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小偷家族》未必偉大,但沒有爭議

留在戛納,意味著是枝裕和可能從組委會得到獲獎暗示,但他的氣定神閒也理由充分:《小偷家族》放映後,場刊《Screen》上各國影評人的打分就以3.2分(滿分4分)高居第一,直到最後,才被《燃燒》超過――李滄東為什麼空手而歸?這是另一個議題。小道消息傳:評委們看《小偷家族》看到熱淚盈眶,映後巴掌都快拍爛了――這是重點。這屆評委會由凱特·布蘭切特領銜,9名評委中有5名女演員,難免感性張揚。溫暖,剋制,同時兼顧批判精神的家庭題材作品《小偷家族》,在本屆戛納有所斬獲,是眾望所歸。 至於一舉拿下金棕櫚,是驚喜,但也不算太讓人意外。

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小偷家族》

今年的戛納,總監福茂勵精圖治,大刀闊斧拒了一些戛納嫡系,將標準重新撥回到影片質量上。主競賽單元20部影片被認為是近五年來平均質量最高的一屆,至少有10部參賽電影都以“說得過去”的理由拿下金棕櫚。頒獎禮最後,黎巴嫩電影《迦百農》和斯派克·李執導的《黑色黨徒》分獲評審團和評委會大獎時,新聞中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有趣的是,這掌聲並不來自支持者,是反對者的歡呼――《迦百農》被嫌棄賣慘煽情無節制,《黑色黨徒》被詬病過於政治投機,提前上臺領獎,就意味著他們和金棕櫚無緣。

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重返戛納一舉奪魁,是枝裕和還是靠他最擅長的家庭題材,但巧妙在於,《小偷家族》選取新角度構建了一個“偽家庭”:莉莉·弗蘭克出演的的貧窮工人Osamu和兒子Shota從商店合作偷竊回來,順便撿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小姑娘Yuri;對於是否留下Yuri,奶奶、媽媽和小姨都表現出了友善又平淡的微妙態度。觀眾很快發現:這一家人都像Yuri,是彼此“撿”回來的,一群社會的棄兒本著互惠互助、相偎取暖的方式組成“一家人”,但Yuri的到來導致了這個家族的土崩瓦解。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小偷家族》至少回到了是枝裕和前作《無人知曉》的創作高度,後者當年讓14歲的柳樂優彌成為年齡最小戛納影帝,記錄至今無人打破。《小偷家族》同樣改編自新聞事件,除了棄嬰Yuri這條線延續了《無人知曉》親生父母失職的設定,家族其他成員背後也都有一條社會議題暗線,媽媽身上的家庭暴力議題,爸爸身上的失業議題,奶奶身上的獨居老人議題,主線上稍微叉出去的小姨則是科技時代的少女援交,組合在一起讓《小偷家族》的故事充滿了對當下社會的觀察和批判精神――正如是枝裕和自己在發佈會上強調的,這部電影是以家庭為細胞考觀察了當下的日本社會。

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小偷家族》劇照

功利一點看,《小偷家族》以點帶面的格局闊大,但是枝裕和講起故事來依舊如涓涓溪流,對社會問題的呈現冷靜但不冷漠。“小偷家族”的建立是源自社會困境的外因,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從“重組”獲得實際利益,奶奶有人養老送終,父母有了財產來源,孩子有了缺失的親情,因此每個人都精準計算付出的程度以保持微妙的平衡。但它的瓦解卻和社會問題無關,恰恰源自家庭內部每個人內心“善”和“愛”的覺醒,恰恰是共同生活養育的後發親情,讓他們各自與舊的生活揮手決別。

把社會的“惡”放置於家庭的“善”中來討論,正是是枝裕和作品一貫溫暖之處:他善於挖掘人性中灰色的一面,但並不覺得把他們血淋淋地展現出來就是高明。對人情世故的精確把控,令是枝裕和有辦法讓觀眾和每一個人物迅速產生共情,但又不陷入“每個人都不容易”的庸俗喟嘆。在包容之外,他始終有著堅定的態度,既溫情又冷酷,既瑣屑又簡練,這其中的微妙平衡,正是《小偷家族》最值得珍視的地方,也值得金棕櫚的褒獎。

本屆主競賽單元,亞洲包括東亞、中亞、西亞在內共有9部電影之多。賈樟柯《江湖兒女》、李滄東《燃燒》在影評人圈內都有著不俗的口碑,但文化的隔閡和理解的差異還是讓他們遺憾出局。相對而言,東亞三傑的作品裡,《小偷家族》的故事理解障礙最小,情感連接最強,其中的女性形象最符合當代女權價值觀,這座金棕櫚也算肯定了亞洲電影在今年戛納的強勢表現。

平和中正和銳意進取

今年是是枝裕和第七次入圍戛納電影節,第五次入圍主競賽單元,第三次拿獎。彷彿賈樟柯是戛納的中國印記,是枝裕和被海外媒體認為是平成年間最成功的日本導演,也是日本電影在戛納的一個門面。但事實上,在《小偷家族》迴歸之前,是枝裕和已經到了被戛納冷落的邊緣。

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和很多著名的戛納系導演一樣,是枝裕和1995年憑《幻之光》在威尼斯出道,下一部《距離》2001年就被戛納收至旗下,2004年《無人知曉》二度入圍便拿下影帝,迅速奠定了是枝裕和的江湖地位。母親的辭世將是枝裕和的創作推向一個峰值,他在母逝之後執導的《步履不停》在他的家庭題材故事裡,情感最濃,成就最高,看似講了一個“什麼也沒有講”的故事,又講透了東方式家庭的親疏與遺憾。可惜,如電影裡那句最有名的臺詞“好像總是晚了一步”,《步履不停》當年贏盡口碑,卻因為製作週期原因沒有奔赴包括戛納在內的所有重大電影節。

《無人知曉》和《步履不停》可謂是枝裕和親手標出的兩個創作高點,如何突破成為他的自我挑戰。此後,《空氣人偶》進入一種關注單元;同樣家庭題材的《如父如子》迴歸主競賽單元,在評委河賴直美的助陣下拿到了評審團獎。近年來,是枝裕和保持了一年一部的高產量,儘管從作品完成度而言依然很棒,但創作銳度確乎伴隨著年齡攀升日益下降,到了《比海更深》,好像是跟“一事無成的自己”達成了一個溫暖的和解,讓人懷疑他是否真的變成了慈眉善目的中年人,一步步走向創造力的沉沉暮色之中。

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戛納對是枝裕和的態度也日益冷淡,《海街日記》一無所獲,《比海更深》降等一種關注單元,《第三度嫌疑人》直接被拒出局。以戛納的好惡來評價作品,當然略顯片面,但作為藝術電影的最高榮譽,入圍戛納自有一條金線,它偶爾傲驕,但從不愚蠢,它會忠實記錄一個作者導演的創作軌跡。戛納對所謂嫡系既友好也勢利,高峰期後一旦拒絕就不再輕易開門。基於這段歷史,《小偷家族》今年還未露面就已激起了影評人的好奇,是枝裕和到底用了怎樣的招數重新獲得了福茂的青睞。

一個導演想要不重複自己是相當困難的。審美、價值觀、感興趣的議題都相對固化,沿著熟悉的軌跡滑行也是一件便宜的事。《小偷家族》能迴歸並登頂,是是枝裕和對自我的一次突破。作為創作者,是枝裕和想必也有著清醒的認識,這應該是他在《比海更深》之後嘗試懸疑罪案題材《第三度嫌疑人》的原因,但並非每次破局都被認同。

被貼類型片標籤,《第三度嫌疑人》的價值顯然被低估。在這部作品裡,是枝裕和探索瞭如何處理劇情的懸疑感,這種懸疑感被沿用到《小偷家族》之中,讓影片後半段連續揭秘的“真相之外的真相”,成為超越之前家庭題材作品的利器。此外,影片對於罪與罰的哲學思辨讓《小偷家族》裡對於家庭和社會,善與惡之間的討論更加堅定,層次更加豐富,為是枝裕和血肉豐滿的故事建構了結實的骨架。

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第三度嫌疑人》

從創作風格上,是枝裕和也保持了穩步前進中的微調。回過頭再看早期作品《幻之光》,會發現他的審美恆定但視聽風格已經有了大幅變化。因為父親和臺灣的淵源,是枝裕和強調了侯孝賢對自己的影響,長鏡頭和靜止畫面是他初期模仿的痕跡。到了導演生涯中段,他大量使用中近景表現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而《小偷家族》中遠景鏡頭,運動鏡頭都有了明顯增加,增添了旁觀者對這個“臨時家庭”的審視感,在美術風格上也配合故事主題 ,減少了清新美好,增加了寫實色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熟悉是枝裕和的影迷都會發現,他的影片有自己的“面孔記憶”,每部作品都會在保持一些老演員的基礎上增添新面孔。《小偷家族》裡的奶奶和父親分別由舊人樹木希林和莉莉·弗蘭克出演,他們的存在保證了靜水深流的表演氛圍,而新加入的安藤櫻則是最大亮點,她演的媽媽表演細膩豐富震撼人心,幾乎可以肯定將會走進是枝裕和日後的作品。他們,連同身材高大卻演活了不得志中年的阿部寬、貴為偶像卻成為中產代言的福山雅治、表情喜感卻底色憂傷的江原由希子一起,構成了“是枝家族”,展現出一卷日常市井浮世繪。

金棕櫚獎為何給了他?

圖/路透社

說起來,是枝裕和成名已久,但他在中國的流行卻是在《海街日記》之後。這部元氣滿滿甜膩養眼的作品為他俘獲了大量粉絲。如今《小偷家族》拿下金棕櫚,不消說,會令他在中國人氣大漲。

“日本聲量最小的導演”,“一個對女兒溫柔的男子”,符合東方道德審美的內斂品格是是枝裕和傳播最廣的雞湯段子。評論永遠比創作來得晚一步,就像李安在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德藝雙馨”的新標杆,但問題在於,討論他們個人越近,就離討論他們的作品越遠。一個藝術家當然具備人格魅力,但他們作品的成就和這些並不成正比。是枝裕和最值得欣賞的,不是他的“平和中正”,恰恰是他的躬身自省和銳意進取,這也是《小偷家族》最終能殺出回馬一槍的基底。

對一個優秀的作者導演來說,電影是表達自我的目的本身,獎項不過是恰逢其時的肯定。金棕櫚為是枝裕和的職業生涯蓋上了光輝的郵戳,但更讓影迷高興的,是能在和他作品不斷的對話中,不斷感受人性的溫暖和思辨的樂趣。他的足跡,對於電影從業者的啟發恐怕是:不懼無人知曉,唯有步履不停。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