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雲陽百日攻堅排萬難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雲陽百日攻堅排萬難

雲陽縣駐村幹部與貧困戶一起整修房屋

2018年,是雲陽縣脫貧摘帽決戰年,也是迎接國家核查驗收的最後衝刺期。春節過後剛上班,雲陽縣就召開脫貧摘帽百日攻堅行動動員大會,吹響了決戰決勝衝鋒號。

在泥溪鎮桐林社區,天一大亮,駐村工作隊員何奇和隊友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從急需解決的用水問題,到關心貧困戶家裡醫療幫扶政策是不是落戶到位、孩子讀書的問題有沒有解決,再到新搬遷的農戶還有什麼需要……事事上心,事事關心,幫助貧困戶解決每一件急需的實事,這是何奇工作的全部。在養鹿鎮養鹿村,何奇的妻子李傑同樣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懷孕一年來,何奇沒有好好陪伴在妻子身邊一天。

桐林和養鹿,這一南一北相距110公里。這一年時間做著同樣駐村扶貧工作的夫妻,除了對孩子的共同牽掛,聯繫他們之間更多的是扶貧。直到這個月他們的孩子出生,已經數月沒見妻子的何奇,為了照顧剛剛生產完的妻子和出生後意外病重的孩子才第一次請了假。12天的假期轉瞬即逝,看著臥床的妻子,仍在患病觀察中的孩子,何奇默默收拾行李再次奔赴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也想照顧好自己的家庭,時時刻刻陪在妻子和孩子身邊,但一想到在桐林社區還有數十個家庭在等我,怎麼能停住腳步。小家和大家都在我心裡,但舍小家為大家卻是一個黨員幹部的自覺和責任!”何奇說。 “脫貧摘帽攻堅”最後衝刺階段,人人都是尖刀兵、個個都是衝鋒員,而和何奇一樣的揹負著“大家”的還有全縣1.6萬名幹部職工。

3個月以來,雲陽全縣上下統一思想,凝心聚力,以落實為導向,對標對錶、親力親為、敢作敢為、善作善成,橫下一條心、立下必勝志,憋足精氣神、鉚足實幹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百日攻堅排萬難,雲陽在行動。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雲陽百日攻堅排萬難

雲陽縣農壩鎮雲峰村駐村幹部幫助貧困戶春耕

脫貧攻堅 幹部當先

5月6日,雲陽縣平安鎮忠誠村1組燈盞窩灣,扶貧幹部高志華正趕著牛幫村民韓家友犁田。

高志華39歲,2015年轉業考入雲陽縣社會保險局工作,隨後下派到忠誠村任“第一書記”。韓家友餵了22頭豬,還有10多隻仔豬,在村裡有脫貧帶動作用,但一直沒時間備田插秧。高志華見狀,就下田幫他犁了半天田。

在雲陽縣,像高志華一樣實打實地吃在村、住在村、幹在村,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扶貧幹部有4000餘人。他們立下誓言,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幹部當先!”2月23日,春節後上班第二天,雲陽縣召開脫貧摘帽“百日攻堅”行動動員大會,要求所有縣領導每週必須有2天時間同其他工作隊員一樣,住鎮進村入戶指揮脫貧攻堅工作;同時各單位“幹部共赴一線、機關只留一半”,分赴脫貧攻堅第一線,對全縣所有的農戶進行11個方面的拉網式排查。對未達到標準的,進行幫扶解決,對標對錶、親力親為,打好高質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雲陽縣委書記張學鋒說:“衝鋒號沒有停,戰鬥就不能止。”

隨即,雲陽建立健全了縣、鄉鎮、村三級指揮體系,並設立了對象精準、住房安全、易地扶貧搬遷、飲水保障、用電保障等9個行業扶貧指導組。

“既要下得去,還要幹得好!”雲陽縣縣長覃昌德稱,為此雲陽實行“一考一查”辦法嚴格扶貧幹部管理,全面提升幹部脫貧攻堅能力,確保在崗在位在狀態。

以考促“幹”,雲陽在縣級以上脫貧攻堅專題培訓後,對所有幫扶幹部進行閉卷考試,對考試成績80分以下的除通報批評外,還要責令補考;結合每月扶貧督查,對鄉鎮領導幹部、駐村工作隊員、村社幹部、幫扶責任人進行分類出題、現場抽考。同時成立7個督查組,每月對全縣162個貧困村1500餘名駐村工作隊員在崗情況進行全覆蓋督查,不定期督查非貧困村駐村工作情況,以查促“駐”,倒逼幹部身駐心駐。

雲陽,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各級黨員幹部已衝鋒在前!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雲陽百日攻堅排萬難

雲陽縣泥溪鎮脫貧戶懸掛“同奔小康榮譽證”牌匾

發揮群眾主體作用 積極助推產業扶貧

在高陽鎮村民譚宗貴家的牆壁上,掛著一塊燙有“同奔小康榮譽證”的牌匾。這意味著,譚宗貴一家通過自己雙手創造,已經成功脫貧。

而這在過去完全難以想象。從小因貧輟學的譚宗貴,數年前父親病逝、母親癱瘓,為了在家裡照顧生病的母親,一直以來他都無法外出打工,沒有務工收入,全靠地裡刨食,日子過得很艱辛。

直到2015年,他開始參加縣扶貧辦組織的養蜂技術培訓,獲得了10個蜂箱的捐贈,生活才迎來了改變。在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會養蜂后,如今譚宗貴已成功養蜂40餘群,實現了年收入超過3萬元,不但藉此脫了貧,更是在今年蓋起了新房。

雲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笙洺介紹,通過頒發榮譽證,倡導貧困戶摒棄悲觀、懶惰和“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樹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的理念,進一步增強貧困戶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目前,雲陽縣已脫貧的33265戶全部被授予榮譽證,激活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還出現了雙土鎮貧困戶王加春主動申請退出低保的典型事蹟。

“培育主導產業、到戶產業和解決農產品難賣,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雲陽縣農委負責人說。

為此,雲陽縣實施主導產業培育、產業到戶扶持、農特產品助銷“三大行動”,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初步形成“3+2+X”產業格局和“兩廊三帶”空間佈局。並以股權化改革為抓手,大力推行扶貧資金“配股到戶、按股分紅”產業扶持模式,實現產業發展與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鏈接。

同時,雲陽縣出臺四大電商扶貧政策,實現貧困村電商綜合服務點全覆蓋,電商促銷農特產品6.13億元。創建天生雲陽區域公共品牌,帶動農產品溢價10%以上。積極開展“貧困戶農特產品愛心購”“我為鄉親賣農貨”等活動,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助推了脫貧攻堅。今年4月,通過商務部驗收,雲陽縣成為全國電商優秀等次示範縣、全國電商優秀等次示範縣。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雲陽百日攻堅排萬難

雲陽縣柑橘豐收

創新大病臨時醫療救助機制 狠抓教育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扶貧脫貧絕不是給‘一隻羊’或‘幾袋面’的問題。”雲陽縣相關負責人稱,只發展產業增加收入,還不能完全從根本上挖掉“窮根”,從制度化保障著力,才能築牢因災、因病、因學致貧、返貧“防護網”。

教育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續的,為此,雲陽縣針對貧困學生資助,建立部門、鄉鎮、學校三級聯動機制,實施學生申請—學校初審與公示—部門聯合識別與認定—學校資助—鄉鎮核對查漏—遺漏補資助的“精準資助六步工作法”,確保全縣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並率先在全市開展差異化資助試點。

與此同時,雲陽縣加大貧困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扶持力度,在每年從全縣鄉鎮事業單位用編公招指標中,拿出了不低於10%的比例定向招錄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對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給予最高1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財政全額貼息……

“總共花了45109.39元。”管尚雲回憶,但自己只花了不足1萬元。他說,“‘六重’醫療保障政策幫了我大忙,救了我的命。”

雲陽縣創新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從2016年起,每年統籌2500萬元,推出建卡貧困患者大病臨時醫療救助機制,實施居家康復救助、住院(特病門診)救助、兜底救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系列健康扶貧新舉措,切實減輕了貧困患者的醫療負擔。

據統計,2016年9月以來,全縣落實大病臨時醫療住院(特病門診)救助38268人次,救助金額1691.56萬元,通過“六重”醫療保障重重救助,建卡貧困患者縣內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91.65%。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醫結算“只跑一次路”的目標已變成現實。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雲陽百日攻堅排萬難

雲陽縣高陽貧困戶譚宗貴養中蜂脫貧致富

關注特困群體 織密網兜底線

解決困難群體“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是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要求,雲陽縣進一步完善低保兜底評定辦法,將8235戶19975名缺乏自我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兜底,累計發放低保金1.4億元。同時強化臨時救助,每季度開展拉網式、地毯式排查“重病、殘疾”等特殊群體,累計實施臨時救助1.5萬人次。

“但不能一‘兜’了之。”雲陽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先天條件差、自身無法脫貧的群眾在加大保障力度,保證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時,還要不斷探索創收途經,增加他們的收入,讓他們不只是滿足生存,還要生活得更好。

雲陽縣清水土家族鄉磁溪村13組的譚在中夫妻二人都是四級殘疾,鄉里將他們確定為建卡貧困戶後,又為譚在中安排了公益性崗位,當上了公路保潔員,一年工資6300元。妻子在家餵養了2頭豬,日子也就慢慢好起來。

據統計,截至目前,雲陽縣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1084人,發放扶貧小額信貸2.01億元,為13.9萬名建卡貧困人口購買了組合式“精準脫貧保”。

“讓‘失能弱能’貧困戶當股東,坐地收錢。”雲陽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投入到資產收益扶貧項目的財政扶貧資金,“失能弱能”貧困戶持股50%,企業主體持股40%,村集體經濟組織持股10%。貧困戶及村集體組織股份按年6%以上比例實行固定分紅,貧困戶股份由所在村集體經濟組織代為持有,實行動態管理。

與此同時,雲陽縣還成立了教育扶貧辦聚焦特困地區、特困學生和特殊群體“三特”對象,針對高寒邊遠貧困山區,教室安裝取暖設備,寄宿生每人購置一床棕墊,讓貧困山區學生學得溫暖、住得溫暖,並組織貧困地區的中小學與城區學校結對發展教育聯盟,同步建設遠程互動課堂。開展“貧困學生幫扶月”和“貧困學生家訪日”活動,施行特困學生“差異化”資助,實現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

此外,對全縣1700餘名特殊適齡兒童,雲陽成立特殊教育指導和資源中心,採取特教學校入學、隨班就讀的方式解決讀書問題;對不能隨班就讀的272名殘疾學生實行每週1次送教上門,每學年保證100個課時,落實“一人一案”,確保每一名適齡殘疾學生公平接受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