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何不能叫宰相?因为有两个标准达不到

在很多明清影视剧或是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宰相”这个字眼,甚至在很多名人故居的牌匾上也能看见诸如“三朝宰相”、“一代名相”之类的,那么明清时期真的有这么多宰相吗?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何不能叫宰相?因为有两个标准达不到

宰相二字最早见于商、周时期,但在历代王朝中,除了辽代以外,宰相并不是官职名而是个俗称,用来指辅佐君主行使权力处理政务的主要官位。在不同的时期,宰相所指的具体官名也不尽相同。秦朝丞相、汉代的三公、唐初的三省长官、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代中书省丞相,都可称为宰相。

宰相有两个硬性标准可以衡量,其一是必须拥有议政权,其二是必须拥有监督百官执行权。既然有了这两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来对明清的宰相做一番论述了。

朱元璋开国后,设立了左、右两位丞相,这时期的丞相地位和历代宰相无异。可是到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在清除大量功臣的同时,也废除了丞相制度,也就是说,胡惟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宰相。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何不能叫宰相?因为有两个标准达不到

或许有人会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明代的内阁首辅其实与宰相地位相同。这种看法其实有失偏颇,因为无论从立法角度上看,还是从实际权力的运作看,内阁首辅都不是前朝的宰相。

从立法角度上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明祖训》中明确提出:“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物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这一祖训终明一代也没有改变。

嘉靖四十二年(1592年)正月,嘉靖皇帝对严嵩在内阁的所作所为曾概括:“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这是他对严嵩为内阁首辅时阁权外延的总结和警醒。严嵩的倒台,恰恰反应的是嘉靖皇帝恪守《皇明祖训》所规定的不设丞相的立法原则。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何不能叫宰相?因为有两个标准达不到

从内阁权力的运作来看,明朝内阁首辅也不等于前朝宰相。内阁议政权最主要的表现是票拟。票拟的程序是这样的:皇帝直接通过司礼监文书房下章奏于内阁,内阁根据圣谕拟票,再通过司礼监批红后下发执行。在下发前还要经过六科给事中的审核。也就是说,内阁首辅的权力受到司礼监和六科给事中的限制。

对此有人会问,张居正时代内阁首辅权力达到了顶峰,连万历皇帝都怕他三分,这总应该算是丞相了吧?其实张居正手握绝对权力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首先是万历皇帝年幼,慈圣太后委之于辅政大权;其次,张居正又协调了司礼监的关系,和冯宝建立了战略同盟,正是有了这样的关系,他才能执掌大权。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何不能叫宰相?因为有两个标准达不到

清代初期中期,最高的权力中枢是内阁,当时的内阁首席大学士已经无法和明代的内阁相比,因为除了内阁外,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期的南书房,它们都大大削弱了内阁的权力。到了雍正时代又建立了军机处,从此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以至于后来慢慢淡出了权力中枢。

就算是清代中后期的军机大臣也和宰相的地位有天壤之别,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并没有监督百官的权力。最多也就是有点议政权,但也就是提提意见而已。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何不能叫宰相?因为有两个标准达不到

人们之所以将明代内阁首辅和清代内阁大学士以及军机大臣称为“宰相”,是因为这些人在朝廷中地位最高,权力相对最大,因此才冠以宰相的名义,这也是一种最让人感到虚荣的称呼。可真要是细究起来,自洪武十三年后的明清时期,真正的宰相一个也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