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殉国,手握雄兵的左良玉为何见死不救?

胜利在招手

因为,这是一场怎么做都会赔本的买卖,左良玉虽为一介莽夫,却极其“聪明”

深知崇祯性格,并分析过出兵勤王后果的左良玉,应该是将所有的结果进行了设想,并最终决定放弃救援

毕竟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利益和生命好像更重要,至少在左良玉看来是这样的

此次出兵,无论胜败对于左良玉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理性的思考下,如果顺利保卫京城,个人结果会是怎样?

左良玉拥兵三十万,讲道理保卫一下京城是很有可能的,毕竟李自成就算拥兵百万,如果想要打进京城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重兵防守下,加上坚固的城池,的确是可以延缓李自成的进攻,甚至说保住京城

但问题来了,崇祯会允许这种情况吗?要知道上次有人打到京城,还是在袁崇焕时代,皇太极一路杀到京城,虽然最后被打退,但袁崇焕却被投入大狱,凌迟处死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左良玉深知自己比起袁崇焕,案底还要厚,如果此次入京勤王,如若城破则损兵折将,自己的实力大损不说,还彻底和李自成撕破脸,届时跑路的话,手下将士来个不愿意,搞个什么兵变的就很麻烦了

如果守卫京城,崇祯得以保全,自己的命运可就不在自己手中了,到时候是用是杀,全在崇祯手中

所以,这是一场命运不在自己手中的战役,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坏的,左良玉没有理由去做这种赔本的买卖

如果左良玉上头了,喝完小酒一心救国会是怎样?

我们不论此人出身如何,谋略如何,心计如何,单纯的分析一下如果左良玉大军出征会是怎样的结果,而且是在喝完酒壮胆之后

问题来了,为啥要喝酒?为啥要壮胆呢?原因很简单——左良玉打不过李自成!!!

一直以来都是剿匪能手的左良玉,一度打的张献忠抱头鼠窜,如果不是张献忠机灵,偷偷的跟左良玉表明“鸟尽弓藏”的利害关系,左良玉就给张献忠砍了

可就是这样勇猛无敌的左良玉,偏偏打不过李自成。是的,每当此二人交战,结果就是左良玉被打的满地找牙,所以就算拥有30万雄兵,左良玉依然是忌惮李自成的

如果左良玉引兵出征,去攻打李自成的部队,按照惯例必然是战败,更别提入京勤王了。如此一来,会有两种后果

第一种,明朝被灭了,左良玉作为前朝“忠臣”,必然会被大顺赶尽杀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无非就是落得个忠君报国的好名声而已

第二种,明朝没灭,在八方勤王军的努力下,崇祯缓过来了。好,左良玉勤王不利,必然会被治罪,至于是死罪活罪要看崇祯的心情

结论就是,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对于左良玉来说,都是单项选择题——凶多吉少

假想结束,来看看左良玉到底做了些什么?

崇祯倒是很下血本的,先是给左良玉封了伯,随后又给他儿子封了平虏将军,最后还许愿如果勤王成功后,让左良玉时代镇守武昌,意思很明白——左大爷,表示你忠心的时候到了!

朕答应你,如果你成功了,除了朕的江山,朕什么都答应你!封王,不!封候,不!让你当雄霸一方的土财主兼地方老大!

就是这样一份承诺,却并未打动我们的左良玉同志,当诏书十万火急的下达后,左良玉一改武将鲁莽行事的风格,既不当机立断表示出马也不一口回绝,而是开始做计划

什么计划呢?就是出兵勤王的计划,而且是按照年月来进行细致的推敲,调兵遣将反复斟酌后,他满意的将此计划交付送信人,并表示会按照这个计划执行

可笑的是,这封计划书还没送到京城,崇祯就在景山自缢而亡了

手握雄兵的左良玉,倒也是个爽快人,二话不说就投了南明政权,只不过他并未为光复大明出功出力,反而是挑起是非,成为最大的搅屎棍

根据左良玉的前后表现来看,他自始至终都不是什么好鸟,简单来说就是一介武夫

而且既不忠君,也不爱国

虽然综合各方条件来看,左良玉的确没有什么可能去挽救大明,但是至少样子要做一做的吧?毕竟也是国家重臣

可是,一如明末文官集团一样,武将集团也已各占山头,拒不报国了!

崇祯的一句诸臣误我,文臣人人皆可杀,是因为他看到了文官的表现

而对于这些武将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置身黑白的精彩

李自成进攻北京时,逼得崇祯想上吊,但此时宁南伯左良玉手握重兵为何见死不救呢?难道此时左良玉无将可调无兵可派吗?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看明朝当时还有哪些值得一提的部队。

一、驻守武昌的宁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起初在关外与清军作战,但是那个时候只是中下级军官,后来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义军,多次击败张献忠,这才渐渐崭露头角,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


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时,左良玉手中的兵马已经超过三十余万。

二、提起吴三桂可谓赫赫有名,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世人皆知,当然这是后话。

当时李自成进攻北京时,辽东总兵吴三桂,手握明朝末期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关宁铁骑,七七八八加在一起,兵马共有五万人左右

三、山东总兵刘泽清,山东曹县人,出身行伍,崇祯末年升至山东总兵。大顺军迫近北京时,手握重兵四万左右。


四、高杰,字英吾。崇祯十七年(1644年),高杰升任总兵官。手中握有五万左右的兵力。

由此可见,崇祯并不是无将可调,但就是这些平日拿着大明朝的奉银,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却找出了各种理由,进行拖延和搪塞,以至于耽误了战机。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祯为了笼络左良玉,朝廷下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救驾成功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左良玉这才慢吞吞的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北京被李自成攻下了。


也就是左良玉压根就没有发兵救援北京。

接下来看看辽东总兵吴三桂是怎样救驾的吧。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此时吴三桂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命令军队迟缓行动。

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

山东总兵刘泽清我接到了崇祯的加急圣旨了,命他率部火速入卫京师,他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

以上这几位手握重兵的大佬不是提附加条件,就是直接拒绝。总之一句话,大明江山,崇祯坐不成,不是还有李自成吗?


就凭手中的军队作投名状,转投李自成一样可以封官进爵。

但高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尽管他知道大明江山易主李自成,他是万万不能投靠闯王的。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

高杰是陕西米脂人。与李自成同邑,同起为盗,原为李自成部将,绰号翻山鹞。

高杰因作战勇猛,很快成了李自成的左膀右臂了,自然去李家比较频繁。


李自成的妻子邢氏勇武聪明,负责管理军用物资,每天分发军粮、兵器供应作战。高杰到邢氏的营帐中交符验合,邢氏看高杰相貌英俊,二人眉来眼去,日久生情,于是两人私通了,他们担心被李自成发觉,就策划着向明军投降。

高杰后来带着邢氏投降了明政府,后参加对李自成的追剿,因功升任总兵官。

高杰可谓与李自成有夺妻之恨,就算李自成登基后,放过谁也不会放过他。

即便如此,高杰都拥兵自重,拒不发兵。

左良玉、吴三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救驾行动迟缓。刘泽清、高杰等人裹足不前,丝毫没有勤王的意思,崇祯皇帝为何混得如此落魄?因为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们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第一,自己的这些兵马能否打得过李自成。李自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实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而且还处在上升趋势,俨然有横扫天下之势。左良玉虽然兵马众多,但是他在湖北屡次败给李自成,已经有了恐惧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绝对数量落了下风,即使关宁铁骑以一当十也难敌数十万大顺军。

第二,崇祯皇帝时期,勤王的武将都没有好下场。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后金军队进攻北京城,袁崇焕率军来到北京城下勤王,结果击退皇太极之后,崇祯皇帝却将其投入监狱,后来凌迟处死。


第三,为自己留条后路。既然打不过李自成,与其被他消灭,还不如把手中这些军队当做投降李自成的资本。

综上所述,崇祯在被围的最后阶段,虽然还有能力对抗李自成,但将军们各有各的打算,几乎没有勤王之师。想想这些,看看崇祯的所作所为,加之当时的形势,这些武将的选择也并非没有道理。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秉烛读春秋

祟祯皇帝殉国,手握雄兵的左良玉见死不救,真有这么一回事吗?绝对不是这样的,明朝未期的所有官员,已找不出几个清官了,都是大贪加小贪,朝政极端腐败,崇祯帝随历经图志,力保大明江山,但也维迟太晚,祟祯帝自己过着拮据的生活,死时身上还穿着打补子的内衣,连闯王看到这副情景也有伤心之感,并且厚葬了祟祯帝。作为明朝的将领,接到皇帝的救驾诏书,那个敢不行动,前提是战事末开,粮草前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的情况并非左良玉不发救兵,也是在等朝庭发奉饷银,无钱怎能筹备粮草,饿着肚子能打仗吗?据野史记载,李自成围北京城数日,守城官兵已无力站直,饥饿难当,祟祯帝曾数次朝议时,哭诉苦衷,向大臣们错钱救国,然而连崇祯帝的岳父大人都不肯出钱,都说自己穷得叮当响,沒一个带头捐款的,真是无钱难倒英雄汉,祟祯帝无回天之力了,北京沦陷,一个个贪官向闯王捐款慰劳,臆想躲过一劫,其结局可想而知,不是被杀,就是受到无穷尽的折磨,老老实实把平日贪的银子全部交出,当时交款的地方,金银财宝堆积如山,闯王哈哈大笑,嘲笑他们“难怪大明江山不倒",后来闯王不好把掠夺来的财宝带走,就用火熔成大饼,用马车装了几十车才运走,可见金银之多。明朝最后亡在无钱救国,史官们责怪那些不发救兵的将领有用吗?



夏普洱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拜左良玉为宁南伯,封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许诺以后左家世代镇守武昌,条件是左良玉立刻出兵勤王,但左良玉却故意拖延时间,最终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那么左良玉为什么见死不救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值得分析。


其一,左良玉被起义军打怕了。左良玉的一生可以说是和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我。但左良玉和他们作战却胜少败多,朱仙镇打李自成——败,到了九江又被张献忠攻克武昌。当时的明朝若不是无将可用,我想怎么着也不会轮到左良玉率兵。

其二,左良玉的部队良莠不齐。据史料记载当时左良玉的部队已经差不多变成了一支“匪军”,部队官兵得不到补给就掠夺百姓,最后发展成走到哪,抢到哪,百姓见之如见虎也。



其三,明末的政治斗争更加严重。在崇祯朝,能打的名将几乎都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朝廷。比如丁启睿,孙传庭,杨嗣昌这些人,老实打仗,呕心沥血,最后都被皇帝联合地方势力给坑死了。而像孙承宗,左良玉这些人明哲保身,到了后期却无敌天下,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个不能怪左良玉,因为他的驻地距离北京太远,而且朝廷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他。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四日,距离李自成攻破北京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崇祯皇帝下令,进封辽东总兵官吴三桂为平西伯,进封平贼将军、总兵官左良玉为宁南伯,蓟镇总兵官、右都督唐通为定西伯。

同日,崇祯皇帝正式决定征调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率兵入卫。显然,崇祯皇帝并没有征调左良玉支援北京,因此不能责怪左良玉见死不救。

朝廷如此决策,原因主要有下面这一些: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钱的问题。

从二月份开始,边镇的军饷就没有运送到北京来。京军三大营的士兵的军饷也没有着落,而皇家内库也一片空虚,无钱可用。

此时如果征调外地援军到北京来,他们的军饷如何解决?军饷不能保障,招来的援军很快就会变成劫匪,非但不能帮忙,反而制造新的麻烦,这方面的先例实在太多。

朝廷征调吴三桂、唐通、刘泽清,并不是要他们进入北京城,比如蓟镇总兵官唐通带领八千人马最先赶到,崇祯皇帝给了他一笔钱,派他去镇守居庸关,结果他很快投降李自成,没起任何作用。

征调山东总兵官刘泽清,也不是来守卫北京,而是扼守真定,拱卫北京。

显然,朝廷那些决策者判断,并不认为北京本身缺兵。从后来结果来看,北京守军缺的是钱,而最缺的是信心和士气。

再说说左良玉。

左良玉是山东临清人,生得威武高大,很有勇力,而且射术精良,可以左右开弓。他曾经在关宁军中做过将官,颇有谋略,也会笼络人心,部下将士很愿意替他卖命,算是崇祯年间比较难得的一员战将。

后来左良玉参加中原剿匪战,在对张献忠作战时,战绩不错,几次将张献忠重创。但在对李自成作战时,战绩不佳。最惨的一次是崇祯十五年五月的朱仙镇会战,左良玉率领十万大军,与丁启睿、杨文岳等部联合,号称四十万大军。李自成、罗汝才一方号称百万。

结果左良玉率先逃走,被李自成一路追杀,损失惨重,多年培养的将士大部分被歼。左良玉逃往襄阳,重整旗鼓。兵马的数量很快达到几十万众,但是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军纪极差,战斗力更差,左良玉对他们的控制能力很弱,根本不能和他的旧部相比。

经过多年剿匪实战的历练,左良玉越来越奸滑,玩寇自重,不听调遣。在战场上根本不听督师、巡抚的号令,只顾保存自己的实力。

这样一个左良玉,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想过调他来北京,而且左良玉留驻襄阳,可以应对张献忠和各地的土寇。


于左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君王,虽是亡国之君,历史上对这位皇帝却相当宽容,甚至抱有几分同情。

主要是因为崇祯并不是个不理朝政的昏君,相反,他应该是历史上所有末代皇帝中最有抱负的一位亡国之君,当江山岌岌可危之时,末代皇帝们所做的就是等死或被俘,而崇祯却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扭转局势,想让没落的明朝重新崛起。

崇祯坐上皇位之时,大明王朝已经变成一个烂摊子了,前任们没有留下一个大好江山给崇祯,还养了一大批的阉党。所以崇祯一上台,首先要做的就是铲除了魏忠贤一干人等。

不仅如此,崇祯在位期间,兢兢业业,面对外敌入侵,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节俭,勤政,但此时的大明朝已是病入膏肓,单凭崇祯一人微弱的力量,是无法力挽狂澜的。

再加上崇祯性格中有致命的弱点,即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而且他既没有秦皇汉武的魄力,也没有唐太宗的能力,空有雄心壮志,所以即便勤勉,也无法扭转明朝衰落的局势。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率领农民起义军猛攻北京。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迫周皇后自杀,又手刃妃、嫔、公主后,到万岁山(今景山)用上吊了结了一生,保全了最后的尊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就此灭亡。

在此危难之际,左良玉手握重兵八十万,按理说完全可以挡住李自成进攻,就算抵挡不住,也可以拼一拼,保崇祯一条生路,主子有难,左良玉为何见死不救呢?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军队缺钱

明朝到后期时国库已经穷得叮当响,自然没有钱拨给军队。而左良玉是“有奶便是娘”的实利主义者,朝廷给钱就效力,没钱没粮就做土匪。1642年,崇祯皇帝曾东拼西凑拿出来五十万两白银给左良玉,让他出战去攻打李自成,在此之前,左良玉多次以军费不足拒绝出战。但朱仙镇一战,左良玉大败,部队损失惨重。如若要再打李自成,左良玉就得招兵买马,但军饷又该如何解决呢?

2、畏惧心理

说出来可能有些令人不信,左良玉被李自成打怕了,从心里畏惧李自成。左良玉最大的对手就是张献忠和李自成。但奇怪的是,左良玉和张自忠打战时,常胜,而跟李自成交手时,被李自成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往往都是以失败收兵。

李自成就是左良玉的梦魇,所以左良玉拒绝再跟李自成交战,也不愿意跟李自成对着干,左良玉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实力无法跟李自成相提并论,再去打会输得更惨,而且说不定某天李自成称帝后,还得投靠他呢,所以他选择了养寇自保。

3、拥兵自重

左良玉原本是一介武夫,被人赏识,逐渐崭露头角,并被朝廷重用,也可算是当时的一代枭雄。随着左良玉的战功日益突出,他的骄横也逐渐显露出来。他不断扩大部队,凭着手中的军队,骄横跋扈,为所欲为。

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崇祯为收买左良玉,下昭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封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并许诺以后让他们世代镇守武昌。

开出如此高的价码,就是要求左良玉立刻出兵勤王,但左良玉却故意拖延时间,上奏推辞,没多久李自成就攻进了北京城,崇祯自杀了,据说得知崇祯殉国的消息时,左良玉痛苦了一场。

左良玉行武出身,没有读过书,也没什么文化,说到底也就是一介武夫,精忠报国对于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他虽然是明朝一员大将,但其实更像是一个军阀。所以,崇祯殉国,他也只会痛哭一场。

左良玉部队最后的下场是被清军编入汉军正黄旗,同时调转矛头,对付起他们原来的宗主南明王朝来。


有书共读

左良玉及手下谋士都知道,依崇祯皇帝的性格,只要这次把李自成打退,一定会追究左良玉抢劫百姓,拥兵自重,作战不力,救援来迟,暮气深重等罪,只能说最高统治者已经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判断,纯的像猪一样,手下的大臣就会比猪还蠢,明朝气数已尽。

相比同期的皇太极,励精图治,推行满汉平等,重用汉臣,赏罚分明,就连小兵打的野猪都不强占,对豪格处罚多次,对多尔衮委以重任,夜夜和范文成商讨国策,心胸之宽阔无人能及,军事上不以攻占北京为目标,而以消灭明朝有生力量为主,高下立刻见分晓。


冬笋包子

崇祯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待官僚刻薄寡恩;不挑责任,随意体罚大臣,让大臣背责任;优柔寡断的情绪化思维。

1处理武将袁崇焕、孙传庭等,为大明尽忠到最后也依然背崇祯钉在耻辱柱上。

2自己不单责任,他最后说的话是:朕非亡国之君,尔为亡国之臣。

3太过于情绪化思维,典型是处理袁崇焕,患得患失、多疑。


六耳执笔

主要还是看到大明已病入膏荒无论如何也无法力挽狂澜了,看看大明猛将孙传庭,曹文昭,杨嗣昌,洪承畴这些天才尚无法挽回大势,何况是能力远逊的左良玉呢?况且左良玉并非是那种尽忠至死有担当气皓的人,如要救援北京必是最后决战,不胜即追随皇帝起壮烈。以左良玉曾对峙李自成败多几乎无胜的战绩来看明显无胜算,不胜又无壮烈担当,失败若逃跑,不单自身实力大损,更担当不起丢弃皇帝逃跑至大明覆灭的历史罪人。以至于以后无人敢信任无法在世间立足。思前想后不如假作救援不及而后投靠南明再创番事业何乐不为?只没想到喊出请君侧卷入南明内斗无果时暴病而亡,其子左梦庚更无担当竞至率军投清也是嗟叹奈何呀。


晨曦80129612

勤王可不是什么好事,第一明末其实已经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影响,有兵的将军们可是各个观望比势力。第二皇帝住的地方可不准哪个武将轻易带兵过去的,会被扣上谋反的罪名,有人会说:我去勤王啊。那就呵呵了只能说你不会当官。你带着自己的兵去救驾万一跑到那里一看反贼被打败了自己的兵浩浩荡荡的围着北京那就尴尬了,皇帝不杀了你才怪,再说你带兵过去救了驾事成之后皇帝肯定会封赏可谓威风一时啊,但是免不了朝廷你有人戳你脊梁骨,你想想你手握重兵无论在哪个朝代可是大忌,皇帝虽说你救驾有功可皇帝怕啊,万一哪一天你带着兵又围了北京咋办?你救驾成功了可事成之后皇帝会罢了你的兵权。所以自古勤王不是好差事。搞不好自取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