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是个昏君吗?为什么说唐太宗晚年是个昏君?

河苦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中国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


面对自己空前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靡的错误司马光说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同时,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

”,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对太宗皇帝有点过度苛刻了。上面有提到面对“自己的空前的文治武功”。到底是什么功绩?



开疆辟土:

上面是隋朝和太宗皇帝在位时,的版图;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𪟝、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朝在东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于唐朝,暗中却扩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为避免新恢复的东突厥站稳脚跟,与其进行了多次战争。为了保住东突厥,李世𪟝在641年进攻薛延陀,并取得了胜利。但是644年,趁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云州。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铁勒等部落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七州:

瀚海府(回纥)、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滥葛)、卢山府(思结)、龟林府(同罗)、幽陵府(拔野古)。七州:皋兰州(浑)、高阙州(斛薛)、鸡鹿州(奚结)、鸡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结别部)、窴颜州(白霫)。由燕然都护府管理,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


贞观四年,西域诸国君主在长安尊称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总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还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组织体系,以维持当时各同盟国的集体安全。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644年,太宗率领李世绩、李道宗、张亮和长孙无忌统军10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高句丽国都

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唐朝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绩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太宗于649年去世后,新皇帝唐高宗暂停东征的计划。668年,高宗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载籍户数69.7万。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等加以控制辽东。朝鲜在唐朝其实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柏海,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汉地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


贞观之治:



贞观二年(628年),当时的人口已因隋末战争而锐减,此时唐朝只有290万户,经太宗君臣23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 380 万户。短短23年间人口多了四分之一。 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减少的“民少吏多”的弊端,同时发展商业,新兴的商业城市在迅速发展。当时全球的2/3贸易都与大唐有关。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

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贞观年间,国家可谓无内忧无外患。做为一个君主在晚年已经找不到可以建立的功业了。


面对这样一个君主,还要故意挑剔他晚年的生活作风?我觉得真的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茬




飞天琴罗

李世民27岁发动玄武门事变,随后登基称帝。之后当了22年的皇帝,李世民前期可以说是明君的典范,但是“屁股决定意识”——有什么地位,就是什么脾气。人有多大权力,就会有多大的兽性。李世民也不例外。



穷奢极欲;

李世民执政的后期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大兴土木,只为自己一人声色犬马。并且乐此不疲。他在长安、洛阳等地,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公元647年四月,李世民言到京城闷热,于是就在临潼骊山顶上修建了翠微宫。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耗费白银数无数。隋炀帝营建于东都的洛阳宫,李世民时期扩建,“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真金白银甚至是能工巧匠用生命堆叠起来的。



公元648年,临终前的一年,他亲自为李治撰写《帝范》十二篇,其中写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也,勿以为是而法之。”这件事足以证明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挥霍无度。

荒淫无度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多次选妃,荒淫无度。武则天也就是这一时期进宫的,武则天当时只有14岁,从后期的经历上来看,他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搜罗美人,充塞内庭的行为。以致于后期肆无忌惮的性生活,掏空了李世民的身体,加速了枯竭。



干涉史官,威服天下

李世民后期已经听不进任何谏言,魏征有一次当庭与李世民争辩,气的李世民想要杀了魏征,幸亏有皇后给李世民戴了高帽。不然恐怕魏征在劫难逃,后来魏征明显地觉察到,李世民变了,“渐恶直言”。毫不客气地说:“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



还有就是干涉史官,这一行为也为后世开启了恶劣的先例。一般来说传统是不允许皇权干涉。李世民打破常规,不但过问史官记述的内容,还强行干涉修改自己的起居注,后世史官很多都痛斥此事。

最终,在“长生不老药”的作用下,52岁就去世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否认李世民是有巨大功绩的,但是同样也有昏庸的一面。


越关换视界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小鸟依人”成语,正是李世民创造的。


“唐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开创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被各族尊称“天可汗”,成为一代明君的代名词!28岁登基,在位23年,52岁驾崩!却死于一个荒唐想法:长生不老。然而晚年的唐太宗英明不复,却变成了一个好色昏君....


说晚年李世民,从英明走向昏庸,并非空口无凭,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不再纳诤臣忠言,变得十分暴戾

人们常拿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做例子,表现唐太宗虚心纳谏。贞观前期,李世民还是比较能听进谏言的,魏征为此还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但后来,魏征感觉到天子变了。贞观十九年,疑心病重的李世民,怀疑刘洎背后褒贬自己,罗织“谋执朝衡”罪名,逼刘洎自杀。


史载,贞观十年,魏征发现太宗“渐恶直言”(渐渐讨厌直言)。贞观十二年(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曾当这魏征的面,毫不客气地说:“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明显表达出不愿纳谏的态度。



甚至后来,几度想杀魏征。魏征死后,还愤怒的砸毁了魏征墓碑。宰相房玄龄临终时就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经无人敢犯颜强谏了。


2、晚年大兴土木,贪恋酒色生活奢侈

晚年的唐太宗,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在唐太宗一朝,光大兴土木和四处征战这两项,就对唐朝的国力民力损耗甚大。李世民在长安、洛阳等地,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死前连自己都后悔了,驾崩前,还亲自为太子李治撰写了《帝范》十二篇,明文悔意承认错误,并告诫李治不要效仿自己。


有书记载,晚年的李世民还对少女、美色贪得无厌。据传,前有李世民霸占弟媳杨氏之说(弟弟齐王李元吉之妻);后有,霸占庐江王爱姬之事。从诸多事情,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贞观天子晚年的堕落。


3、自恃才高远超古人,征战高丽劳民伤财

一个人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一般就开始骄傲自满了,就开始飘了、忘乎所以了,而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史载,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自认为文韬武略,都已远远超过了古代历朝帝王,还经常拿自己早年的武功炫耀个没完。且不听劝阻,两次征伐高丽,劳民伤财,固然取得一些胜利,却没捞到多大便宜,得不偿失:由于大量造船,而引发农民起义,激化国内矛盾,自己还得了病。


4、篡改历史美化自己,晚年迷信长生不老



晚年的李世民,还公开干涉史官,暗示、恫吓、威胁他们“小心”记载历史。更有甚者,李世民打破常规,不仅当面过问史官记载内容,甚至暗示他们“秉笔直书”。据说,这一举动还引起了当时武则天的白眼。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瘫痪在床。他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迷信长生不老,派人遍访国外高人。在深信并吞食一印度和尚配制的丹药后,中毒暴亡,荒唐的离世了。

当然,唐太宗前期的功绩,雄才大略,也不可磨灭。人无完人,有功有过,有不失为一代明君!



峰子奇观

纵观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岁时就英年早逝,是天命还是人为?两征高丽,修造宫殿,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传说中的辉煌圣殿或许早已蛛网盘结、荒草没膝,让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障,展开贞观画卷,用智慧的心灵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判。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但是,到贞观中晚期,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其权力的日益巩固,他骄傲自满的情绪大大地滋长并渐渐地趋向了奢侈腐化。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一、自恃才高,刚愎自用。史书记载,唐太宗晚年,自认为文韬武略都大大超过了古人,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开始对群臣意见置之不理,而且常常威吓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宰相房玄龄临终时就难过地说,现在朝廷已经无人敢犯颜强谏了。贞观十年(636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他恼怒之下差点杀了魏徵,后来是贤惠的长孙皇后以“明君贤臣”之华词才劝其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最后还是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直到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



二、他不听劝告,好大喜功,两征高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耗资巨额,民不聊生,以至于激化了阶级矛盾,结果引发农民起义。



三、大造宫殿,奢侈腐化。贞观十一年(637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贞观十六年(642年)又下诏称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浪费现象加剧。

这样的做法确实不是一个明君所为,但更为荒唐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昼出现。这本来是宇宙间天体运行的自然现象,而太史却占卜说,这应在“女主昌盛”。当时民间流传说“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让李世民更加担忧,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让“武王”取代呢?于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这个“武王”。

在一次普通的宫廷宴会上,大家行酒令,说自己的小名。有个叫李君羡的左武卫将军说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想到了那个传说,令太宗更加疑心的是,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太史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于是太宗就找了个借口杀掉他,这样李君羡就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牺牲品。直到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李君羡的家属来申冤,他才被平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病体稍愈。可此时他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后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

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他献给了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说他自己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李世民对此深信不疑。一年之后,药丹配好,李世民毫不迟疑地吞下,结果中毒暴亡,就这样荒唐可悲地过早离开了人世。

最为人们所不能原谅的就是,唐太宗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起居注》和《实录》,于是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虽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书其事”,但据考证,史家认为李世民曾多番修改两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无法与人言说的痛。终李世民一生,宫门喋血永远是自己心里抹不去的阴影,修改史书的原因大概是这位帝王为了掩饰自己心里的痛吧。


(唐太宗):很好,朕最后一次给你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哼哼,你应该知道怎么说。😈


古虚子


学习冇止境1

昏君还是明君,这明显是儒家价值观中的说法!而在唐太宗时期儒家是不怎么招待见的,唐太宗也不会在乎什么明君昏君之争!

当然啦,史书也列举了,唐太宗在后期不怎么能接受纳谏之类的,还有就是好大喜功,骄奢淫逸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事实,没必要替李世民掩饰!

我本人对唐太宗基本是厌恶加同情!厌恶指的是唐太宗受惑于身边人以及自己的野心,干出了弑兄屠弟,威逼生父的行为,简直是如禽兽一般!后期又想掩饰自己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害怕自己的孩子给他来个依葫芦画瓢,最后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的儿子们也给他来了这一套!就个人而言,他是属于典型的当婊子立牌坊!

史书读来着实让人心生厌恶!

说他可怜则是他晚年时期没有能力扭转本集团腐化堕落的悲凉!唐太宗晚年变得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和不愿意纳谏,这里面肯定有他承平日久之后自高自满的原因,追求享受是人之常情!但也有关陇军事集团日渐衰落的原因,而这种衰落是谁都能看出来的,他心里急但是无可奈何!关陇军事贵族,初期的八柱国家族全部都衰落了,府兵也日减瓦解,他们李家和关陇贵族赖以称雄中原的根基在不断腐烂,之前王朝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他能不急嘛!可是无可奈何,最后干脆自暴自弃了,还是自己生前过得舒服了是正理!


帝国历史观察者

唐太宗晚年随着年岁增长,思路也不清理了,年轻时的拼杀,中年时的奋进渐渐消退,享乐成功之心也充次着他,大臣谏言也听不尽去,独断专行,选妃迷信仙道服练仙丹,使他意志消沉。身体迅速垮掉,虽然晚年有些自满和昏庸,但综合来说还不失为一代伟大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