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雲岡石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兩首分別題為“敕勒川“與“木蘭詩”的詩歌是流傳至今,家喻戶曉的文學名篇,但未必有多少人知道,這兩首名篇生動反映的是北魏時代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故事。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塞北草原

在山西大同,這個曾經的北魏都城,我們雖然看不到那個時代的城牆遺址,但當我們來到聞名天下的雲岡石窟,耳畔似乎迴盪著北魏鮮卑人揚鞭催馬,馳騁原野的人吼馬嘯。

公元五世紀,北方遊牧民族鮮卑人拓跋部通過連續征戰擴張,擊敗其他部落,取得政權,並在平城(今“大同”)建立都城,時稱“北魏”。 北魏是中國歷史中最重要的階段,北魏皇帝從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燾)至孝文帝(拓跋宏),演出了波瀾起伏的英雄詩篇。尤其孝文帝(拓跋宏)是個值得歌頌的傑出人物。可惜我們之前的普通教科書,大都以漢族為本,對少數民族政權關注較少,尤其孝文帝對中國的貢獻,提及寥寥。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鮮卑人征戰

為了防止母后干政,從道武帝起,實行了子貴母死的制度。孝文帝作為太子出生後不久,他的生母李貴人即被賞賜而死。孝文帝從小是被漢族血統的祖母馮太后帶大,對漢族文明目染耳濡,充滿敬仰。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孝文帝畫像

孝文帝登基後,深知本民族無文字,缺文化的不足。如果要從遊牧時代轉向農耕時代,需要制度創新及一系列的改革。

筆者規納他最重要的幾項人生成就如下:

(1)制定農業均田納稅制度

(2)穿漢服,說漢話,用漢字,逐步推行全面漢化

(3)停止滅佛,把佛教作為國教,為了弘揚佛教,持續開掘雲岡石窟,並在洛陽新掘龍門石窟。這些藝術石刻作品,代表著當時世界上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是東方藝術對世界藝術寶庫的巨大貢獻

(4)遷都洛陽,使得北魏的北方界線與中原腹地連成一片,為隋唐時代的大中國一統江山,奠定了廣袤的疆土條件及漢民族包容外方種族,血融於水的寬廣胸懷。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雲岡石窟

孝文帝為了推行漢化,不惜鎮壓了以太子元恂為首的反漢化判亂。 已獲得統治地位的少數民族主動漢化,據我所知,唯獨鮮卑一家。西夏党項人是被元人滅絕,其它如契丹,女真都是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漢化。鮮卑族的漢化成為隋唐胡漢文化交融的前奏。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

今天雖然在五十六個民族裡我們找不到鮮卑族了,但鮮卑族的漢化無疑獲得了漢族百姓的高度認可。這從木蘭從軍的故事裡就可以體會到。木蘭參軍,就是參加北魏的軍隊,抵抗北方柔然人的侵略。中原漢族百姓積極參軍,抗擊柔然軍隊,完全是保家衛國的責任使然。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木蘭從軍創意圖

在大同雲岡石窟,當我看到第20號窟,那個巨大的帶有明顯高鼻深目的西域臉廓,但面容及嘴角透露出孝文帝那種自信與堅忍不拔氣質,不由地對北魏那段久違的歷史肅然起敬。在第6號窟,罕見的二佛對坐造型,不正是對馮太后臨朝輔政孝文帝的謳歌嗎?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母子對坐像

2015年,我曾經遊覽洛陽龍門石窟。對比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人物造像大都是眼眶深邃,鼻樑高挺,更加凸顯西域或北方民族的面龐特徵。龍門石窟繼承了雲岡石窟的石雕造像藝術精華,同時愈加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鮮卑人從大同出發,從遊牧時代走向農耕時代,走向更加文明的社會。

今天,是大同歷史上難得的暖冬一天。在城西二十公里的武周山上,我凝視著雲岡石窟裡那一尊尊氣度非凡,壯觀無比的巨大石雕佛像,不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北魏孝文帝,隋唐的歷史將會如何改寫?

雲岡石窟與北魏王朝

雲岡石窟外的界河

(寫於2016年2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