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新传考研院校介绍

院校介绍

报考建议

什么样的同学适合报考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意味着什么?

1.就业:处在重庆地带,西南地区的院校,也是211院校,总体来说就业在重庆很好的(仅次于重庆大学,今年因为就业很好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其中农业偏向科研类。

2.导师资源: 学院师资队伍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性强。现有教职工44人(含退休1人),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9人;获博士学位者17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博士后经历4人;现有博导4人,硕导14人,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1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2人,全国专业学会副会长2人。

3.学院资源: 学院彰显“开放·融合·实践”的办学特色,已成为西部新闻传媒教育重镇。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写作》)、全国大学生精品通识课程1门(《写作》);新闻传播学学科获批重庆市重点学科,新闻学专业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新闻采写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学院教师先后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专业教材40余部,建有新闻传播研究中心、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大后方电影研究中心、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院先后与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英国格林姆斯比学院等多所大学和科研结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学生互换关系,先后聘请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Tim Gleason教授、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赵月枝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振华教授、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等3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先后支持8名专业教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访学。自2005年以来,学院共有46名学生赴国外(境外)名校交流和实习,占学生总人数的6.5%;有67人赴国(境)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占毕业总人数的9.5%;学院先后接收来自尼日利亚、泰国、越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余人。

4.考题分析: 西南大学的题目基础和提高占比大概是7:3,所以需要同学们既然要牢牢把握住基础同时,对一些相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学习,同时,新闻业务考察内容相对比较多,所以复习的同时需要提高对新闻业务的锤炼。

参考书目

参考书学硕专硕通用

《新闻学导论》 李良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与写作》 丁柏铨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 麦奎尔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巴兰

《大众传播心理学》 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 邵培仁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近三年来招生情况及分数线
西南大学新传考研院校介绍

学费情况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8000/年,学制3年,总计24000元。全日制专业型硕士:10000/年,学制3年,总计30000元。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设二个等级,一等奖奖励金额为该生当年应交学费额度的100%,二等奖奖励金额为该生当年应交学费额度的50%。一二等奖的奖励名额各占符合参评条件的全体非在职硕士研究生的50%。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等级以研究生综合考评成绩为依据,综合考评排名前50%的研究生拟获一等学业奖学金,后50%的研究生拟获得二等学业奖学金。

导师介绍

袁智忠民盟盟员,教授。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所长,西南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批评、影视伦理、影视文化、影视传播、影视教育、应用写作。兼任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广播影视高教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电影剧本及生 产审查委员会专家,重庆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北碚区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有关影视学、写作学研究专著、教材 30 余部。 研究方向:影视批评、影视伦理、影视文化、影视美学、影视传播、影视教育、应用写作 。

虞吉教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分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学、影视美学。重庆市电影学学术技术带头人、“五个一批”人才。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电影资料馆、央视六频道“中国电影口述史”编委会委员,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评委,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专家评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评审专家,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社科项目评审专家,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重庆作家协会影视创作委员会主任,重庆电视审查委 员会委员。撰著(主编)专著10 余部,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现代传播》《艺术百家》《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专业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项目多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教研成果奖、重庆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教影视研究学术奖、中国影视创作学院奖多项。西南大学“十一五”优秀研究生导师。

董小玉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重庆书画文史研究会文史研究院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社科项目十余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当代传播》《出版与发行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余部。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学与文化传播等

刘丹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西南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入选者;重庆市社科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会理事、重庆市宣传部全媒体阅评专家、重庆市文艺人才库专家,《今传媒》栏目主持。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科研教改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30余篇。 研究方向:影像传播、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等。

新传真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