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上海的故事:記憶中的上海“舊貨攤”

我與上海的故事:記憶中的上海“舊貨攤”

記憶中的上海“舊貨攤”

我的媽媽是七零後,說著一口標準的上海話,糯糯的,非常好聽。一次,我又把玩具攤得到處都是,好脾氣的媽媽終於發火了,大喊道:“哪能一塌糊塗啦,儂擺舊貨攤頭啊!”我睜大了雙眼,搖搖頭表示沒聽明白,我的詞典裡沒有“舊貨攤頭”這個詞啊。媽媽愣了一下突然笑了,開始娓娓道來……

我外婆家以前是住在黃浦區的,週末的時候會帶上媽媽去“領市面”。“領市面”就是開拓眼界。去哪裡可以“領到市面”呢?這個地方是老上海人都熟知的,它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淮國舊”。“淮國舊”的正門開在淮海路上,全稱是“國營淮海舊貨商店”。兩邊街沿上堆滿了各色衣服飾品、舊傢俱和木器擺件,令人目不暇接。那裡天天像廟會般的熱鬧,熙熙攘攘、經久不斷,騎腳踏車穿過必須一直打著鈴。

舊貨調劑,現在的我們可能不大明白了,老底子的上海灘有許多舊貨店和舊貨攤,其實就是你這裡不需要了——出售,他那裡還需要——購買,物盡所用。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樣的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舊貨攤和舊貨店與上海人生活一直密切相關,以至於“舊貨攤”成了一句調侃人的上海俗語。難怪爸爸把房間弄亂了,媽媽會皺著眉頭說,“倷自家看看叫,像啥樣子,簡直就像舊貨攤。”媽媽喜歡做手工,也經常會被外公嘲笑:“又在擺舊貨攤啦。”黃梅天外婆在弄堂裡“曬黴”,隔壁鄰居經過,會開玩笑說,“今朝倷屋裡擺舊貨攤了嘛。”

說來也奇,“淮國舊”的人氣足,不是因為到這裡來賣舊貨和淘舊貨的人多。恰恰相反,到這裡來的大多數人,不是真正來賣舊貨和淘舊貨的。因為這兒有來自各個渠道的東西,更多的上海人其實是到這裡來“領市面”的。大家都曉得,不“領市面”是要變“阿木林”或者“洋盤”的。一貫洋氣的上海人信奉:可以買不起,但不能看不懂。

哈哈,沒想到我的一個錯誤還能學到了那麼豐富的上海文化,原來這個“舊貨攤”還挺有來頭的呢!我現在也要跟著媽媽學好上海話,把老上海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課代表說:

作者從媽媽的一句批評展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過去的上海的一角。一個“舊貨攤”體現了聰明的上海人即使在資源有限的年代,依然熱愛生活,讓生活充滿了樂趣,這是多麼可貴啊。文章中的幾個老上海才知道的滬語詞彙的出現更是點睛之筆,讓這篇文章更有生活氣息也充滿了上海味道,讀來真是令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