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牌楼5

山西古牌楼5

稷山县县城东南约三四公里有下费,上费两村。武城村在两村东边,直线距离约5公里,但要想去上费,下费,还需要往北绕行,两渡汾水。过桥时有当地村民设障拦截,需留下几元买路钱。李氏碑楼位于上费村东南隅,进村前,远远可见高出民房的楼顶。

碑楼这种建筑形式中,碑原本是核心,没有碑也就没有楼。楼因碑而建,本是对碑的一种保护形式,这种形式后逐步演变成越来越豪华的装璜,使碑早已变得不那么受关注,某种意义上说,有点儿喧宾夺主的意思。我猜测建楼的成本肯定已远远超过了碑刻的成本。当然,这不是钱的问题,晋商不差银子。在那个年代,建一座豪华的碑楼与建一座石牌坊不知那个成本更高,但可以肯定的是,牌坊这东西不是谁想建就能建的,需要请旌,请旨。这就有点儿难了,也更不是钱的问题了。听说过各种名目牌坊,节孝坊,进士坊,甚至百岁坊,但就因为修一座桥,补一次路,再散一点粟,也许朝廷还不至于下旨旌表。可地方上立块碑表彰一下总是应该的吧,再装裱一下,多奢华也无妨,毕竟还是碑。本人是个外行,所以敢胡扯了这么一通,对与不对放一边,纯属替古人操心。

山西古牌楼5

山西古牌楼5

山西古牌楼5

山西古牌楼5

碑楼双翅双下昂五踩斗拱

山西古牌楼5

楼阁式屋刹,铁艺。

山西古牌楼5

碑楼山面雕花轩窗

山西古牌楼5

言归正传。上费李氏碑楼建造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为砖雕仿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通高8.3米。整个碑楼建在4.3米见方砖石垒砌的台基上,坐北朝南,较之管堡村李益三碑楼,更显巍峨高耸,气势宏伟。楼内立有李氏散粟义行碑一通,碑文如下:

邑乡绅士李安邦李定国伯仲氏散粟义行碑

古者比闾,族党相保相赒,恤灾救患固其所也,非以为义也。后世贫富相耀,人私其财,不免有同类而异目相视者。然吾观齐黔敖,卫公叔,宋乐,郑罕诸人,或为食于饿者,或饩粟于国人,犹想见先王之遗风。君子之所以详著经传者,非以其事有可揄扬劝励,而欲后之人之闻风而起欤?邑人州同知李安邦,已故监生李定国伯仲氏,世以乐义好施闻于乡者也。其父从九公树在时,曾割沃畲捐祠堂,祭田,族人赠范公遗风匾,颂其义。输白金佐海防军饷,朝廷议叙八九品顶戴,荣其两孙。又常以睦邻亲族,扶颠持危,训伯仲氏。伯仲氏时以父训相警。岁丙午,雨泽欠渥,禾稼歉收,牟麦未播。相与谋于室曰:吾父夙有捐济之志,而未逮今,殆行吾父志时矣。吾等当善为继之无负也。爰捐金买粟,凡村人乏食者计口给食无所却拒。于是族党中赖以保聚者百有余家。越明年,秋禾有成,乡耆翟义鳌,陈万年,王永魁,李浚等,感其义合词具,禀述其颠末,吁请予言,勒石彰美。夫方年之就荒也,贫民待食,朝不及夕,人情汹汹,几难自保。然而稷之民,卒安堵饔飧,若忘其乏食者,岂非以诸君捐济之力哉?予自乙未通籍,后来宰斯邑,即闻李氏之家世有义行,心窃异之,而未遽深信也。今伯仲氏善承先志,不坠家声。不惟不以贫富相耀,乃能以贫富相通,出有余,补不足,分财散利,将与乐,罕诸人,同其义举而恤灾救患又何异?睦姻任恤之行,是盖国家承平二百余年,饮食教诲之深仁厚泽,旁洽于河汾僻壤者深乎?夫旌奖善类,以为不能者劝,司民者之责也。予既喜伯仲氏之以仁持富,世济其羙。又喜乡嗜之不没人善,而共彰其善也,故乐为之叙。伯氏名文魁,仲氏名武魁,世居邑之和合里上费村。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同知衔知稷山县事加五级纪录六次滇南李景春顿首拜撰

儒学廪膳生员汾阴李如圭顿首拜书

道光十二年岁次戊申六月十二日立

正面楹联:

德聚荆庭雁序鸰原同切解悬之志

恩深梓里鸠形鹄面群歌续命之田

匾 题:棣萼交辉

背面楹联:

俭以养廉修其孝悌忠信

积而能散与尔邻里乡党

匾 题:菽粟成仁

山西古牌楼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