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為什麼叫齊魯省?

歷史軒

首先,要糾正一個說法,山東被稱作齊魯大地,但是並沒有被叫齊魯省,歷史上也沒有齊魯省這個行政區劃。

在西周初年,開國功臣呂尚被封為侯爵,建齊國,封地最初在營丘,後來遷到臨淄。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姬旦)也被封侯爵,封地在曲阜,周公旦留在都城輔佐周武王,其長子伯禽就國。

當時,分封在山東的諸侯,不僅僅是齊魯兩國,還有其他一些小國,而且,在周邊,還有不少東夷。

直到幾百年之後的東周初期,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抗擊北方戎狄部落入侵,維護華夏正統,齊國一躍成為東方霸主。此時的魯國,雖然實力不如齊國,但仍是東方大國。

在之後的歲月裡,齊國和魯國既有聯姻,也有戰鬥,兩國之間時戰時和,相互之間的聯繫也日益緊密。

等到了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七雄並立,齊國成為稱霸山東的大國,雖然魯國還存在,但實力地位大不如之前。

在文化上,兩國之間的交流也非常緊密,孔子有教無類,出色的弟子中,魯國人居多,但也有不少齊國人,戰國時齊國設立稷下學宮,作為文化交流場所,齊魯兩國之間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形成與其他區域並不相同的齊魯地域齊魯地域文化圈。

秦滅六國之後,齊魯兩國都不復存在,但是在之後的歷朝歷代,仍有皇帝將兒子封為齊王、魯王,並將山東的部分區域作為封地。“齊地”“魯地”也成為山東的代稱,當時的山東地域更多被稱為齊魯。

在先秦時代,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地域,到了唐代,山東指的是太行山以東。

明代設立山東布政司,範圍卻包括山東和遼東半島,要比今日的山東省面積大許多。

直到清朝初年,設立山東省,這才有了山東省的概念。但是齊魯仍是山東的代稱。

建國後,山東省部分區域曾劃歸當時的中原省,後來中原省撤銷,其行政區域分歸河南、山東兩省,山東省才有了現在的區域。

現在,山東省仍被叫做齊魯大地、齊魯,但是始終沒有齊魯省這個行政區劃,也沒有齊魯省的叫法。


齊魯壹點

山東不叫齊魯省,但經常用齊魯來代稱山東

齊魯的由來

先秦時期,山東大地上的主要諸侯國是齊國和魯國。周朝建立的歷史上最重要的四個人物是:周武王姬發,太公姜尚,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兩個分封在山東大地上,山東佔據其二:太公和周公,分別建立齊國和魯國(周公長子禽代為立國)。

齊國。齊國在春秋和戰國時期一直是主要的強國之一。齊國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呂尚,即姜太公,是春秋四大國之一。周朝建政後,分封太公與齊,建都營丘(今天的昌樂),後遷都臨淄(今天的臨淄)。五個月後從昌樂到西安向周公報告,周公問:怎麼這麼快?回答說:我因俗就禮,一切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來,所以就很快。所以後來魯國三年才建國報政周公,周公感嘆:其後魯必背面事齊矣。

齊國一直是春秋到戰國時期的大國,春秋五霸中第一個就是齊國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國產生了諸多軍事家,孫武子,孫臏,司馬穰苴等均是齊國人,田齊時代,齊閔王還一度閥燕滅宋,西侵三晉,南割楚之淮北,欲以並周室為天子,諸侯恐懼。就是差一點統一全國。

齊國從公元前1046年建政,到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齊,一共傳世31代,享國660年;公元前386年田代齊,田齊一共享國165年,也就是說齊國在山東大地上存在了825年。

魯國。周朝建政後,分封重要功臣周公姬旦於魯,都城曲阜。因周武王去世早,成王年少“在襁褓中”,所以周公留在鎬京輔政成周,長子伯禽代為建立魯國。三年後報政周公,周公問:為什麼這麼慢?回答說: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所以周公才有了那個著名的感嘆:其後魯必背面事齊矣。原因是“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到今天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輝。

魯國因為周公的關係,成王和伯禽是堂兄弟關係,所以魯國享有完整的周文化。比如天子享六樂,魯有五樂,周成王又賦予魯國有“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權利,因此到吳國季扎時代,專門到魯國來觀禮聽樂。孔子所提倡的禮儀均是指的周禮。其影響如敬酒的禮儀等一直到現在。

魯國的國力一直不強,但是文化方面貢獻頗大,幾大聖人均是魯國人:孔子,孟子,墨子,左丘明,魯班等。魯國傳國至周公的32代孫魯頃公時被楚考烈王所滅,一共傳國35代,享國790年。

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發展的一個繁榮時代,誕生了諸子百家如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一共12家。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百家爭鳴的繁榮文化局面。起源於齊國的有:法家,兵家,陰陽家;起源於魯國的有儒家,墨家。共有五家起源於齊魯大地。

儒家:到西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到宋朝程朱理學,形成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到今天儒家思想依然在影響著我國以為我國周邊的國家。

法家:法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兩大分支,齊法家和魏晉法家。齊法家的開創者是管仲(公元前723-公元前645),齊桓公宰相,春秋五霸之首的主要謀劃著。

管仲是我國曆代名相之首,同時也是法制的開創者,即法家的創始人。後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如姬僑(?—公元前522年),李悝(前455—前395年)都比管仲要晚了100年以上,到韓非就更晚了。所以可以說法家的創始人是管仲,法家起家的土壤就是齊國。

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司馬穰苴均誕生於齊國的土地上。這和山東的土地原來屬於東夷族有關,東夷族的首領蚩尤被稱為戰神,其石刻形象均是武士形象,傳說是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武學。後來的繼任者姜太公在山東建立齊國,姜太公在建立周朝的過程中居功至大,所以被稱為太公,所以兵家學說在山東有歷史的淵源。

墨家:墨翟創立墨家學說,是中國科技的先驅探索者。

陰陽家:鄒衍(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是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齊國人。

這些文化學說都誕生在齊國和魯國的土地上,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

因此,齊魯成為山東的代稱就不足奇怪了。但是沒有齊魯省這個說法。


邋遢山人

首先將齊、魯聯繫起來的是孔子。

他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這是指齊、魯兩國思想文化的聯繫和區別而言的,還未把齊、魯聯為一個詞。

到戰國後期,“齊魯”才真正組成一個詞,成為含有統一文化特點的地域概念。

齊魯大地尚禮義,有“禮義之邦”譽稱!


阡陌自在風——

齊魯在山東作為名稱應用非常廣泛。實際上,山東一詞反而顯得不倫不類,因為山東並不靠太行山,從古至今,山東人對太行山既沒有概念也沒有感情!!!山東一詞是皇帝強加與的。實際上山東省叫齊魯省,渤海省,海右省,海岱省都很貼切


沒有翅膀飛得更高

“齊魯”緣起於先秦齊、魯兩國,是齊、魯兩國的合稱,原是國家概念。齊與魯是西周初年的兩個封國,是西周在東方代行統治權的兩個重要陣地。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一說即臨淄),後遷薄姑,再遷至臨淄。齊、魯始封時,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兩國疆域不斷拓展擴大,基本控制了今山東地區。而且隨著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化。文化的交流,齊、魯兩國內部聯繫逐步加強。有別於中原、燕趙、秦、晉、吳越、荊楚等的齊魯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齊國最常攻打的國家是魯國,卻一敗再敗。當時還是管仲執政期。齊桓公任鮑叔牙為將,在長勺卻沒打過曹劌。齊威王、齊宣王之時,為齊之鼎盛時期,時楚已先後滅魯國以及魯南諸國,掩有山東東南部地區,對齊國形成直接威脅,所以隨著形勢的發展,齊威王時接原有西段齊長城,繼續向東展修,宣王續之,修至濱海,作為對楚的防線。“齊、魯”一詞也逐步聯繫起來,由國家概念向地域概念過渡。大楷是這樣,希望幫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