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各地方言的消亡

对方言的延续问题,我不是很乐观,但也不会很悲观。

方言放在小处说就是日常交流工具,既然是工具,用多用少甚至不用都没问题。

从大处说,方言是地域历史文化传承,本身是极珍贵的,应该在历史传承载体上有所记录和保存,也许这才是方言最后的归处。

论各地方言的消亡


假以足够长久的时间,有一天方言消失我不会奇怪。工具用多了自然在,用少了也会被淘汰,这不以某些人的情感喜好而定,也许有一天方言就进了语言博物馆,只有专业的人士才会研习。

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字语言演变一直没停过,从发音结构组成语法千年间变更改易已经太多太多,何况小区域的方言?比如大清国语满文,现在也就在东北一些满族村落存在。目前我国共有满族人口1068万人,但真正懂满语的不足百人,精通者不足10人,几近消亡。

论各地方言的消亡


我是闽南人,几十年间我们的方言无论是语言自身还是应用范围都改变太多了。首先是俚语在年轻人日常应用中大量消失,其次是方言的普通话化,普通话的词汇用方言音表达或者直接夹杂普通话,这也造成很多方言词汇只保留在老人口中,方言词汇量在年轻人中逐渐萎缩。很多年轻人已经根本不会说部分甚至不会听,因为无论学校还是家里或者各种商业公共场所几乎全部使用普通话,越是城市中心这种情况越明显。方言会不会消亡另说,起码现在随着区域交流密切,普通话成通用语言,方言应用率降低是非常明显的。

中原以及湘贵川还有历史上官话的底子,相对接近普通话,所以存在的时间应该会比其它种类长久,蒙藏疆有国家保护,粤语有港澳加持,客家有极强烈的内部互通保守因素,苏沪浙吴语各地多有不同,但也不尽乐观。

论各地方言的消亡


反观闽南语应用仅在厦漳泉一带(台湾另说),地方相对开化包容,外出内入经商流通人员也多不胜数,方言的使用频率在年轻人中间已经相当低。方言语言环境的缩小更造成人群学习方言的主观动力小,客观条件少,方言进一步式微。有调查数据说,厦门地区6-20岁人群可以熟练流利使用方言只有19.3% !再过几代时间,还有多少人说方言?!

论各地方言的消亡


我有朋友的孩子十几岁去了美国,多年后偶有回来和爹妈交流,别说闽南语,就连普通话说得辞不达意时就得时而蹦岀点英语单词,气急败坏时更是一串英文,这无关爱国爱乡问题,纯粹语言应用习惯和频率使然。

论各地方言的消亡


随着全囯各地文化交流人口流动愈发普遍密切,方言应用面积和人数越来越少,词汇量也跟着流失,这个情况造成方言应用率降低,也反向促使方言加快消亡。

历史上消失的总比保存下来的多,所以古董才值钱。方言如何在社会应用中变迁乃至消失,这是历史的选择,不是我们主观愿望能够决定的,与其坐看惋惜,不如抓紧规划研究方言的历史演变,组织民俗语言专家整理分析方言发音和语法,及早完整记录各地历史以及现代方言,这才是目前迫切应该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