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药,必不可少,但大家似乎对剂型所知甚少。

以前在药店上班时,经常有顾客问我是片好还是胶囊好。

为何同一种药有片,有胶囊,可能还有颗粒和丸药等等,它们到底有啥区别呢?

如果你也不知道,那请你继续滑动屏幕。

不管是片还是胶囊,均属于药物固体剂型的一种。

药物剂型,按形态分类,一般分为固体剂型(如:阿莫西林胶囊)、半固体剂型(如:红霉素软膏)、液体剂型(如:葡萄糖注射液)和气体剂型(如达克宁喷雾剂)。

在药物总剂型中,固体剂型约占70%,常见的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膜剂等,其中以片剂(占固体剂型的50%)和胶囊剂最为常见,故,本篇只讲片和胶囊。

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药物制剂技术主要由西方传入中国,在西方,这种小药片历史悠久。

公元前1550年左右,古埃及的Ebers Papyrus(《埃伯斯纸草文稿》,又译《伊伯氏纸草本》)中第一次提到药丸,并记载药丸由药材与发酵面团、蜂蜜或黄油等混制而成。在古希腊,人们将此类药丸称为katapotia(意为可以吞咽的药物)。

公元23~79年,罗马学者普林宁(Pliny),首次将此类药丸起名为Pilula(拉丁文,丸剂的意思),英文Pill(药片、药丸的意思)由此而来。

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天晓得那时候的药丸有多苦,反正我是没吃过,但鉴于那时候的工艺局限,估计绝大多数药丸都苦不堪言、难以下咽。

早期,聪明的科学家们认为药丸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只要专研,总能做出成绩,因此,他们以跑马的耐力和精神,孜孜不倦地研究药物的剂型。在药物剂型研究的跑道上,谁先发表论文并获得专利,谁就是冠军,不仅名留千史,还能腰缠万贯。

19世纪,药物制剂技术开始全面爆发,此时的科学家们均摩拳擦掌,迈开大长腿,向着终点冲刺。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场马拉松比赛中的主角。

先说片剂。

1843年,英国一个叫William·Brockedon的哥们发明了片剂,并获得专利。

1876年,另一个叫Remington的家伙发明了压片机。

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此时的片剂即我们现在吃的普通药片,也叫素片,相比早期药丸,素片更容易制备生产,但,在口腔内就开始溶解,所以味道较苦。

随后,科学家发明了糖衣片,即在药物外层包裹一层糖膜。与素片相比,糖衣片味道微甜,口感较佳,但因其含大量的糖分,糖尿病患者禁服。

19世纪50年代,美国雅培公司(Abbott)率先生产薄膜衣片,即在药物外层包裹一层高分子聚合物,并获得专利。

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相比糖衣片,薄膜衣片几乎无苦味(在口腔内不容易溶解),稳定性更好(薄膜衣可阻挡空气中的水份和氧气等),副作用更小(溶解时间长),但,起效较慢。

顾名思义,缓释片是缓慢地释放药物,速度不恒定;控释片是匀速地释放药物,两者均可在特定的时间内保持药物的浓度,以最小的副作用达到最佳的疗效,但控释片比缓释片效果更好。两者均不可嚼碎或击碎服用,需整颗吞服,否则达不到缓慢释放的目的。

与一般片剂相比,缓控释片剂疗效更好(作用时间长),服用片数更少(一日只需服1-2片),副作用更小(缓慢释放),但,价格较贵。

再说胶囊。

1834年,法国名叫Dublanc和Mothes的两个哥们一起发明了空的软胶囊,并获得专利。

1846年,法国一位叫Lehuby的伙计发明了空的硬胶囊,并获得专利。

1847年,英国的James·Murdock家伙发明了两节可套起来的明胶胶囊,即硬胶囊剂,并获得专利。

1933年,Scherer朋友发明了液体软胶囊封装工艺,是第一个批量生产胶囊的工艺。

1949年,美国氰氨公司发明了固体软胶囊填充工艺。

硬胶囊,即我们所说的一般的胶囊。与片剂相比,胶囊不苦(口腔内不溶解),稳定性更好(胶囊壳可保护药物免受空气中水、氧气等的影响),起效较快(胶囊壳溶解后,药物即可快速被人体吸收)。

但,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让大家知道,明胶空心胶囊竟然可以采用皮革等下脚料生产而成,这种生产出来的胶囊重金属铬严重超标,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另,插播一个小知识:明胶空心胶囊其实就是胶囊壳,属于一种药用辅料,药厂一般不自己生产,而是从相关辅料厂家外购。

相比胶囊,液体软胶囊(如用于降血脂和改善视力的鱼油软胶囊)口感较好(软软的),吸收较快(胶囊溶解后,液体药物即可直接被人体吸收),但,价格较贵。

跟片剂一样,胶囊也有肠溶胶囊、缓释胶囊以及控释胶囊,它们的特点与相应的片剂相似,就不再一一述说。

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药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选购时应注重性价比,选择合适的剂型。

只要用心,药也没那么难懂。

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文字:小叨君

剂型第一话:片跟胶囊有啥区别?

蚂蚁药事,做有温度的药物科普。

小叨君,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专业毕业,曾在药厂做过生产、验证以及检验,现在药店小药师一枚,爱生活,爱科普,爱分享。

大白,英专自由职业者一枚,不爱社交爱分享,不爱热闹爱翻译。

我们是一群一群小蚂蚁,我们在一步一步往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