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清水穿城過,人家盡枕河。”

明朝宣德年間,張垣築起城堡,

一條清水河穿城而過,

“枕河”而居的人們,

曾經最盼望的就是河上能多建幾座橋。

如今,張家口清水河上的橋形態各異,

車水馬龍,霓虹閃爍,

可張家口人心中最放不下的,

卻是曾經的一座“大鐵橋”——通橋。

通橋的歷史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在張家口堡東門外清水河上,鎮守宣府都督梁秀倡導、募捐、組織修建石橋。劉宇、宇世欽、郝時瑁等義民積極捐資、出力參與修建,三年後竣工,因是當時唯一的一座過河通橋,人們便將其稱為“通橋”,又因為寓意“普濟萬民”“普渡眾生”,也稱“普濟橋”“普渡橋”。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普渡橋

據記載,通橋為七孔石拱橋,長25丈,寬2.2丈,高1.8丈,橋面、拱孔和橋墩都以青石條砌成,每個橋墩南北兩端都築有“分水尖”,橋上南北兩面是方形石柱夾石板的護欄,橋兩頭各建有石牌坊,書“普濟橋”三字。

橋東、橋西即源於此橋。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時任察哈爾都統的張之江

古通橋歷經三百多年風雨,幾經重修、翻修。民國十三年(1924年)山洪暴發,洪水將普渡橋沖垮成為斷橋。這場洪水來勢兇猛,使橋東成為一片澤國,淤泥幾尺厚。毀塌房屋1萬餘間,失蹤死傷兩、三千人。時任察哈爾都統的張之江,報請西北五省邊防督辦馮玉祥批准,決定在原橋之南修建新橋。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新建的通橋位於原普渡橋南側,為六跨下承式鋼架橋,橋樑為平面雙道鐵橋,路面以木板鋪成,橋樑兩端為石砌道路連接上岸,雙向兩條車道,避免了橋上交通的混亂。

新橋1925年初動工,第二年春竣工,橋身全部用鋼鐵大梁和鋼鐵高架結構鉚接連接,完整堅固。橋面鋪木板,分東西來往上下走向,不準走鐵木軲轆的大車,兩側沒有便道。此橋完工後張之江以隸書題寫橋名“清河橋”,並製成銅牌立於橋的東西兩端。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通橋所用鋼,是當年建黃河大橋時,拔給察哈爾都統部分鋼材建成的。

清河橋建成後,古老殘破的通橋完全被拆掉。1941年,用鋼材接出兩側人行便道,以木板鋪路面,方木做護欄。1945年,日本侵略者撤離張家口企圖炸燬清河橋,但僅有幾包炸藥被引爆,橋面輕微受損,後修復。1946年,晉察冀邊區銀行將清河橋作為主圖案印在1000元券紙幣上。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印有通橋圖樣的貨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清河橋橋面重新鋪裝。1956年,木製橋板改為鋼筋混凝土板,橋樑鋼架重新油漆。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通橋

1992年,清河橋斷行機動車輛。1997年,清河橋拆除,改建新橋。歷經了70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張家口的歷史變革,它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通橋記憶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這座橋在我的記憶中大概全都是鋼鐵結構的,說到細處,現在還真有點記不大清楚了,但橋的構架堅實挺拔是永久不會忘卻的!粗大的鋼鐵,七橫八錯搭架在一起,但卻又錯落有致。橋身有千百個鉚釘,大的有成年人的巴掌那麼大,直直紮在鋼鐵之間。橋的路面是用早年的水泥砌就的,轉過一個花甲還多的歲月,路面已經被不知多少匆匆的鞋底磨得圓潤光滑,就更顯得親切。路面上每隔幾米,都有一些孔洞分佈在這路邊兩側,是用來漏下路面雨水的。瑟瑟塞外的古風抽打著疲倦的河水湍湍急逝,就從這一排洞孔中傳來了河水聲。

——網友@小琨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通橋在的時候,每次過它都很怕怕(因為恐高),現在想怕也怕不了。記得當年拆橋時候還莫名出現過橋下壁畫,此類等等也只是聽說,因為它沒(chai)了(le)。印象通橋兩側鋼鐵並沒有完全遮擋住橋兩邊的風景,透過鋼鐵交錯形成的一個個幾何圖形的空擋,看到的是橋東區與橋西區不同的風情,看到的是橋南與橋北邊塞特色的建築。放眼環顧四周,遠山巍峨綿延,河水蜿蜒流淌,這便就是塞外山城的面貌,好一派大好河山!若是等到清水河水漲潮的時候,可以添滿整個河套,最多的一次,甚至湧上了河堤,漫過各座橋面。瞬時間,波瀾壯闊,驚濤拍岸,那副場景,真可與錢江大潮有一拼。

——網友@梁海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黃耀明《石頭記》百聽不厭,記得當年為了買這個專輯,偷拿家裡一百元國庫券,在張家口通橋橋頭賣高壓鍋的浙江人手裡換了八十元,買了好幾盤磁帶。俺這輩子的美好記憶就停留在二十年前了,走不出來了。

——網友@小明

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些關於通橋的老照片,讓所有張家口人淚流滿面~

歲月斑斕,歷史蒼茫。

如今,清水河畔,

一渠水如舊,橋已換新顏。

但在張家口人的集體記憶中,

“從今後水清浪靜,補他年永固橋間”

心願依然,

通橋之名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