼東戰場一再失利,北洋水師也遭覆頂之災。一籌莫展的清廷只得將早已賦閒在家的恭親王奕訴請出,委派其為督辦軍務處督辦,諭令奕訴進入軍機處,成為軍機首揆。奕訴受命軍機首揆之後,雖然調兵遣將,極力支撐危局,但回天乏術,仍無力挽回清政府的戰爭敗局。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後,清政府把希望寄託在陸地戰鬥上。光緒帝鑑於淮軍屢戰屢敗,決定起用湘軍,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任命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事務,並命湖南巡撫吳大徵、淮軍統帥宋慶為副帥,率領湘軍出關迎敵。劉坤. (1830- 1902年),字峴莊,湖南新寧人,廩生出身。他力主對日決戰,深受光緒帝信賴。但此時的湘軍卻早已不是鎮壓太平天國的虎狼之師,更不是平定新疆的驍勇之旅,而是一一支疲弱不堪的紙上之兵、畫中之虎。在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軍面前,一觸即潰,6天之內接連失去山海關外牛莊、營口、田莊臺等軍事要地。京師告警,朝野震動。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宋慶(1862- 1902年),字祝三,山東蓬萊人。咸豐三年(1853年)參與鎮壓捻軍,累升至總兵,所部稱“毅軍”,光緒八年(1882年)駐防旅順。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調防九連城,任前方總指揮。10月下旬,日軍越過鴨綠江,進犯遼東,駐守遼東的宋慶和依克唐阿棄關而走,日軍佔領九連城。光緒二十一年初,清廷任命宋慶為副帥,協助劉坤一在山海關內外部署對日防線。在日軍兇猛的攻勢下,宋慶又率軍逃竄,損失慘重。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吳大微(1835- 1902年),字清卿,號恆軒,江蘇吳縣人,同治朝進士。中日甲午戰起,他作為清流名土自請率湘軍出關迎敵。然而,這位擊節高歌的清流名士、博古通今的金石大家卻是一個毫無將才的書痴。光緒二十一年( 1895年)在抗擊日軍進犯的遼東之役中,他所督率的部隊與敵一經接火,便丟盔棄甲,一敗塗地。吳大微最後被清廷革職留任。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張蔭垣(1837- 1900年),字樵野,廣東南海人。長期在總理衙門、戶部任職。日軍壓境,直逼城闕,慈禧太后等人急忙於1895年1月14日派戶部侍郎張蔭垣會同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並聘請前美國務卿科上達為顧問一同前往,但被日本以“全權不足”的理由嚴加拒絕。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1895年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公開指名要李鴻章充任全權代表,方可談判。在慈禧太后一一再催促之下,李鴻章以72歲的老邁之身遠赴東洋,開始了屈辱而又艱難的談判之旅。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伊藤博文(1840- 1909年)是日本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1885 年起四任內閣總理。1892年第二次組閣後,對內壓制自由民權運動,對外積極擴”軍備戰、準備發動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戰爭。1894年7月,在伊藤內閣主持下,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朝鮮的甲午戰爭。伊藤參與了日本政府和大本營的所有重大決策,戰後,日本政府派伊藤博文為代表與李鴻章進行談判。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帶著兒子李經方、美國顧問科上達乘船去日本,6天后,到達日本馬關,由日方安排下榻春帆樓。春帆樓是一座瀕海而建的豪華官邸,每天日艦有意鳴放的禮炮聲不絕於耳,時刻震動著李鴻章脆弱的神經。日方始終漫天要價,肆意勒索。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在日本的脅迫之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中國後,遭到了國人強烈反對,以帝黨為核心的抗戰派主張廢約再戰。光緒皇帝心急如焚,抗爭拒約未果,最後不得不揮淚批准了《馬關條約》。

甲午海戰失敗後,清政府為什麼不能靠陸戰擋住日本侵略者?

甲午戰後未久,慈禧太后完全忘記了舊痛,重新沉緬於安樂享受中。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慈禧太后為慶賀自己63歲生日,從國庫中拿出160萬兩白銀,在頤和園內怡春堂舊址上修建起了德和園大戲臺。時人寫出這樣的對聯,對慈禧修建德和園之舉進行了絕妙的諷刺:“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