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綠銫地帶

王勃的《滕王阁序》写作确实有很多谜点,就连写作的时间广泛流传后世的都有四中说法:“十三岁说”“十四岁说”“二十二岁说”“二十九岁说”,到底是王勃几岁的时候写的,后人也无法确定。


《滕王阁序》全文篇幅虽长,但行思缜密,紧扣题目,同时文笔不拘一格。所以这样的作品才给后人带来了很多揣测,其实到底是事先准备还是现场发挥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并没有必要去刨根问底,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后世学习者的角度去诵读和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学习和欣赏作者的行文构思和写作技巧才是重点。

就像是这篇文章是作者几岁的时候写的我们也没必要弄清楚,十三岁的王勃写的固然可以说是少年才俊、令人叹服,二十九岁的王勃写的也同样心性豁达、文笔畅达,都值得我们尊敬。无论有没有事先准备,这样的著作的问世,对于后人来说都留下了当场创作的惊叹。


兰阇读书

《滕王阁序》创作经过大家都很了解,大意是:王勃去越南(当时还是中国领土)看望父亲,经过南昌,刚好碰到当地太守即“阎公”重修好滕王阁,正在大宴宾客,王勃参与宴会。这时“阎公”想让自已女婿写篇序,就故意客气请大家来写,宾客知道其意,都推辞了,唯有年青的王勃不太客气,一气呵成,写就千古名篇。

题主的问题是基于现代人的认识。因为这篇《滕王阁序》实在是太精彩了,1300年过去了,读起来依然令人叫绝。其实从明清以来,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直在降低,到现在还有谁能够出口成诗、出口成章呢?古代人经常小小年纪通读《四书》《五经》和各种经典,唐代许多人不到十岁,即能吟诗作赋,且流传千年。但现代人不用说少儿,就是贯以各级作协称号的“作家”,写的东西能流传百年吗?即使获得诺奖的大作也不觉如何。

其实不用说流传百年,就是当下也让人提不起兴趣。要说比起《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简直就是垃圾和美玉放一起比。现代人写的东西与古代散文诗歌的意境、遣词根本不可同日语。题主难以想象,一篇即兴写的文章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过去我们写高考作文,有的人想半天蹩不出几个字,有人提笔一气写就,道理是相同的。王勃出身名门,自幼学贯古今,再加上天赋极高,写出这样的文章绝不奇怪。


华哥杂谈

王勃写作有个习惯,先喝酒,有时还要睡一觉!一觉醒来,上去就写,写完一个字都不带改的,因为他的文章你压根不用改。这就是王勃的特色。人的灵感来的时候,那种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争锋的感觉是根本停不下来。

——您来写吧!

——李大人,这个我真的不行,让我写你不是为难我吗!

——那你来写,你文采好!

——李大人,你这可是难为我了,这个我确实写不出来!

……

——这位兄弟,你来帮忙写这个序!

——好!

全场瞬间宁静了下来,都张大了嘴巴,看这个不懂规矩的家伙!李元婴也骑虎难下,心中一万个不乐意:老子只是假客套下,你咋当真了!王勃当时只有23岁,论年龄、资历都不是最大的,大家都嘀咕:喝多了真的啥事都敢干!当时笔墨伺候,李元婴气的进内庭休息去了。

王勃开始写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写一句,人们给李元婴送一句,李元婴哼了一声:很一般嘛!但是,才送了十几句,李元婴才发现真的就该王勃写;当人们给李元婴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李元婴激动的拍岸叫绝,王勃中间不带停歇的,一口气写完了滕王阁序,一字未改。滕王李元婴看了王勃的文章,不住的叫好,不住的夸赞,两只眼睛惊得快要飞出来了。

这种写作其实有很多,生物学的解释是人进入了一种“涌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忘记一切,只专注事情本身,超常发挥。像这样的事情还有王羲之趁着酒性写de《兰亭序》,天下第 一行书。王羲之醒来后,再写兰亭序,怎么写都不如第一稿(草稿),这就是在“涌流”状态下的超级发挥。


嘟嘟读读


今天是2007年最后一天,本来是想不看手机,好好陪下家人的,倏然看到了这个题目,忍不住说上几句,因为我也喜欢《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生于儒学世家,六岁能文,九岁时看大儒颜师古所注《汉书》,作《指瑕》十篇,指正书中错漏;十二岁之前他学完了经、史、子、集,并博览老庄及佛家众学说,十二岁到十四岁那两年他在长安跟随一位医学大家学习医术,通研《易经》、《黄帝内经》丶《难经》等诸多医学典籍;王勃十六岁科举入仕任朝散郎,是当时最年轻的公务员。可以亳不夸张的说,王勃不仅仅是个人才,他还是像李白一样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

可惜天妒英才,这样高拔俊朗的人物在二十六岁时去交趾(现越南河内西北部)看望贬谪到那里当县令的父亲,次年归途中海上溺水惊悸而亡,就近埋藏于今越南义安省兰江左岸,当地人民仰其文釆,曾为王勃雕像修祠供奉,千年香火不断,当地亦是文风渐盛,出过不少文人大家呢!可惜,1972年美越战争期间王勃墓和祠皆被美军飞机炸毁,仅余有点残缺的雕像被当地人保护了起来。至今一代少年天才魂无所依,游荡于异国天地间,着实让人思之泪盈,喟叹不已!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搂"之一,它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座落在江西南昌风景旖旎的赣江边上,它的建造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

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竣工,于重阳日大宴社会名流以示庆祝,并在饯别酒宴上请大家留墨纪念。王勃是去交趾探父途中路过此地,正好赶上了这场浩大的盛会。



当时阎公是准备让他的女婿在宴会上作秀一番扬名立万的,没想到竟为王勃所乘,也许这正是天意,在对的时间,让对的人做了件特别对的事,不仅王勃扬名于天下,也成就了天下第一骈文!


《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至于题中所问"王勃《滕王阁序》是事先准备好的吗?从个人对王勃的认知而论,此文一定不会是事先准备好的,若如此,王勃也就称不上天才了。试想即便在咱们今日头条平台,能够不打草稿看到题目立马作文者也是比比皆是,也配得上人才二字,不过,既便如些,若跟王勃比那可就差的不是一点点了,简直就如烛炬之于日月。由上推断,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王勃天才矣,绝对可以做到锦绣文章随口而出,应无提前准备之理!


太晚了,算是简单分享吧,祝大家2018大吉,笑囗长开!


翼飞随笔

王勃的《藤王阁序》拜读过,上学时学过,在以后也多次看过,九十年代我顺道造访过藤王阁,站在藤王阁上看藤王阁的檐牙高啄,各抱地势,蔚为壮观,看三江汇集之江水,望五湖涟涟之浩淼,天际的落霞与晚归的孤鹜,真是遐想当年年纪轻轻的王勃之文采啊。

勃,三尺微命(他说中了)一介书生,站在楼玉阁台看三江带五湖、观落霞而望断孤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鱼舟唱晚的景色让王勃欣然命笔,但是,没有提前准备,三尺微命之学士,一气呵成,写出绝唱我深感怀疑,像《藤王阁序》这样的绝唱之绝笔没有提前准备是写不出这样的千古绝句,事先准备已经是不易了,微命学士,惜哉惜哉。


杨柳青青春之声

当然不是,毕竟王勃是六岁就会写诗的小神童哇~


有这么一个人:6岁写诗,9岁标错经典古籍《汉书》,16岁科考及第成为年龄最小的官员......

他的名字是王勃,别称: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王勃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他不仅有个“别人家的大脑”,还有个“别人家的家世”。

祖父王通是隋唐之交出了名的文化教育家,“十五为人师”,桃李满天下,他写的研究论文十篇中的九篇都能登上权威报刊;

叔祖(祖父的弟弟)王绩是无言律师的奠基人,少年成材,一首《野望》轰动全京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哥哥王勮更是破千军敌万马,二十岁考中录取率为5%的进士,而后各种官职加身,比如凤阁舍人,比如弘文馆学士,又比如天官侍郎。

有这样的家庭氛围,我们的王勃同学自然不会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甚至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6岁就“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分分秒秒写下一篇篇文笔流畅的诗词赋文;

9岁时读颜师古大师标注的超级经典《汉书》,还能有理有据地写出一箩筐错误之处;

14岁时直接给宰相刘祥道写信,毛遂自荐,深得刘相欢心;

16岁时考试中标,夺得“朝散郎”一职,成为了当时年纪最小的朝廷命官......

生命不息,步履不停。年少成名的王勃同学,仕途之旅自然也像开麻花似的节节升高。

当上朝散郎没几天,神童光环加身的王勃就被王亲贵胄挖到了自己的府上:唐高宗第六子沛王请王勃来府上修书撰文。

从此,鱼跃龙门,一群未成年人整天厮混在一起逛街喝酒斗鸡。

一次,沛王和弟弟英王照例开办了一场王者家的斗鸡Party,为了渲染气氛,沛王让王勃写篇文章来助威呐喊。于是,王勃大笔挥毫,分分钟写下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

释:没有尽力战斗的鸡要拉到鸡坊行刑,表现懦弱如同母鸡的鸡要格杀无论,战场投降认输者更应斩尽杀绝。不能象其它对待其它家畜一样可怜它们,它们的存在只能连累家族的祸根。

这原本只是富家子弟之间的调侃性战书,可家长们的心眼往往多而敏感:

唐高宗李治看到文章以后,想起了自己父亲李世民“弑兄杀弟”的玄武之变,怒骂王勃“歪才!”,还直接下令接触王勃的一切职务。

自此之后,王勃小神童原有的一手好牌就慢慢地被翻烂了。

他神色黯然地在世界各地旅行漫步,用一次次“不得不走”的流浪来缓解自己抑郁的心情,可终不得法。

他在旅途中写下一首首寄情抒怀的诗词,想以此发泄自己悲伤的心情,顺便学习学习“姜太公钓鱼”之法,却越写越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月夜送别》

好不容易得到个小小的“虢州参军”之职,可还没捂热就又出状况了:他误入圈套被人构陷,差点因为“杀死官奴”罪名送命。

官场太险恶,我要找粑粑!

劫后余生之后,这位小天才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找被自己连累遭流放的父亲来个温暖的抱抱。他打点行囊,漂洋过海,却在探望父亲的途中渡海溺水,乘风归去。

上元三年(676年)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不得不说的是,在探亲路上,他还登上了天下闻名的滕王阁,写出了一篇绝美的动态风景大片《滕王阁序》,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文学突围。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天妒英才。

年度爆文《滕王阁序》横古绝今,耗尽了王勃一生的时运;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勃却又因《滕王阁序》而永远年轻,永远存活。

下载“博库图书馆”APP,免费借阅王勃瑰丽诗词。


博库图书馆

腾王阁序并非事先准备。

王勃之才,列初唐四杰。一篇序名扬千古

但古时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大有人在。比如贾谊之

过秦论,诸葛之出师表。这篇序结构简单,除了词句华丽,对仗工整,引典信手拈来。其实也无特别之处。

文章开篇赞南昌,接着作了景物描写,后又3段景物描写,把腾王阁之美写尽。犹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占睛之笔。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通过景色之美,赞宇宙之浩瀚,人生之短暂。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

他乡

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再以此句引起共鸣。

后面更是写尽史上失意之人。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

空自流。

结尾之诗更是大气,将时间与空间对比。多少才俊都烟消云散了,只有长江水奔流不息。

王勃之才是千古的,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用户50840291156

中国人有个陋习,就是爱吹牛 。比如说王勃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他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一口气写下来的。

于是,就觉得这件事非常的神奇,便东传西、西传东,传到史官那里,不知道都过了多少道手了。每经过一个人的传播,这件事就多一层牛逼,经过无数人传播之后,这就是牛逼了,已经变成神话了。

所以,在后续的版本里,大家就会看到王勃溺水、乘风而去的传说。

可是,《滕王阁序》到底是不是事先准备好的呢?传说我们是不能信的了,只能从这篇骈文里,去寻找蛛丝马迹。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这句话讲明了,王勃是路过这里,临时凑个热闹,蹭了一场宴会。所以呢,他事先并不知道还要写诗作赋这回事。可是,仅凭这句,是无法证明王勃现场写的,因为编瞎话谁都会,他也有可能是吃完饭回去写的。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如果说上一句无法证明王勃是现场写的,那么这一段就可以证明是现写的了。如果不算现场写的,王勃会说:“好了同志们,我已经吹完牛逼了,该你们上了”。

按照古代文人的脾气,他要是这么说的话,肯定会被打脸打死的。更何况,现场还有那么多名士,就算他侥幸蒙混过关了,那些名士不会揭他的短?


纸老鼠鼠

滕王阁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读之朗朗上口,目可见盛况美景,耳可听宴会之喧哗江水之澎湃,思之感王勃之抱负感伤。

我觉得这篇文章事先准备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二,宴席举办人,也没打算让任何一个来宴的宾客写这篇序,在请帖上应该也不会透露这一信息。当然当时文风大盛,被宴请的人肯定都明白少不了要做首诗,肯定要构思一下,免得到时间写不出来丢人。而古代举办一个大型千里朋迎的宴会,肯定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勃肯定在收到请柬之后,进行了思考,和一些准备(不是指打这篇这篇序)。

第三,千古绝唱的好文章,都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诗人在其时,其境,其景,其人,有感而发,文思如涌,而成佳作。这种文章具有不可复制性。

最后,扯一点心理学上,是怎么解释这种灵感的。第一,准备阶段,必须有充足的准备;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必须了解这个领域。第二,沉浸阶段,就是这人在成作品之前,必须有一段时间对所要创造的东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思考,把自己沉浸在创作中,使得自己的潜意识完全进入到创作中,这样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喝酒的情况下依然能写出好诗。第三,灵光乍现时刻,这个时刻具有不可重复性,看似偶然。第四,验证,验证你灵光乍现的时候的创造,是不是有效可行,是不是好的作品。


杨兴华

问出这个问题不奇怪,因为《滕王阁序》的文笔确实让人难以想象是张口就来的,而是像经过长时间反复的雕琢才有的佳作。

首先我们看一下《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所以王勃事先是不知道阎公要让来宾为滕王阁作序的,因为阎公有意要让自己的女婿提前准备好续文,然后在宴会当日写出,假装是临场发挥而作以为炫耀。结果假装客套让王勃来写,谁知道王勃却不推辞,当场写出了千古名作《滕王阁序》,让当场的人都叹为观止。

还有文中的情景并非是可以完全事先作好的,“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些都是根据当时的情景而作。

只能说王勃确实是天纵之才,只可惜英年早逝。以我们现在的认知,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可能是临场发挥,只能说在古人那个时代,只基本只学一门语文,所以还是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