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2017年6月15日,著名华人指挥家林克昌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去世,享年89岁。林克昌是第一位在世界乐坛享有声望的华人指挥家,1928年生于印度尼西亚一华人家庭,1946年获得奖学金赴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学习,195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得法国政府颁发的奖学金,1959年任北京中央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1968年任香港管弦乐团首任音乐总监。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交响乐团独奏,并在多家音乐学院任教。2002年,任台北长荣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4年结束在台13年指挥生涯返回澳大利亚。

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 第一排:林克昌(左四)、林耀基(左三) 等

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台湾乐评界曾经出于好意,将林克昌赞颂为“东方卡拉扬”。其实卡拉扬在林克昌心目中并不是个褒义词:“卡拉扬是个政治家,外交家,胜于艺术家。他在伦敦时期的录音可圈可点,入主柏林后就沉迷于权钱交易和政治手腕,分了心。”后来台湾为林克昌写传记的杨忠衡称他为“黄土地上的贝多芬” ——黄土地泛指整个华人世界以及贫瘠的古典音乐土壤,而贝多芬则恰如其分地塑造出了一个坎坷曲折、历经磨难,并最终博得世人认可的大师的身影。对此林克昌摇摇头,谦逊地说:“还是叫我中国的林克昌。”

林克昌是少数能让乐迷在几小节内感受乐曲独到诠释的指挥家,动作精确简练,乐句在他手下深入人心,在演出管弦乐作品时波涛起伏,浪漫、华丽、充满音乐性,乐曲特别注重由结构营造张力,时而带来天崩地裂般的动态。林克昌是印尼第5代华侨,一生音乐之路被政治波涛衝击,原本担任雅加达广播管弦乐团指挥,由于反对印尼排华运动,林克昌在1959年前往北京发展,又因文革离开中国,后成为香港爱乐管弦乐团首任音乐总监,但又因为在第一届香港艺术节排出全套中国管弦乐曲,林克昌被当时的港英政府排斥,后遭解聘。

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 林克昌

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 林克昌

■ 林克昌是印尼第四代华侨

1928年出生于印尼的林克昌,是印尼第四代华侨。林克昌从小即展露音乐天分,两岁时他就可以用手掌和指尖打节奏,3岁时母亲带他出席喜宴,他偷偷跑到台上打鼓。他父亲林金水看出儿子的音乐天赋,决定好好栽培他。林金水的收入微薄,但他还是让林克昌学习小提琴。到15岁林克昌才有真正的音乐老师。在老师指点下,林克昌琴艺大进,为了养家,这位具音乐天赋的中学生加入了雅加达广播管弦乐团。

林克昌在乐团中不是第一好手。1945年有次乐团首席不知何故被日军带走,乐团指挥为解决即将演出的问题,询问谁愿意担任《天鹅湖》曲目中的小提琴独奏,林克昌表示愿意担负重任。演出结束时,所有团员站起来鼓掌。这年他才17岁,不久后,他就升任“乐团首席”。

“二次大战”结束后,林克昌到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进修。毕业后,林克昌转往巴黎音乐学院深造,继续师从罗马尼亚小提琴大师恩斯可,这是他音乐生涯的转折点,他学到过去不曾听闻的音乐哲理。1954年,林克昌进入罗马国际小提琴大赛前三名。1955年他开始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指挥,翌年返回印尼任雅加达广播管弦乐团指挥。

1959年响应“回归祖国”号召前往北京,担任北京中央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同时任教中央音乐学院。“文革”期间,他们一家离开大陆,停留在澳门。两个月后,林克昌全家到香港,成为香港爱乐管弦乐团首任音乐总监。在香港爱乐,林克昌提拔中国人的意志非常坚定,且喜以中国人自居。但港英政府主导的乐团高层多次提醒他,“不要老讲中国人,要说香港人”。同时,乐团管理阶层要求团员至少75%是外国人,但林克昌坚持要让香港爱乐成为中国人乐团。乐团高层有一次问他,“干吗用那么多中国人?”“香港爱乐用的是香港人付的税金,当然要用香港人!”林克昌回答义正辞严。

香港爱乐管理阶层对林克昌的作为多有不满,但有艺术家个性的林克昌依然故我。他坚持每场音乐会至少要演奏一首中国作品,这又触怒港英政府。1974年首届香港艺术节,知名的伦敦交响乐团应邀演出,刚起步的香港爱乐相形失色,但林克昌刻意排出全套中国管弦乐曲“迎战”,连续5天演出大陆知名的《长征交响乐》,场场满座,大受欢迎。林克昌的做法再度引起英国人不快,他解释说,“我们的水平低,只能演奏自己的作品,若要跟伦敦交响乐团比‘贝多芬’,岂不是太自不量力。”他的中国化政策引起港英政府极大反感,在乐团专业化第二年,终遭解聘,并丧失原来英国女王欲颁授的爵士荣衔。

回忆当年被炒鱿鱼,林克昌觉得“坏事变好事”,他因此一家迁居澳洲,得以以小提琴家和指挥家的双重身份活跃于当地乐坛,不仅与澳洲几乎所有主要交响乐团合作过,且在悉尼、新南威尔士音乐学院等多所学校任教。1981年起,他担任日本群马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同时,与日本、德国、中国内地等地很多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

2004年的7月17日,上海的天气很热,但那晚的艺海剧院却坐得满满的,乐迷们怀着兴奋而又急切的心情,等待着林克昌时隔二十年后,再度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在那晚的音乐会之前,申城的乐迷们就在纷纷传说着林克昌,有些以前曾经听过林克昌音乐会的乐迷更难捺激动之情。那晚的演出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尤其是下半场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宽阔、舒展、浑厚、激荡,一派大家之气。看着舞台上步履蹒跚的林克昌(他曾经做过心脏手术,腿关节不太好,又是高龄,天气又热),不由得由衷感叹:果然名不虚传!

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 林克昌生前接受媒体的采访:谈及当年携全家移居澳大利亚

问:众所周知,林先生曾经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能否谈谈你这方面的经历?

答:我8岁开始学小提琴,15岁进入雅加达广播电台交响乐团,3年后就成为乐队的首席。记得当时在乐队中,我是唯一的华人演奏员。1954年,我参加了罗马国际比赛,是最后进入决赛的3人之一。后来,我又参加了布鲁塞尔国际小提琴比赛,应该说我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得到了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赞赏,但由于种种场外的原因,我没有得奖,对此,奥伊斯特拉赫也为我鸣不平,他说:“你的琴声非常出色,你没有得奖是因为其他的因素,但全世界已经知道了你。”(说到这里,林先生在我面前伸开十指——这是一双小提琴家的手?十指是那么的短小),当时奥伊斯特拉赫看着我的双手感叹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短小的手指,竟会拉出这么漂亮的音色。”其实,要知道,我在欧洲十年,每天要练琴6个小时。

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 林克昌和妻子石圣芳合作的作品《夏夜》

问:听说你在国外很早就演出中国音乐?

答:是的,那还是在1976年的时候,我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出了我们中国的作品《嘎达梅林》和《粱祝》,说起这,还有件让我终身遗憾的事。是这样的,当时演出后,反响很好,他们团的总监很欣赏我,而此时马泽尔刚离开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于是总监找到我,希望我能接任指挥,但那时我刚携全家移居澳大利亚,孩子的年龄又小,如果到德国,还要重新学德语,适应环境,所以犹豫之下未能接受这一席位,现在想来真是非常的遗憾!

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 林克昌

问:在老一辈的华人指挥家中,你的经历尤为曲折,历经坎坷。

问:你出生在印尼,已经是第四代华裔了,为什么还有这么深的爱国情怀?

答: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我们的根是在中国,我的夫人就出生在中国上海。我还看许多历史书,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我们中国近代受别人欺负,抗战八年。日本人很坏。我的岳父早年在日本留学,后来回到上海,日本人要他为日本做事,他不肯,就带全家逃到了印尼,日本人还不放过他,追到印尼,迫害他…

一生坎坷的华人指挥翘楚林克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