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飲食文化中的配角——蘸料

滿族飲食文化中的配角——蘸料

作者 | 常維範

選自《哈達山口述文化》

——

  滿族剪紙藝術家關雲德老師在《吉林日報》的《東北風》欄目中,談到滿族民間食俗“蘸”。其實在滿族飲食文化中“蘸著吃”不止侷限於生醬和熟醬,還有許多極具特色的藤料和別具一格的民間吃法。

  首先,說一說滿族風味食品中的“水團子”。其原料多以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也有用黏玉米的。這些原料經浸泡一段時間後用石磨磨成水面,以溫水和合適了,用手工捏成扁圓狀,並在中間捏個坑,其道理是容易煮熟,然後放入清水中煮到漂起來為止,故此也俗稱“漂餅”,是供祭“佛託媽媽”的食品。

  水團子煮熟後撈起來放入盤或碗中,用筷子夾起蘸著“小豆糜子”吃。

  這小豆糜子要在煮水團子之前備好。其具體做法是把紅小豆煮爛後用勺子杵碎,然後用細紗布將小豆皮過濾出去,再放入油鹽糖等調料,調成黏糊狀即可。

  水團子同黏豆包正相反,黏豆包是把小豆陷包在黏皮裡邊,而水團子則是把小豆焰像掛漿一樣包裹在黏餅的外面,吃起來比黏豆包清爽,不膩人,其風味也大不相同。

  其二,滿族人喜歡吃黏食,不光是做成麵食,也做黏米飯吃。但是黏米飯不像笨糧容易消化,它容易對胃產生刺激,而且容易在腸道內結團阻塞腸道。所以滿族人在吃小黃米飯時要蘸著葷油吃,再加入適量的鹽,吃起來更香甜可口。

  滿族人吃大黃米飯時,則要蘸“蘇子鹽兒”。其道理大致與蘸葷油差不多,因為蘇子也是潤腸之物。對胃腸道有潤滑作用。“蘇子鹽兒”是把淘好的蘇子炒熟用擀麵杖壓碎,然後放入細鹽面兒拌勻,不必放油,因為蘇子本身就是油料作物。

  滿族人吃黏豆包時,也要蘸葷油,還有的蘸糖吃,其道理與上雷同。主要是考慮黏食不好消化,並且容易在腸道結團阻塞腸道造成危險。

  滿族人過年吃餃子,這餃子更是蘸著吃的食品。餃子的蘸料以醬油為主,過去沒有醬油,則用自家制的“清醬”。在醬油里加入蒜泥,蒜裡芳香醇會使餃子入口後更香,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還要加入少許香油,那就更好吃了。

  滿族人殺年豬愛吃氽白肉,吃氽白肉的蘸料也是醬油和蒜泥。

  滿族人吃火鍋時,用芝麻醬做蘸料,使其味道特別好。同時再加入韭菜花、辣椒油等佐料。

  綜上所述,滿族人飲食中所利用的蘸料,品種很多。除了關雲德老師所提到的大醬、盤醬、悶醬、魚醬、雞蛋醬、土豆醬、豆腐醬、角瓜花醬以外,還有小豆糜子、葷油、醬油、大蒜泥、香油、白糖、蘇子鹽兒、芝麻醬、韭菜花和辣椒油等等。

  與其他民族相比較,滿族人的飲食真是五花八門,別具一格,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味。從而也體現了滿民族特有的生活習俗,這些習俗也是一種民俗文化,應該傳承下去。

  就某些蘸料而言,它不但起到調劑口味的作用,同時還是一種食療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它是滿民族幾千年民俗文化中的一個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