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經風雨的雲岡石窟

這一期我們帶大家到雲岡石窟去看看,其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久經風雨的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起,開鑿時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經千年滄桑的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

久經風雨的雲岡石窟

很多遊人看見這麼珍貴的文化瑰寶卻身上佈滿了傷痕,不禁由此會產生疑問。確實由於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自然地質的原因大家容易理解,但為什麼會有人為的破壞呢?

久經風雨的雲岡石窟

這便是史上的“三武滅佛”,其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至於為何,這裡暫不涉及宗教事宜,有對此感興趣的朋友自行上網查詢便是。

久經風雨的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曇曜是北魏高僧,早年出家,在涼州修習,在《魏書·釋老志》中記載:公元453年,佛教高僧曇曜奉旨來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一天,風塵僕僕的法師在大路上巧遇文成帝拓跋浚的車隊,導行的御馬竟然走到高僧的面前,將他的袈裟用嘴銜起。文成帝細詢其人,對曇曜以師待之。這就是《馬識善人》的故事。也許傳說中故事的真偽已經無從考證,但是佛教的這段佳話卻開啟了營造雲岡石窟的序幕。當時是北魏武帝滅佛之後,拓跋晃很禮重他,下令於平城西的武周山上開鑿雲岡石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

久經風雨的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久經風雨的雲岡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