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品性那么差,为什么会有一群有能力的人辅佐他?

纳兰轩若

刘邦的道德品质在许多外人看来确实有很多问题,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刘邦的为人是“好酒及色,不事生产”,而且刘邦在家乡时整天游手好闲以至于他的父亲刘太公经常训斥他不如自己的哥哥刘仲善于经营产业,如果生长在和平年代里,那么刘邦也许终其一生仅仅只是那个泗水亭长,但随着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也变得与众不同成为秦国亭长中“最特别的一个”。



尽管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刘邦不愿意参加农业生产的行为被认为不务正业,不过刘邦的性格也并非一无是处,当他在高阳接见儒生郦食其,起初他并没有重视这次见面,他甚至一边洗脚一边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迎接他,而当郦食其指出刘邦既然心怀天下想招纳人才就不应该以这样傲慢的态度来接见长者,刘邦听后立即纠正了自己倨傲无礼的态度,不仅诚恳道歉,而且高规格的重新接待了郦食其,郦食其在之后刘邦灭秦以及楚汉相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刘邦建立汉室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出身农家,48岁起兵抗秦,在这之前刘邦一直扎根在基层,甚至在登上皇帝位置之前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一直叫刘季,称帝后叫刘邦)因此,我们看到历史上的刘邦身上带有许多不同于以前帝王的习气,他经常出口骂人、脏话连篇,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儒生他甚至摘下人家的帽子往里面撒尿,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刘邦率性不掩饰的性格,这与之前的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等出身王公贵族家庭的人完全不同,草根出身的刘邦更功利、更实用,对于只知道寻章摘句、数黑论黄的迂腐书呆子,他表现出的是唾弃、鄙视,而对能真正帮助自己兴邦立业的人,他则表示尊重并亳不吝惜赏赐。



刘邦进入咸阳以后,曾被富丽堂皇的宫殿吸引,希望住在宫中享受一下,但当张良指出天下还不平静,现在还不是留恋物质享受的时候,刘邦立刻退回到灞上军营,深知天下苦秦久矣的刘邦废除了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这使初入关中的刘邦赢得了民心。刘邦的实用性的性格还表现在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当项羽攻入关中,准备伐灭刘邦军队时,刘邦为了保存实力,只能放下身份冒着风险赶赴项羽的鸿门宴表明自己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刘邦还善于听取采纳正确意见,当楚汉相争陷入僵局时,郦食其建议刘邦通过分封六国后代为诸侯来赢得人心,刘邦起初表示同意,但当他听了张良对当今天下形势精辟的分析以后,他立即认识到现在还不是马放南山偃武修文的时候,于是销毁了分封六国的印绶,刘邦能最终取得成功也与他能够甄别并听取正确的意见主张有很大关系。刘邦也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当项羽派使者劝降韩信时,韩信这样回复项羽的使者,他说当他服侍项羽时官职低微,言不听,计不用,而来到刘邦阵营后,刘邦授予他大将军职务,让他带领数万军队独挡一面,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食物给他吃。尽管这里也许有韩信本人夸张的成分,但也充分说明了刘邦对韩信的重视和信任,正是刘邦对人才的爱惜才使得当时许多文臣武将都投入他的帐下,为刘邦建立汉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与项羽争夺天下时,刘邦也懂得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他曾运用陈平的反间计使项羽疏远了他的重要谋臣范增,还把项羽的股肱之臣九江王英布拉拢了过来,而且陈平和韩信也是在项羽阵营失去信任后投身刘邦阵营的,可以说正是这些在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人才的流失最终导致了项羽乌江败亡的命运。我们从史书上也可以发现刘邦更有自知之明,他明白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有局限性的,当他与群臣在宴会上讨论自己如何夺得天下时,他自己最后总结说正是他知人善任,重用了萧何、张良、韩信才能最终取得了成功。刘邦也是一个豁达大度的人,我们看到历史上的刘邦曾残忍的屠戮功臣,但当蒯通在韩信被杀后为自己申辩,栾布在彭越被处死后为彭越祭拜哭泣,刘邦对这些并未威胁到自身统治地位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他欣赏(起码不反感)他们的勇气和义气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这表明刘邦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屠杀功臣有政治上的考量和需要,但面对他们的随从、谋士这些忠心侍主的做法,他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



说刘邦品性差,是由于他时常张口骂人,但这是因为他出身草根常年接触社会最底层的人和事物造成的,这也使他不同于前面出身贵胄的帝王,而且刘邦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有那个时代造成的局限性,我们不该苛求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尽善尽美,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并评价刘邦的优缺点。


大本事君

曾经我也曾疑惑过,认为刘邦的品性很差(这不得不说影视剧劳苦功高,误人子弟程度非常厉害)不过看过史书以下记载,就会发现,刘邦的品性真的不差,以及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才,愿意追随年过不惑的刘邦,辅助刘邦成帝就业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萧何在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在刘邦犯事,就多次袒护刘邦,刘邦当亭长的时候,萧何经常帮助刘邦,刘邦去咸阳,同事给三百钱,而萧何给五百钱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夏侯婴是县令的马夫,每次送客人的时候,路过泗上亭和刘邦聊天,而夏侯婴成为县里的候补县吏和刘邦关系很好,一次被刘邦打伤,被县里知道,夏侯婴作证说没有的事,后来事发夏侯婴被鞭打了几百下,只为了不供出刘邦


任敖者,故沛狱吏。高祖尝辟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任敖素善高祖,怒,击伤主吕后吏。及高祖初起,敖以客从为御史,守丰二岁

任敖是沛县的狱卒,刘邦在押送人力去当苦力的时候,失期就释放了乡亲,不去做苦力落草为寇,被通缉,吕雉是刘邦妻子,被关在监狱里,吕后在监狱被调戏,任敖是刘邦小弟,不要狱卒这个职位,怒打了欺负吕后的人,当然这里特意说明,只是调戏吕后,不然以任敖对刘邦的崇拜和性格,如果严重就直接杀了对方,而不是打伤了


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

王陵当初犹豫归顺刘邦还是项籍,项籍用王陵的母亲威胁王陵,王陵的母亲宁愿自杀,也让儿子归顺刘邦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纪信愿意让自己假扮刘邦,让刘邦逃出去,自己被项籍活活烧死


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

周苛守卫荥阳,城破了,为什么不背叛刘邦呢,还骂项籍导致自己被项籍活活煮死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枞公也一样,为什么不背叛呢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为什么楚怀王和手下都说刘邦宽厚长者呢

曹参、周昌、樊哙、周勃、灌婴、周绁、郦商等将士为什么在刘邦“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之心”?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说降)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烹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郦食其为什么不怕被活煮,也要帮刘邦呢


张良、陈平、郦食其、陆贾、张昌、叔孙通、随何、辕生、郑忠等为什么心甘情愿、死心踏地给刘邦出谋划策?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和张良一见如故,有共同话题,而且还能听得劝,张良当然对刘邦尽心尽力了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 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 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於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 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有人诋毁陈平,而刘邦没有听从错误意见,知道陈平贪污,陈平说自己身无分文只能贪污,刘邦反而加官进爵厚赏陈平,陈平献策说离间项籍和手下,需要钱,给陈平四万金,随便陈平怎么用,不问这钱的出入,对陈平非常信任,陈平当然会为刘邦尽心竭力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食其闻其将皆握龊。好荷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食其所戒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食其上坐,谢之。

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下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刘邦一开始非常倨傲,认为郦食其只会是个夸夸其谈的儒生,然而知道郦食其的才能之后,对郦食其反而非常尊重,能马上起来,收拾衣服,赐郦食其座位,并且赐食物和郦食其一起吃饭,并且听得计谋,有果断,这样的君主,郦食其当然喜欢,并且会尽忠职守了


灵常、吕青、陈婴、周婴、利已等一大批项羽手下的高级将士为什么皆投靠刘邦、甚至项伯、项佗、项襄等项氏最终也投奔刘邦?

汉王刘邦起兵平定三秦,楚将龙且与魏相项他同汉将灌婴在定陶之南交战失败。后于彭城为刘邦部下灌婴所俘。

汉七年十月,受封平皋侯。

“以客从,汉王二年从起定陶,以大谒者击布,侯,千户。为淮阴守。项氏亲也,赐姓。

汉王二年,项襄在定陶战役中被著名汉将灌婴击败,归顺刘邦,此后便一直默默无闻。等到项籍被刘邦消灭后,项襄和其余项氏宗族被赐为刘氏。直至高帝十一年,淮南王黥布反叛,刘襄才以大谒者的身份跟从刘邦平叛。叛乱平定后,刘襄担任淮南太守。不对项氏开杀戒,反而重用,项氏当然感动,并且真心归顺了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这里说明刘邦长相英俊帅气,并且非对人非常好,也非常大度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这里可以看出刘邦,不愿意将逃走的乡亲抓回来,顺势的释放了大家,自己则可能会被抓到杀死,所以自己也跑到山里去,而还有十几个人愿意跟随刘邦,这里可以看出刘邦的仁义和仗义

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这里可以看出萧何,曹参并可以敢争天下的决心,而刘邦愿意成为大哥,说明有担当

楚汉相距於京索间六年,身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过者有四’。言汉王病创也

刘邦在五十多岁的高龄,还和士兵作战在一线,并没有在后方安全地段躲着


从史书可以看见,刘邦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生性洒脱,一生过得太有趣了。他风趣幽默,圆滑敏锐,放荡无羁,好酒及色,爱说大话,豪侠仗义,胸襟开阔,广交朋友,仁慈喜施,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当亭长后敢在县长酒宴上白吃白喝,狎侮官吏;当沛公、砀郡长后也不喜欢文绉绉、酸溜溜的儒生,敢于揪下儒生的帽子撒尿,当着客人令小妹洗脚;为帝后性情依然,喜欢骂人,面对大臣拥抱戚姬亲热,骑在副总理周昌颈项上开玩笑。有人根据这些认定刘邦是粗人、小人、无赖、流氓。我认为看历史人物,只管往大节处看。刘邦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人,他的克制能力很强,在大事大非问题上不糊涂,在大的方面很注重礼法。


当时沛县人民(如王陵母亲)、楚怀王诸老将、有见解的儒生(如郦食其)都认为刘邦是宽大长者;关中百姓认为刘邦是君子;司马迁总结历史认为刘邦是不但是圣人,而且是大圣人。他们的评价是有事实依据的。如:刘邦在萧何、曹参等帮助下智取沛县县城,被父老乡亲立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这是团结东方诸侯和楚人的政治行动。刘邦率仁义之师西行,打着为天下兴利除暴的旗号,一路攻抚兼施,特别是进入秦地后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入关后不杀秦王子婴,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立即废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听新城三老董公遮说,为义帝发丧,号召诸侯讨伐项羽的大逆不道。项羽死,刘邦以鲁公礼葬,并亲自发哀。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项襄、项佗为侯,赐姓刘。刘邦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要求儿女见张良、萧何等长辈要下拜,提倡汉朝以孝治国。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制礼仪。刘邦特意去曲阜隆重祭典孔子,开中国历史上皇帝祭孔子的先河;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置秦皇楚王陈胜等守冢诏,派专人、拨专款保护他们的陵墓。看了刘邦下的一道道诏书,像“罢兵赐复诏”、“定口赋诏”、“求贤诏”、“布告天下诏”、“手敕太子诏”、“下令恤军士死者”、“下令赦天下”、“封爵誓”、“丹书铁券”等等,我就知道为什么历史上认定刘邦是一个大仁大义、有礼有节的明君。看了这些记载我就知道为什么刘邦是大哥,为什么有人愿意跟随刘邦,哪怕再困难也从未有二心,面对死亡,也不曾背叛刘邦,这就是刘邦的魅力,也可以说刘邦是天生的帝王

这是刘邦成为帝王前的行为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在刘邦成为帝王后,不曾听娄敬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了自己被围困,周勃到来解围后,刘邦立刻向娄敬赔礼道歉,这就是刘邦的胸怀,并且重用和听从娄敬

刘邦本从微末崛起,所以用人不问出身,只要有能力,就不怕不被重用,就如汉初功臣大多数是布衣,在刘邦成为帝王后,也和以往一样,娄敬就是其中的幸运儿,刘邦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如何做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在刘邦成为帝王后的一件事情,刘邦曾路过赵王张敖的领地,因为对张敖过于轻慢,被其门客看眼里,主辱臣死,门客要刺杀刘邦,后来刘邦幸运避过,但知道门客要刺杀自己,大怒逮捕了赵王,之后清楚是门客擅自做主,和赵王没关系,又放过赵王,并且门客的表现,让刘邦非常满意,不但放过门客,还重用门客,这些门客大部分的官职,都做到了两千旦

刘邦所有一切决定,都是在帝王的立场所做,无论恩怨,只要不违放自己帝王的立场,刘邦可以格外的通情达理,这就是刘邦,无论是这些赵王门客,还是栾布以及季布,刘邦都可以放过,甚至重用


世人都知道刘邦贪生怕死,却很少人知道这一段

楚汉相距於京索间六年,身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过者有四’。言汉王病创也”就是这位贪生怕死的帝王,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受重伤十二次,被箭射中4次,代表着多次亲临一线

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人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慢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就是这位帝王,明知自己时日不多,却不曾恐惧,并没有劳师动众的折腾百姓


都知道刘邦好及酒色,却很少人知道伏波将军马援对刘邦后面的评价,无可无不可

而刘邦的嫔妃,以及有关系的女人,根据记载,也仅有八位


很多人认为刘邦军事能力差,却很少人知道刘邦的军事能力有多强,在楚汉间,英才云集,其中以项籍,韩信最为耀眼,但刘邦的军事能力却仅仅只在项籍,韩信之下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故遂反。

就连有天下猛将之称的英布,对于刘邦的军事才能也是极为畏惧

张良初遇刘邦,就对于刘邦的军事才能,惊为天人


他能贪生怕死,他能在死亡来临,却临危不惧

他能好酒,好色,然而却能无可无不可,并不在乎

他能胸襟开阔,却能对于家人之事,斤斤计较

他能对人轻慢,却又能礼贤下士

他所作所为,从不掩饰,将最为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后人,功过,对错,都由后人评价


筱谈天下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强大统一的王朝。中华民族大都以汉族为主,我们也大都称自己为汉人,那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汉人,而不是秦人,唐人?

原因就只有一个。

说到刘邦大家似乎都有一种错觉,觉得他的江山是靠他的一帮兄弟扶持的,刘邦本人没什么本事。你想想看,如果他真的胸无大志,是一个混混,像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中精品怎么会追随于他,他肯定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让那么多人追随。

那我们就来说说世人对刘邦的误解:

1:太史公《史记》对刘邦有一些偏见,主要还是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这里我们不做分析。

《史记》中写到 “ 刘,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分析一下刘邦的性格,刘邦少时是一个胸有大志,为人豁达,乐善好施,他不想像普通人一样整日在田间劳作,平静的过一辈子,又苦于自己不得志。壮年时,生活渐渐地磨平了他的棱角,无奈自己又得生活,一跺脚,一咬牙,来了人生中的第一笔投资,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了一个亭长职位(相当于村长),主要职责是押送劳壮力去修阿房,自己又可以免于做苦力,又可以和县衙打交道。长期的不得志,自己行为举止开始表现怪诞,酗酒嫖客,恐怕自己都觉得自己的一生就会这样度过。

2:彭城之战中失败后,因担心马车过重,竟然抛妻弃子,独自逃跑,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丈夫,一名父亲。这是出现在电视剧《楚汉传奇》里的情节,正史中没有记载。我本人也对此持有怀疑,在项羽军队追杀中,刘邦还能来来回回推几次自己的孩子下车,暂且不论人性是非,这么折腾时间来的及嘛?

3:鸿沟对峙时,项羽一方为逼迫刘邦投降,要把刘邦的老父亲给烹杀了。此时刘邦表现的很无情,竟说出了我和你曾是结拜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若杀他也分我一杯羹。或许刘邦摸清了项羽的品性,算准了他不会这么做,但哪怕概率极小,作为一个人还是不应该把自己家人的性命做赌注,或许这就是帝王心术学,咱们作为常人心真没他宽。

但你别忘了,他的无情是对自己的家人,即使他的部下看出来刘邦是个不近人情之人,相比于项羽,连他的亚父范增都不受到重用。如果你一个谋士,想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你肯定也会选择刘邦。再说,在天下未平定时,刘邦先进入咸阳,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井水不犯河水,项羽又干啥了,烧阿房,杀秦嗣,屠戮关中。刘邦拥有的是民心,他又善待部下,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有着不一般的驭人之术。



静夜思朝晖

刘邦品性那么差,为什么会有一群有能力的人辅佐他?

谁告诉你刘邦品性差?哪里看出刘邦品性差?

不要被一些历史调侃书给骗了。我们刘邦可是四好青年。大家看史记: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看到没有,人家仁而爱人,而且好施舍,为人也开朗。之所以说他人品差,可能就是不事生产吧。这一点也被他爹批评过。

可是,人家是创业型的人啊,不事生产,这不是很正常吗?马云要种田可能娶媳妇都困难,马化腾要事生产,还搞什么QQ。

所以,不要有人认为刘邦是流氓,就真的以为刘邦是流氓,至少人家不是现在通常的那种,没事泡网吧,没钱了出去摸点钱,没事调戏妇女的那种流氓。这种人,流氓是主业,人家流氓是副业。

退一万步,人家可是有正经工作的,人家是亭长。

而且人家其实是有理想的,比如他到咸阳出差,看到秦始皇,就说了一句: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真正的流氓是什么样的,可能就是:我靠,真牛,我给秦始皇提提鞋,人家会不会给我点小钱呢?

在年轻的时候,刘邦就是一个义士,可以说是反秦铁杆人士,他曾经跟反秦组织的张耳有过交游,因为秦朝限制人员正常流动,他才回了老家。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辅佐刘邦。

多的就不说了,只说三点。一是,刘邦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虽然是老板,但我也有不如你们的,你们跟着我,可以发挥所长,这一点,很多老板就做不到,很多老板赚了点钱,就特别飘,以为自己是天才了,会开店就会打太极了,事事都要包办,人家刘邦没这么干,大家跟着他,有发挥的余地。这是其一。

另外,当然就是有福同享,别的不说,只看一个记录,以前刘邦曾经去大嫂家蹭饭吃。大嫂不乐意,不但没饺子吃,还把锅刮得丁当响。表示没饭了。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刘邦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组团去的,自己没饭吃,去蹭饭,还要带着兄弟,这就是有福同享嘛,那种发达了,从手指漏一点不算,这种自己没有,还想着众兄弟,就是要饭也一起上,这才是够义气。

最后,别人对他死心塌地,他对别人也是死心塌地,比如萧何追回韩信,说这个人可以用,那就用呗,还要大用,当大将军。这在所有的创业团伙,也就刘邦干得出来吧,再亲信的人,推荐一个人,也没有说直接当CEO的,总得观察一阵子吧,但萧何说当大将军,刘邦就准了,他就是无底线的信任萧何。

最后的最后,不要说刘邦是流氓了。


脑洞历史观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就是被污名化的一个帝王。
提到刘邦,你脑海中会冒出哪些词汇?
流氓?无赖?好色?绝情?不孝?没礼数?没本事?
十几年前,在胡歌主演的电视剧《神话》中,李易祥饰演的刘邦几乎就是这样的一个负面形象,当时我跟着同学看了两集,果断就弃坑了,被一代领袖评价为「封建帝王中最厉害的一个」的刘邦,竟然被电视剧埋汰成这损色,我也是服气的。
  • 刘邦是流氓吗?
对于「刘邦」二字,一般给出的用户画像都是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
正史中记载的刘邦,在某些人看来,的确算是不务正业的,他的二哥刘仲在家辛辛苦苦地种好多地,他的弟弟刘交在家本本分分地念书,而他却是游手好闲,不是去张耳那打秋风,就是到家附近地酒店酗酒,喝醉了之后,就在酒店桌子旁睡下。
但对于不务正业之说,有待商榷。
几年前,在网络上开个直播间骂人,肯定属于不务正业吧?当年的MC天佑就是在人们的不务正业声中崛起的吧?同样的,几年前,开个公众号,没日没夜地写文章更新,也算是不务正业吧?但当一大批人靠写公众号赚到钱以后,新媒体也被带上光环了吧?
刘邦也有过寻衅闹事的时候。他当亭长的时候,就「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去准岳父家吃酒,「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更有一次,跟夏侯婴闹,把夏侯婴捅伤了,这是最具刘邦潜质的一次记载。
至于文化素质低,在刘邦这可是不存在的。刘邦是专门学过《尚书》的人,怎么可能文化素质低呢?按照当时的读书识字率,能专门学习《尚书》,绝对是万里挑一了,放到现在,大概可以算是博士,文化素质可比一般的小流氓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 刘邦是无赖吗?
在司马迁为刘邦做的传记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有「无赖」两个字。
那是汉九年的事,那一年,萧何为刘邦营造的未央宫建成了,正巧赶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过生日,刘邦就在未央宫为刘太公搞了一个盛大的生日趴,刘邦昔日的老友今日的臣子,都来了,大家在趴体上尽情地耍,尽情地喝。
喝着喝着,刘邦就喝大了。站起身来,向父亲敬酒。可能是太嗨了吧,刘邦直接来了一句——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联系上下文仔细读,我们可以轻易看出来,刘邦口中的「无赖」和我们现在说的「无赖」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
我们现在说的「无赖」,大体上是没出息、小混混一类的意思。而刘邦所说的「无赖」是没有物质依靠的意思。
因此,刘邦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无赖啊,词语意思变迁的锅,不能由刘邦来背啊!
  • 刘邦好色吗?
刘邦肯定是好色的。在《高祖本纪》中明确记载刘邦「好酒及色」。
其实,好色跟爱财一样,本不是问题,天下之人,哪个不爱财,哪个不好色?爱财也好,好色也罢,只要在当时的社会规范允许的情况下,都不算人的品质有问题。
不怕你爱财,但怕你是通过贪污、受贿、抢劫、偷盗来爱财。
不怕你好色,但怕你是通过坑、蒙、拐、骗、强来好色。
我们没看到刘邦有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好色的记录,纵观整部《史记》中与刘邦有关的章节,唯一看上去有点问题的好色是刘邦到赵国的时候,张敖把自己的赵美人献给刘邦,刘邦竟然笑纳了。
这绝对是刘邦好色上的一个黑点,因为赵美人原本是张敖的美人,可能是张敖的美人中最漂亮的,所谓君子不夺人所爱,你刘邦不应当笑纳这个赵美人。
另外,张敖于刘邦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臣子,还是刘邦唯一的女婿。笑纳张敖的美人,等于乱伦啊。
当然啦,笑纳赵美人这件事,毕竟是张敖主动送的,而非刘邦主动要的,刘邦比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好得可不是一点半点,秦庄襄王是直接开口向吕不韦索要啊。
  • 刘邦绝情吗?刘邦不孝吗?
支撑刘邦绝情和不孝的论点是踹孩子和分一杯羹。
但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换做是你我,我们会做得比刘邦更好吗?不见得吧?
刘邦不是不顾家人,在自己西进后,是留下人照看家人的,刘邦的二哥刘仲和舍人审食其,都是刘邦留下来照顾家人的。
刘邦和刘交上前线打仗去,刘仲就是家中的顶梁柱了,但刘仲没有看好家,既让审食其爬上了弟媳的床,又让侄子和侄女走丢了,还让自己和全家人被抓了。
刘邦更在自己被封汉王还定三秦后,为家人开辟一条无危险的道路后,就派军队回老家接家人了,只是这只军队被截住了,前进不得。
更能表现出刘邦顾家人的,是在刘邦彭城大败后,只有几十骑,还想着回丰沛带上家人西去呢。
只是在被项羽的楚军追得走投无路之时,刘邦不得不在自己和子女中做出二选一。毫无疑问,选儿女,自己和儿女都会死,其他家人也活不成,选自己,即便一双儿女可能会死,只要自己能活,其他家人也都有生的希望。
而「分我一杯羹」,实际上怨不得刘邦。
换成你是刘邦,你会为了父亲的死活而投降吗?根本就不可能,你是一国领导人,你的父亲有为国捐躯的义务!如果你的父亲都不支持你的革命工作,还指望其他人支持吗?
要说不地道,还是项羽做得不地道啊。出这种下三烂的手段,叫项伯怎么看,叫张良怎么看,叫钟离眜怎么看,叫韩信怎么看?
事实上,刘邦比我们想象中要孝顺。
刘邦即皇帝位以后,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礼,这很难得了,毕竟当时的刘邦已经日理万机,很忙的。刘邦更因刘太公的一句话,封了无尺寸之功的刘信为羹颉侯。
  • 刘邦没本事吗?
其实这是刘邦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刘邦在跟群臣分析自己之所以胜了项羽的原因时说了这样一段很出名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是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赶不上很正常。
我们不能因为刘邦这几句谦虚的话,就认为刘邦没本事,刘邦要是没本事,怎么靠万八千人就一路凯歌高进,杀入武关的呢?刘邦要是没本事,怎么能把三个人杰收拢到手里的呢?
对于刘邦的本事,被刘邦称为人杰之一的韩信,曾有过三个字的评价,即「善将将」,这是很高的评价了。
ps.资料来源: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史记·吕不韦列传》、《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遥望燕园

刘邦这个人,给人的普遍印象是不学无术,“好酒及色”,所以很多人认为项羽最后输给这么一个人物很不值。这里我不打算讲什么大道理来论证刘邦得天下的必然性,只是想通过几个细节来侧面反映一下刘邦的情况。


第一个细节是来自卢绾的传记。卢绾这个人是什么人?刘邦的发小,如果刘邦干坏事,那么知道的最清楚的一定是卢绾。卢绾的传记里写了什么?写了两家的小孩差不多同时出生,又一起去学习。什么情况?刘邦不是不学无术吗?怎么他还上过学?特别是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描述秦皇焚书的诗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怎么竟会是错的?

事实上,刘邦出生的时候,战国还没有结束。即使秦始皇把天下的书都烧了,也管不到刘邦上学的那个时代。另一方面,当时想要学点知识可不容易,这也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做到。项羽当然也有机会读书,不过这家伙看书没有个常性,兵书翻了几回就不看了,仿佛是觉得书上说的都是废话。

所以,刘邦首先在学问上要碾压一大堆底层人民的,这不仅仅是指识字的多少,而是在一个人传记里提出这个人上过学的意义。古人,特别是几千年前的古人,上学不是为了考试的,而是为了学习某一个人的学说。比如汉代的五经博士,就是指对儒家某一本经典特别有研究的人。这和后来的八股文乃至题海战术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个细节在张耳的传记里有所体现。张耳是战国大网红信陵君的门客。战国贵族大多喜欢养门客,谁的门客多了,出门黑压压一片,谁就特别有面子。而作为满足了贵族面子的报酬,这些门客可以直接跟这些贵族要吃要喝的。战国养士最突出的是四个人,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若论其中的佼佼者,当以信陵君为首。信陵君的事迹比较出名,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这里不做延伸。

张耳是信陵君的门生,这和刘邦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因为刘邦曾经跟着张耳交游过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他几乎就是张耳的门客。原来刘邦早年离战国的风云人物那么近。所以刘邦对于当时的社会是有着一定深度的认识的。放在今天,那至少要对省一级的官场有所了解,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三个细节其实不算什么秘密,就是刘邦对自己手底下的人特别了解。除了最出名的对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评价,还有他临终的遗言。刘邦要死的时候,吕后问他以后用哪些人为相,他把曹参、陈平、周勃等人的特点一一向吕后分析,这真的很厉害。如果你不能理解这到底有多厉害,可以自己问一下,看看平时和你一起玩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做什么事,然后看看你的猜测最终有多少能应验。

所以,刘邦这个人虽然表现出各种无赖行为,但是绝对是一个合格的领导。郦食其见他,他可以叫俩美女给自己洗脚,但是一旦发觉郦食其这个人有本事,立马就向他道歉,听取他的意见。要是同样的事情放在项羽头上,绝对会是两个人各自抹不开面子,最后说客被项羽一刀咔嚓的结局。具体事件,可参考成语“沐猴而冠”的背景故事。


不过刘邦的不凡,早在张良刚刚认识他的时候就被手下众将见识到了。同样经历了一场战斗,张良用兵法一总结一分析,刘邦就秒懂,而其他将领觉得高深莫测。所以刘邦可以折服那么多英才,这和他本身的特质是分不开的。


山河依旧

首先刘邦这个人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是这个意见,让他很反感,他也会听下去。就比如说当初韩信拿下齐国以后,曾经大摇大摆的向刘邦说我要当一个齐国的假王,当时刘邦跟项羽的楚汉战争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刘邦当时一听这事儿是很气的,你说我跟人打成这种样子,你小子不来帮忙也就算了,还在我心口上插了一刀。当时就想骂人,结果当时陈平踩了一下他的脚,刘邦立刻听进去了,那个时候骂韩信不等于把韩信往项羽那个方向推吗?因此,立刻封了韩信作齐王,真正的齐王。但是项羽在这一点上也不如刘邦,项羽虽然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是就连他最信任的亚父范增,他都不相信。最后逼得范曾直接出逃了。这点上来讲,刘邦比项羽做的要好。

第二件事,也就是从第一件事里面,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刘邦这个人在奋斗阶段,很乐意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自己的部下。而项羽这一点恰恰做的不好,向宇如果想分上某一个部下的话,他分上给部下的那个印章,就算是在他手里给摸园了,他都不愿意把这个印章给别人。但是刘邦愿意把东西给其他的人。当时他被项羽打的是哭天喊地的时候,刘邦坐在马上就说,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我不要了,谁能帮我打败项羽,我把这土地直接分给谁?然后当时在马下一个牵马的人就说好,有你这句话就足够了。接着他把土地说你分给三个人,一个韩信,一个彭越,还有一个英布,刘邦确实在楚汉战争,七年的时间里面做到了这一个承诺。比如说九江王英布,这个人原来是项羽的手下,但是后来刘邦许给他重利,最后英布投降了刘邦。项羽在这地方的小家子气,就体现了出来。

第三条,项羽这个人能力强,有人说这不是搞笑嘛,谁不愿意跟着一个领导能力比较强的人走啊。但是无论是韩信,张良还是萧何,这都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大才他们愿意寄居人篱下吗?听别人瞎指挥吗?他们内心都有自己的傲气,这时候选择一个比较平庸的主子。就更加能够显示他们的才能。而刘邦在与项羽打仗的时候更是全心全意相信这一些能够帮助他夺得天下的人。韩信曾经说过自己领导是冰的话多多益善,但是刘邦这个人只能率领10万左右的人。但与他不同的是,刘邦更善于带领着自己的将领。虽然是一句奉承,但是不得不说刘邦在带领人才的能力上比项羽真的强得多。

还有一条,就是刘邦这个人比较有亲和力,刘邦原先就是一个市井无赖混社会的,跟自己的兄弟如何相处这一点,他在清楚不过,但是项羽这个人不同向宇出生于楚国的贵族,他整个人十分高傲,对于很多一些事情,他都看不上眼,对于很多的人,他都是认为不屑与他做朋友。有的时候打成一片比酒肉朋友,要管用的多。

还有就是刘邦手底下有专门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我说一个大才,那就是陈平,这个人在楚汉战争,期间虽然才能略显平庸。但是此人在后期证明人际关系处理,就连张良都没办法与他相比。刘邦有这样的人才在说,何愁不能够与其他人打好关系。


漩涡鸣人yy

刘邦品性是差了点,但是,他具备很多人没有的才识。恰恰是刘邦这些多方面的包容性吸引了各种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下面我们具体梳理下刘邦刘老板有哪些过人的才识。

为人豪爽,上至百官下到商贩走卒,都是他结交的对象。

刘邦在泗水混江湖的时候,他就经常带着一群哥们,到他们家去吃饭。当时刘家掌管做饭的是刘邦的大嫂。

话说有一次,刘邦带着几个哥们又来家里蹭饭了,等他们就坐之后,迟迟不见大嫂端饭来,就在他们着急的时候,他们听到了勺子碰锅的声音,一般发出这个声音都是锅里没饭时才会有的。说白了刘邦的大嫂是在挖锅底,可能没饭了。

刘邦的朋友听到这种声音,立刻明白了,人家这是不欢迎自己,所以,他们都知趣的走开了。

这时候刘邦走到锅前一看,锅里满满的一锅饭。

原来大嫂是故意敲打锅发出的声音,她不愿意让刘邦这些游手好闲的哥们在他们家吃饭。这弄的刘邦很没面子,他恨死了这个大嫂,以至于他在当了皇帝后,迟迟不肯封他的侄子为侯,最后给了一个侯还是刮羹候。

这说明刘邦很在乎好哥们。

到了刘邦当上泗水亭长后,他和县长秘书萧何走的很近,刘邦是个地痞,没事时总是惹事,萧何没有少帮他的忙。

还有刘邦的司机夏侯婴,当时夏侯婴是送信的一个官差。没事的时候,只要他路过刘邦的家,都会找刘邦喝喝茶,聊聊天。

两个人关系好到什么地步呢?

有一次夏侯婴和刘邦在一起玩,不知道怎么就把夏侯婴伤到了。

要知道当时他们两个都是体制内的人,用凶器伤人是犯法要坐牢的。在他们被抓后,夏侯婴死活不说是谁伤了他,无论狱吏怎么拷打他,他都是一句话,自己不小心弄伤的自己的。

为此,夏侯婴付出的是做了一年的牢狱,才出来。刘邦自然是什么事都没有了。

这说明刘邦是个能结交的朋友,别人为了帮他,宁愿自己受苦受累。

慧眼识人,有容人之量。

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和他有识人的眼光,容人的度量是分不开的。

当初刘邦见到张良的时候,他就觉得张良谈吐不凡,是个了得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张良得到过一本太公兵法,自打他学了这本兵书后,到处给人讲如何如何打天下,如何如何治理国家。

但是,别人也就是听听,都觉得张良也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没有把他当一回事。

直到张良遇到刘邦为止,刘邦是第一个赏识他的,于是两个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虽说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良都没有跟随刘邦,但是,至少刘邦给张良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印象,刘邦是一个人物,辅佐他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后来张良果然投靠了刘邦,帮助他完成了开国帝业。

当然张良也成了一代帝王之师。

刘邦的另一个重要谋士就是陈平了,陈平曾经是项羽手下的高干子弟,他非常的受项羽的重识。

鸿门宴的时候,陈平就是作为项羽手下的重要一员出席这个高档次的宴会的。

到了后来,陈平又到刘邦那里另谋高就。

这时候跟随刘邦的重要大将周勃和灌婴都劝阻刘邦,说不让他重用陈平。

为了说服刘邦,他们说陈平不但贪污军饷,还和嫂子私通,道德极其的败坏。重要的是陈平就像一根墙头草,风往哪里吹,他就往哪里倒。

他最先跟随魏王,见魏王不行又追随项梁,项梁死了,又改追项羽。

现在又投靠你了,这样的人怎么能用?

最终,刘邦还是选择了信任陈平,安排了他监军的重职。

陈平也没有让刘邦失望,可以说他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了汉马功劳。

至少,项羽手下的唯一智囊范增是陈平用反间计给逼走的。范增在项羽这里走后,死在了回家的路上,应该是被气死的。这都是陈平的功劳呀。

还有后来的白登之围,刘邦被四十万匈奴骑兵围困,是陈平的计策帮助刘邦逃脱的。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只举这两个。

不计前嫌,赏罚分明。

大家都知道,刘邦初起兵的时候,雍齿最看不起他。曾经刘邦让雍齿守城的时候,他还背叛了刘邦,投靠了大魏。

这一次雍齿的背叛,差点要了刘邦的老命。

但是,在刘邦称帝后,他并没有杀雍齿,而是把他给封为了侯。

虽说封雍齿为侯是当时逼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刘邦若是想杀他,还是可以任意的找一个理由把他送上黄泉路的。

刘邦并没有这样做,他明白这是雍齿该得的,因为雍齿在反项的时候是立有大功的。

再就是季布,项羽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曾经追的刘邦又是往车下丢儿子,又是丢女儿的。

这让刘邦丢尽了脸面,论为了千古笑柄。

但是,在刘邦得到天下后,他并没有杀季布。

季布是个人才呀,这样的人原来和自己作对,只是忠于自己的主人而已。至少这样的人是忠诚的。杀他不如重用他,刘邦想通这一点后,不但赦免了季布的所有罪过,还给了他一个郎中的官职来做。、

而对于那个出卖他的曹无伤,刘邦在鸿门宴上回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人头给砍了。这就是有过必罚。

像刘邦这样的人,肯定是个好老板,是大家追捧的对象,所以这就是大家辅佐他的原因。


史学达人

我觉得,刘邦品性远没有很多人想的、或《史记》里暗示的那么差。想想看,萧何、曹参都是人精,更非草莽之徒,他们都是当时极其稀罕的知识分子,在沛县也混得比刘邦好,基层官吏,在农民眼里就是父母官了,是地方农村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能一致拥戴刘邦当大哥,如果刘邦真的品性不堪,他们感觉不出来?首先,刘邦是很大气很豪爽之人,贪享受好色不假,但绝不吝啬,一个例子,英布投奔他,他让两个女人给自己洗脚接见英布,把英布气得要死,但回头一看,刘邦给自己的物质待遇和刘邦自己一个样,英布一下子就服了。还有,萧何一再推荐韩信,刘邦本不信,但闹了一出月下追萧何,刘邦相信萧何是靠谱之人,他能这样执着,就直接拜韩信为大将,再跟韩信一聊,发现韩信果然有才,就对韩信言听计从,放手让他干,一举当了军中一哥,把樊哙啥的都超越了。对比一下韩信在项羽那边的遭遇,就知道刘邦用人格局有多大。还有张良,韩国丞相世家之后,妥妥的学霸精英,富二代贵二代,本来想追随韩王,半途与刘邦这个文盲、草莽邂逅,一番畅谈,就下了追随之心。能让张良这个超世人杰,一番畅谈之后倾心服之,刘邦之胸襟、格局、谈吐和人格魅力,该是多么的不凡,只是他的这些闪光点,都掩藏在他大大咧咧、好色贪玩、豪爽粗俗的外表举止之表象下面,很多人难以发现到。


沉默鹰飞

皎皎者易污,刚强者易折!汉高祖刘邦私德虽差,但是大节不亏,知人善用,舍得封赏,所以各路英雄豪杰都来刘邦这里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刘邦作为秦朝一个低级小吏,并没有如秦人那样勤俭持家,奉公守法,他在家里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经常到大嫂家里蹭饭吃,还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吕雉嫁给刘邦后,地里农活都是吕雉在干,有了孩子后还带着孩子在地里干活,刘邦依然到处吃喝嫖赌。从家庭角度看,刘邦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天下群雄反秦,刘邦作为秦朝官吏私放役夫,然后落草为寇,后来由主动反秦;投靠项楚而成事,但后来又反叛了楚国。从这点看,刘邦作为臣子不忠,是一个贰臣!

刘邦作为军队统帅,经常弃师全身。彭城之战中,刘邦五国联军56万被项羽击溃。刘邦不是聚兵奋战,而是抛弃全军逃命,沿途不仅不聚兵,还把两个孩子推下车三次。因此从这点看,刘邦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但是刘邦有帝王的优点,就是知人善用,舍得放权,舍得封赏,也承认别人的能力,杀伐果断,大仁不仁,有啥错误也能及时改正,能屈能伸,能文能武!相比对手项羽的刚愎自用,多情小仁,刘邦更具有帝王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