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饮食文化中的配角——蘸料

满族饮食文化中的配角——蘸料

作者 | 常维范

选自《哈达山口述文化》

——

  满族剪纸艺术家关云德老师在《吉林日报》的《东北风》栏目中,谈到满族民间食俗“蘸”。其实在满族饮食文化中“蘸着吃”不止局限于生酱和熟酱,还有许多极具特色的藤料和别具一格的民间吃法。

  首先,说一说满族风味食品中的“水团子”。其原料多以大黄米或小黄米为主,也有用黏玉米的。这些原料经浸泡一段时间后用石磨磨成水面,以温水和合适了,用手工捏成扁圆状,并在中间捏个坑,其道理是容易煮熟,然后放入清水中煮到漂起来为止,故此也俗称“漂饼”,是供祭“佛托妈妈”的食品。

  水团子煮熟后捞起来放入盘或碗中,用筷子夹起蘸着“小豆糜子”吃。

  这小豆糜子要在煮水团子之前备好。其具体做法是把红小豆煮烂后用勺子杵碎,然后用细纱布将小豆皮过滤出去,再放入油盐糖等调料,调成黏糊状即可。

  水团子同黏豆包正相反,黏豆包是把小豆陷包在黏皮里边,而水团子则是把小豆焰像挂浆一样包裹在黏饼的外面,吃起来比黏豆包清爽,不腻人,其风味也大不相同。

  其二,满族人喜欢吃黏食,不光是做成面食,也做黏米饭吃。但是黏米饭不像笨粮容易消化,它容易对胃产生刺激,而且容易在肠道内结团阻塞肠道。所以满族人在吃小黄米饭时要蘸着荤油吃,再加入适量的盐,吃起来更香甜可口。

  满族人吃大黄米饭时,则要蘸“苏子盐儿”。其道理大致与蘸荤油差不多,因为苏子也是润肠之物。对胃肠道有润滑作用。“苏子盐儿”是把淘好的苏子炒熟用擀面杖压碎,然后放入细盐面儿拌匀,不必放油,因为苏子本身就是油料作物。

  满族人吃黏豆包时,也要蘸荤油,还有的蘸糖吃,其道理与上雷同。主要是考虑黏食不好消化,并且容易在肠道结团阻塞肠道造成危险。

  满族人过年吃饺子,这饺子更是蘸着吃的食品。饺子的蘸料以酱油为主,过去没有酱油,则用自家制的“清酱”。在酱油里加入蒜泥,蒜里芳香醇会使饺子入口后更香,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要加入少许香油,那就更好吃了。

  满族人杀年猪爱吃氽白肉,吃氽白肉的蘸料也是酱油和蒜泥。

  满族人吃火锅时,用芝麻酱做蘸料,使其味道特别好。同时再加入韭菜花、辣椒油等佐料。

  综上所述,满族人饮食中所利用的蘸料,品种很多。除了关云德老师所提到的大酱、盘酱、闷酱、鱼酱、鸡蛋酱、土豆酱、豆腐酱、角瓜花酱以外,还有小豆糜子、荤油、酱油、大蒜泥、香油、白糖、苏子盐儿、芝麻酱、韭菜花和辣椒油等等。

  与其他民族相比较,满族人的饮食真是五花八门,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从而也体现了满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应该传承下去。

  就某些蘸料而言,它不但起到调剂口味的作用,同时还是一种食疗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它是满民族几千年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