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寶峰寨與北魏朝淵源的探究和猜想

在一次閒聊中,一位搞工程的朋友談到:某年,他曾與另一位老闆計劃把橫山一個山頭的土石全部採掉。在開工的第一天,挖車司機在作業過程中事故死亡。事後不久的一天下午,他倆駕車從工地回家途中,在原本熟悉的山中竟然迷了路,面前如濃霧籠罩,根本辨不清方向,直到晚上也沒走出去,後來打電話讓人去接才得以返家。從這以後,他們沒敢再挖,放棄了這個項目。聽他講完後,我忽然想到,這座山就是北魏時期的崞山,竇太后的陵寢就在這座山中。

渾源寶峰寨與北魏朝淵源的探究和猜想

橫山腳下的寶峰寨村

猜想一:“寶峰”可能是“保墳”或“保峰”的近音訛傳

竇太后出身崞縣名門大戶,太宗明元帝拓跋嗣執政期間,其丈夫因參與了霍季與司馬順造反而被誅殺。她作為罪婦帶著兩個女兒被送入宮中當了奴婢。由於她出身並非卑賤,接受過大家族的良好薰陶,在宮中“操行純備,進退以禮”,被太宗明元帝拓跋嗣選為世祖太武帝拓跋燾的保姆。北魏一朝,從太祖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實行“子貴母死”制度,常泰五年(公元420年),即拓跋燾被立為皇太子的前兩年,拓跋燾生母杜氏密貴妃便依例被賜死。時年,拓跋燾十三歲。年少喪母,加之竇氏“性仁慈,勤撫導”,所以拓跋燾在其生母死後,更加親近從小撫養自己的乳母竇氏,“奉養不異所生”。拓跋燾即位後,於始光二年(公元425年)三月丙辰尊竇氏為保太后,延和元年(公元432年)春正月丙午更尊其為皇太后。

《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載:“(竇太后)真君元年(公元440年)崩,時年六十三,詔天下大臨三日,太保盧魯元監護喪事,諡曰‘惠’,葬崞山,從後意也。初,後嘗登崞山,顧謂左右曰:‘吾母養帝躬,敬神而愛人,若死而不滅,必不為賤鬼。然於先朝本無位次,不可違禮以從園陵。此山之上,可以終託。’故葬焉。別立後寢廟於崞山,建碑頌德。”從史料中可以看出,竇太后葬崞山是她主動要求的,究其原因:1、竇氏覺得自己雖貴為太后,但她是保太后,與皇室沒有任何血脈淵源。在拓跋燾先人的眼裡,她永遠是一個罪婦、婢女。即使埋入皇陵,她的地位也是最低的,她不願再被壓制、被欺凌。2、當時崞川(今渾河)水面廣闊,崞山可能是一處風景很美的地方,山清水秀符合風水寶地的特徵。3、竇太后是崞縣人,葬崞山似有葉落歸根之意。

北魏時的崞縣即現在渾源縣的寶峰寨、麻莊附近一個名叫“古城窪”的地方,這一點已無可爭議。《水經注》雲:“水南出崞縣故城南,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玄嶽,右背崞山,處二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站在橫山頂上即可一覽全貌,地形和《水經注》所描述的完全一致。《渾源州志》載:崞山也就是現在緊挨寶峰寨村西的橫山。

現在橫山頂上殘存著厚1米多、邊長約60米左右,呈長方形的古老土夯圍牆。清順治五年十二月十日,方山曾在寶峰寨招集朋友張七廝、李御伯等人聚眾起義,盤踞於此。但圍牆內蓋不了多少房屋,也容不了多少人馬,而且山不高,也稱不上峰,孤零零的幾乎無險可守,一旦被圍,無處可逃。所以,方山起義軍只是臨時駐守,幾個月後便撤離了。據寶峰寨村民講,原來圍牆有城磚包裹,解放後,被附近村民拆回自己家中。也有人說是古代烽火臺,但沒有一點烽火臺痕跡,遍查史料,也未找到相關記載。

我猜想,按《魏書》載:“別立後寢廟於崞山”,寶峰寺可能最初的功能是竇太后廟,山上那圈圍牆倒可能是竇太后的寢廟所在。因為竇氏被封保太后,所以“寶峰”二字也可能是“保墳”或“保峰”的近音訛傳。另外,按照常理,皇親貴戚的陵寢必少不了看護祭祀之人。史書雖沒有直接說明,但我們可以從《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傳》中關於高宗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常太后安葬規格的記載中找到證據:“依‘惠’太后故事,別立陵廟,置守陵二百家,樹碑頌德”。“惠”太后就是竇太后,既然是依照她的規格來給常太后安葬,也可以反推出竇太后陵寢守陵人當為二百家。寶峰寨村可能是為竇太后護陵的這二百戶及其後人世代聚居形成的村落。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位北魏重量級人物葬在這裡,那就是為竇太后護喪的盧魯元。盧魯元,本姓豆盧,昌黎郡徙河(今遼河附近,又稱徙河鮮卑或慕容鮮卑)人,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朝的親信大臣。因其“敏而好學,寬和雅度”,為人忠謹,“給侍東宮,恭勤盡節”,深得親信。世祖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後又授其中書侍郎。盧魯元工於書法,頗有文采,又遷中書監,賜爵襄城公,加任散騎常伺、右將軍。平赫連昌,遠征平涼,加侍中,累官太保,錄尚書事。《魏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二》載:“真君三年冬,車駕幸陰山,魯元以疾不從……及薨,世祖甚悼惜之。還,臨其喪,哭之哀慟。東、西二宮命太官日送奠,晨昏哭臨,訖則備奏鐘鼓伎樂,輿駕比葬三臨之。喪禮安城王故事,而贈送有加。贈襄城王,諡曰‘孝’,葬於崞山,為建碑闕。”

渾源寶峰寨與北魏朝淵源的探究和猜想

橫山寨

猜想二:寶峰寨可能是代王營寨

“寨”是舊時駐兵的地方、軍營,或許當時有護陵士兵在山上駐守,也或許有軍隊曾經在此安營紮寨。為什麼這樣說呢?據《魏書·帝紀》:“昭成皇帝諱什翼揵立,平文之次子也……,烈帝崩,帝弟孤乃自詣鄴奉迎,與帝俱還,事在《孤傳》。十一月,帝即位於繁畤之北,時年十九,稱建國元年……,三年春,移都於雲中盛樂宮。”“繁畤”在《辭源》《辭海》《中華大詞典》的註釋均為“山西省渾源縣西南”或西南四十里,也有學者認為漢晉繁畤縣轄區包括渾源縣西南和應縣東北。學者這樣註解,肯定有他們的依據,只是具體依據出處沒有細考。

但是,渾源縣有一個村名,我一直認為和拓拔什翼揵即位有一定淵源,這個村就是距渾源縣城西南三十多里的“什義號”村。拓拔什翼揵即位沒在繁畤縣城,而是“繁畤之北”,而什義號村也處在這一方位,一場聲勢浩大的登基大典也很有可能是在這一範圍內舉行的。那麼,兵馬在周邊安營紮寨也屬順理成章。所以,寶峰寨也很有可能是代王營寨。現在,寶峰寨不遠處有幾個村民稱作“灰疙瘩”的高大封土堆,在其周邊可以撿到北魏時期的陶片。

渾源寶峰寨與北魏朝淵源的探究和猜想

村民稱作“灰疙瘩”的高大封土堆

真實的歷史到底是哪種情況?還有待考古專家實物論證。以上分析,旨在拋磚引玉,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