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云阳百日攻坚排万难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云阳百日攻坚排万难

云阳县驻村干部与贫困户一起整修房屋

2018年,是云阳县脱贫摘帽决战年,也是迎接国家核查验收的最后冲刺期。春节过后刚上班,云阳县就召开脱贫摘帽百日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吹响了决战决胜冲锋号。

在泥溪镇桐林社区,天一大亮,驻村工作队员何奇和队友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急需解决的用水问题,到关心贫困户家里医疗帮扶政策是不是落户到位、孩子读书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再到新搬迁的农户还有什么需要……事事上心,事事关心,帮助贫困户解决每一件急需的实事,这是何奇工作的全部。在养鹿镇养鹿村,何奇的妻子李杰同样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怀孕一年来,何奇没有好好陪伴在妻子身边一天。

桐林和养鹿,这一南一北相距110公里。这一年时间做着同样驻村扶贫工作的夫妻,除了对孩子的共同牵挂,联系他们之间更多的是扶贫。直到这个月他们的孩子出生,已经数月没见妻子的何奇,为了照顾刚刚生产完的妻子和出生后意外病重的孩子才第一次请了假。12天的假期转瞬即逝,看着卧床的妻子,仍在患病观察中的孩子,何奇默默收拾行李再次奔赴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也想照顾好自己的家庭,时时刻刻陪在妻子和孩子身边,但一想到在桐林社区还有数十个家庭在等我,怎么能停住脚步。小家和大家都在我心里,但舍小家为大家却是一个党员干部的自觉和责任!”何奇说。 “脱贫摘帽攻坚”最后冲刺阶段,人人都是尖刀兵、个个都是冲锋员,而和何奇一样的背负着“大家”的还有全县1.6万名干部职工。

3个月以来,云阳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以落实为导向,对标对表、亲力亲为、敢作敢为、善作善成,横下一条心、立下必胜志,憋足精气神、铆足实干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百日攻坚排万难,云阳在行动。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云阳百日攻坚排万难

云阳县农坝镇云峰村驻村干部帮助贫困户春耕

脱贫攻坚 干部当先

5月6日,云阳县平安镇忠诚村1组灯盏窝湾,扶贫干部高志华正赶着牛帮村民韩家友犁田。

高志华39岁,2015年转业考入云阳县社会保险局工作,随后下派到忠诚村任“第一书记”。韩家友喂了22头猪,还有10多只仔猪,在村里有脱贫带动作用,但一直没时间备田插秧。高志华见状,就下田帮他犁了半天田。

在云阳县,像高志华一样实打实地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扶贫干部有4000余人。他们立下誓言,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干部当先!”2月23日,春节后上班第二天,云阳县召开脱贫摘帽“百日攻坚”行动动员大会,要求所有县领导每周必须有2天时间同其他工作队员一样,住镇进村入户指挥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各单位“干部共赴一线、机关只留一半”,分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对全县所有的农户进行11个方面的拉网式排查。对未达到标准的,进行帮扶解决,对标对表、亲力亲为,打好高质量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说:“冲锋号没有停,战斗就不能止。”

随即,云阳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指挥体系,并设立了对象精准、住房安全、易地扶贫搬迁、饮水保障、用电保障等9个行业扶贫指导组。

“既要下得去,还要干得好!”云阳县县长覃昌德称,为此云阳实行“一考一查”办法严格扶贫干部管理,全面提升干部脱贫攻坚能力,确保在岗在位在状态。

以考促“干”,云阳在县级以上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后,对所有帮扶干部进行闭卷考试,对考试成绩80分以下的除通报批评外,还要责令补考;结合每月扶贫督查,对乡镇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社干部、帮扶责任人进行分类出题、现场抽考。同时成立7个督查组,每月对全县162个贫困村1500余名驻村工作队员在岗情况进行全覆盖督查,不定期督查非贫困村驻村工作情况,以查促“驻”,倒逼干部身驻心驻。

云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党员干部已冲锋在前!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云阳百日攻坚排万难

云阳县泥溪镇脱贫户悬挂“同奔小康荣誉证”牌匾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积极助推产业扶贫

在高阳镇村民谭宗贵家的墙壁上,挂着一块烫有“同奔小康荣誉证”的牌匾。这意味着,谭宗贵一家通过自己双手创造,已经成功脱贫。

而这在过去完全难以想象。从小因贫辍学的谭宗贵,数年前父亲病逝、母亲瘫痪,为了在家里照顾生病的母亲,一直以来他都无法外出打工,没有务工收入,全靠地里刨食,日子过得很艰辛。

直到2015年,他开始参加县扶贫办组织的养蜂技术培训,获得了10个蜂箱的捐赠,生活才迎来了改变。在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会养蜂后,如今谭宗贵已成功养蜂40余群,实现了年收入超过3万元,不但借此脱了贫,更是在今年盖起了新房。

云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笙洺介绍,通过颁发荣誉证,倡导贫困户摒弃悲观、懒惰和“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进一步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目前,云阳县已脱贫的33265户全部被授予荣誉证,激活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还出现了双土镇贫困户王加春主动申请退出低保的典型事迹。

“培育主导产业、到户产业和解决农产品难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云阳县农委负责人说。

为此,云阳县实施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到户扶持、农特产品助销“三大行动”,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初步形成“3+2+X”产业格局和“两廊三带”空间布局。并以股权化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行扶贫资金“配股到户、按股分红”产业扶持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链接。

同时,云阳县出台四大电商扶贫政策,实现贫困村电商综合服务点全覆盖,电商促销农特产品6.13亿元。创建天生云阳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农产品溢价10%以上。积极开展“贫困户农特产品爱心购”“我为乡亲卖农货”等活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助推了脱贫攻坚。今年4月,通过商务部验收,云阳县成为全国电商优秀等次示范县、全国电商优秀等次示范县。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云阳百日攻坚排万难

云阳县柑橘丰收

创新大病临时医疗救助机制 狠抓教育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脱贫绝不是给‘一只羊’或‘几袋面’的问题。”云阳县相关负责人称,只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还不能完全从根本上挖掉“穷根”,从制度化保障着力,才能筑牢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防护网”。

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为此,云阳县针对贫困学生资助,建立部门、乡镇、学校三级联动机制,实施学生申请—学校初审与公示—部门联合识别与认定—学校资助—乡镇核对查漏—遗漏补资助的“精准资助六步工作法”,确保全县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并率先在全市开展差异化资助试点。

与此同时,云阳县加大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在每年从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用编公招指标中,拿出了不低于10%的比例定向招录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对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最高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全额贴息……

“总共花了45109.39元。”管尚云回忆,但自己只花了不足1万元。他说,“‘六重’医疗保障政策帮了我大忙,救了我的命。”

云阳县创新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从2016年起,每年统筹2500万元,推出建卡贫困患者大病临时医疗救助机制,实施居家康复救助、住院(特病门诊)救助、兜底救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系列健康扶贫新举措,切实减轻了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

据统计,2016年9月以来,全县落实大病临时医疗住院(特病门诊)救助38268人次,救助金额1691.56万元,通过“六重”医疗保障重重救助,建卡贫困患者县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1.65%。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医结算“只跑一次路”的目标已变成现实。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云阳百日攻坚排万难

云阳县高阳贫困户谭宗贵养中蜂脱贫致富

关注特困群体 织密网兜底线

解决困难群体“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云阳县进一步完善低保兜底评定办法,将8235户19975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兜底,累计发放低保金1.4亿元。同时强化临时救助,每季度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重病、残疾”等特殊群体,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5万人次。

“但不能一‘兜’了之。”云阳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先天条件差、自身无法脱贫的群众在加大保障力度,保证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创收途经,增加他们的收入,让他们不只是满足生存,还要生活得更好。

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磁溪村13组的谭在中夫妻二人都是四级残疾,乡里将他们确定为建卡贫困户后,又为谭在中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当上了公路保洁员,一年工资6300元。妻子在家喂养了2头猪,日子也就慢慢好起来。

据统计,截至目前,云阳县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1084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01亿元,为13.9万名建卡贫困人口购买了组合式“精准脱贫保”。

“让‘失能弱能’贫困户当股东,坐地收钱。”云阳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投入到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财政扶贫资金,“失能弱能”贫困户持股50%,企业主体持股40%,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10%。贫困户及村集体组织股份按年6%以上比例实行固定分红,贫困户股份由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代为持有,实行动态管理。

与此同时,云阳县还成立了教育扶贫办聚焦特困地区、特困学生和特殊群体“三特”对象,针对高寒边远贫困山区,教室安装取暖设备,寄宿生每人购置一床棕垫,让贫困山区学生学得温暖、住得温暖,并组织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与城区学校结对发展教育联盟,同步建设远程互动课堂。开展“贫困学生帮扶月”和“贫困学生家访日”活动,施行特困学生“差异化”资助,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此外,对全县1700余名特殊适龄儿童,云阳成立特殊教育指导和资源中心,采取特教学校入学、随班就读的方式解决读书问题;对不能随班就读的272名残疾学生实行每周1次送教上门,每学年保证100个课时,落实“一人一案”,确保每一名适龄残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