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星巴克致癌”告诉我们什么?

  “星巴克致癌”突然传遍网络,起因是美联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了3月29日美国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的一纸判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的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

【大数据解读】“星巴克致癌”告诉我们什么?

  大数据分析

  传播趋势

  据复兴新媒体中心全国社情民意、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显示,从3月31日截至4月3日发稿时,共监测到866篇相关新闻报道。

【大数据解读】“星巴克致癌”告诉我们什么?

  由上图可见,“星巴克致癌”这一事件自3月31日以来热度直线攀升,于4月2日达到顶峰,4月2日起热度逐渐下降。

  媒体级别

【大数据解读】“星巴克致癌”告诉我们什么?

  媒体级别方面,可以看出对此事报道媒体中占比最大的是商业重点媒体,占48.4%的比例,其次是境内其它媒体占比14.9%。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重点媒体和省级重点媒体也占比11.4%。

  正负面比例

【大数据解读】“星巴克致癌”告诉我们什么?

  在有关“星巴克致癌”的全部报道中,负面报道占比过半,占总数74.4%,另外中性报道占比25.5%,正面报道仅占0.1%。

  关键词分析

【大数据解读】“星巴克致癌”告诉我们什么?

  关键词方面,此次报道中,出现频率相对较多的词语依次是“丙烯酰胺”、“致癌”、“星巴克”、“咖啡”、“致癌物”、“化学物质”等等。

  媒体观点

  这背后隐藏着肮脏的生意经。通过断章取义、夸大编纂、无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众,戳中公众的情绪点,触发他们转发的冲动,让文章成为爆款,并最终将流量转化为金钱和生意。

  中国青年报:这次星巴克传闻来势凶猛,可谣言的消退也比较快,或得益于星巴克方面的澄清速度。其实,虽然这次谣言的传播挺广,但真正的信谣者未必很多。不少人加入传播,不过是为了满足一种集体参与的快感,并不一定对应着明确的态度。受众的这种态度,比单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轻信谣言更值得关注。

  中新网:经过一番“论战”,笔者以为这波惊悚言论就会自行消退,可事实远非如此。身边的不少亲朋好友还是有些怀疑地说——“总归是含有致癌物质”“少吃甚至不吃总归是好的”,甚至还有人揣测这些辟谣文章是咖啡厂商的“公关”之举。

  谣言的杀伤力的确不小。科普人士费半天劲努力辟谣,效果却微乎其微。有研究显示,如果谣言的传播效率是100的话,辟谣消息传播效率最多到20,有时甚至不到10。虽然辟谣文章早就发出,但有的自媒体为了“蹭流量”,攫取商业利益,明知是谣言也昧着良心转发。由此给公众带来焦虑,给大众灌输的错误认知,伤身又伤“心”。

  网友观点

  @唐宋时明月风:曾经我爱吃糖,你们说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曾经我爱喝热水,你们说喝烫的容易得食道癌;现如今我喝咖啡这点爱好,也被说致癌?哇地一声哭出来!

  @Lucky沐馨 : 今天刚说,睡觉太多会中风,不睡会猝死,那睡还是不睡?

  @作浮生 : 不谈剂量说毒性都是耍流氓!

  复兴观点

  这段事件,“星巴克致癌”的相关信息在不少国人的朋友圈都引起了注意,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并且官方辟谣之后,不少媒体的观点由星巴克转移到谣言的传播上。

  谣言的杀伤力的确不小。科普人士费半天劲努力辟谣,效果却微乎其微。据研究显示,谣言的传播效率是真是新闻的六倍。而且及时在谣言传播后有科普内容进行辟谣,仍是效果颇微。

  不少自媒体为了“蹭流量”,攫取商业利益,明知是谣言也昧着良心转发。由此给公众带来焦虑,给大众灌输的错误认知,伤身又伤“心”。

  食品健康类谣言在朋友圈“横行”已久,正是因为人们对食品健康尤为关注,所以这类谣言的传播速度也更快,但是为了吸引人们阅读这类文章危言耸听的更多。以这次星巴克致癌为例,有专家建议,60公斤成人每天不建议摄入60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而煮咖啡的丙烯酰胺平均剂量13ug/kg,即一天得喝40杯咖啡才可能摄入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要想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除了人们要提高公众的科学健康理念,加强对资讯的甄别能力外,也要加大对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的惩罚力度,提高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谣言识别能力。

文/王娜

图/复兴大数据


【大数据解读】“星巴克致癌”告诉我们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