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数学界“扫地僧” 北大校长用他勉励学生

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的他,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却也获得了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当他年过半百时,心中仍装着数论的大问题。终于,数学界的一个重大猜想被他敲开了大门,一鸣惊人。他就是被世界数学界誉为"扫地憎"的张益唐。


他被称为数学界“扫地僧” 北大校长用他勉励学生

张益唐究竟是谁

2013年,北大数学系成立100周年。校长王恩哥第一次与毕业生分享了张益唐的故事。从那时起,他的事迹就开始在北大学生中流传:比如他对数字极其敏感,不需要电话本,就能记下很多电话等。

2015年,校长林建华再一次提及张益唐——"张益唐的学术生涯艰辛曲折,一度曾没有固定工作。当他对孪生素数猜想作出巨大贡献、轰动全球数学界时,已经五十多岁了,还只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普通讲师。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对数学的梦想和热爱,与儿时一样,依然那么纯真、那么圣洁,从未改变。"

2018年5月4日,北大迎来建校120周年纪念日,数学家张益唐作为唯一毕业生代表登台发言。身穿黄色纪念衫、戴着眼镜,平静自信的他,向更多的北大学子回忆着自己的北大岁月,分享这北大对于他的影响,还有他对更多年轻学子的期待。

他被称为数学界“扫地僧” 北大校长用他勉励学生

生活艰辛,从未忘记数论大问题

作为恢复高考后北大数学系的首届学生,1978年进入北大学习之后,通过7年的努力,便前往美国留学。在获得了美国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时,由于论文涉及导师的一个引理论,

不能确认是否正确而没有发表。

毕业之后,一直走学术研究路线的他,无法再数学界立足,只能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最初六七年时间,他当过会计、帮厨,还送过外卖,没有固定收入,他只能住在朋友房子的地下室里。

1999年,朋友帮助张益唐找到了一份大学讲师的工作,他一边教着课,心中仍装着数论的大问题,他平时堪称沉默寡言,但讲学极为幽默,他的热情都在数学上。他本可以研究几个小问题,发表许多好文章,为自己赢得名利,但是他不愿。

他被称为数学界“扫地僧” 北大校长用他勉励学生

终将一鸣惊人

2013年,一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被数学界最高期刊《数学年刊》强烈推荐发表,很多朋友应该还不知道《数学年刊》,《数学年刊》是出了名的严格,几乎所有论文,都要经过1到2年的审核,而张益唐的论文仅在三个星期后,就被杂志采纳了。他的审稿人是数论界的顶级专家伊万尼克,他罕见地公开了自己审稿人的身份,高调地表示:"这是一个有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极了。"

他被称为数学界“扫地僧” 北大校长用他勉励学生

这个沉寂了三十年的人,瞬时成为了数学界的传奇。他的证明,给孪生素数猜想证明开一个真正的"头"。成名之后他依旧低调淡定,"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被称为数学界“扫地僧” 北大校长用他勉励学生

接下来,极客数学帮分享张益唐在北大建校120周年纪念日上的一段演讲稿《我的数学生涯》,一起来看看吧。

我在北大留校任教的那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就是中国体系的数论,正好面临一个还能不能跟国际接轨的问题。当时,我们知道在世界上是有几个国家的解析数论很强,像英国、前苏联。美国主要是靠欧洲去的一些数学家。有这么几个强国。由华罗庚教授开创出来的中国解析数论,让中国人能够自豪地说,我们的解析数论是强项,后来还有一个陈景润。我们的解析数论确实是强项,但在我读书的那个时候就意识到了,如果中国不能跟当时国际上的、特别是开创出一些新方法的欧洲接轨,中国的解析数论就会落后。而那时候,我觉得我这个人其实是最适合干这个事的人,因为我对那些有兴趣。

风风雨雨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有人问我,如果没有做出来,那这一生不是毁掉了吗?我觉得那没有什么,我觉得我活的好好的。在座的有青年同学,也有一些数学老师。我想对这里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说,你不要轻易放弃,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对人生的挫折看得太重,不要患得患失,如果你真的热爱科学,就要坚持到底。

当一个人从籍籍无名到突然成功的传奇经历,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扫地僧",而张益唐就是这样的一名"北大扫地憎"。最后极客数学帮分享一句话给各位同学们: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这个时候的我们,请一定要学会淡定,记住:失败,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