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時退費”違規被下架

在保險科技創新的鼓吹下,有保險公司大膽創新吃螃蟹,推出按天付保費的車險,雖然想法美好,但現實骨感,這樣的保險被監管部門叫停。

在上海做生意的吳先生,近期購買了一輛20萬元的私家車,由於上海牌照難上,他選擇回老家南昌上牌,所以這輛車不能上滬三環以內的高架,平時他都不怎麼開車,只在週末或有需要的時候開,這樣一年下來,他的車有一半的時間閒置。曾經希望車險能按天購買,可以節省不少保費。如今,隨著監管定性車險按天購買屬於違規,吳先生只能繼續按年購買車險。

閒時退費被叫停

保監會針對安心保險下發第54號監管函,指出其“閒時退費”違反車險條款規定,經研究對其提出監管要求,要求下架。

這是一款什麼產品呢?是一個叫“車車車險”的APP與安心保險聯合推出的一款“閒時退費”產品,俗稱“按天買車險”。據瞭解,這款產品可以開一天車付一天保費,不開車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按“天”退還保費。車主在出差、限號、送修等不用車的日子裡,可以將車險隨時退保,系統將自動返還該區間的保費,並且隨時可以重新啟保。目前,“停駛返錢”業務只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座城市推廣。

車險按天收費,創意是美好的。

由於限行等各種原因,不少有車一族的車子,會有相當一段時間是閒置在自家車位上的。“霧霾限號、車輛維修,一年下來,車子少說也有三個月不出門。”車主趙先生說,即使一年不怎麼用車,車險還是按年買,一分也不能少。

分析發現,有將近24%的用戶每年行駛里程不足6000公里,再加上限號限行,普通車主一年有48~150天時間,車輛處於停駛狀態。

以鄭州為例,自2017年12月開始實行單雙號限行後,2018年每週一天限號,每年用不上車險的日子就有52天,假如一年車險保費3650元,如果停駛52天,那麼系統自動返還520元保費。如此替客戶著想,客戶自然買賬。

然而,想法美好,現實骨感,這款產品因違反車險條款規定而遭到違規下架。

事實上,早在幾個月前,這款“閒時退費”車險產品在安心保險就難覓蹤影,原因是“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進一步規劃,系統在維護中”。

為什麼被叫停

安心財險“閒時退費”以及中華聯合“e駕按天保”屬於UBI車險模式在國內的探索,監管層此前保持謹慎的觀察態度,直到保監會發布54號監管函,標誌著“按天買車險”模式被監管層否定。

業內人士認為,“按天買車險”的運作模式與國外成熟的UBI車險相似。據介紹,所謂UBI車險即駕駛行為模式基礎保險,保險公司通過數據採集裝置,收集駕駛行為數據以及車輛運行數據,經過數據分析處理,評估駕駛人員的駕駛行為風險等級,依據駕駛行為風險等級個性化地確定車險保費。目前發達國家的UBI案例,主要分兩種模式:按公里數計費和按駕駛行為計費。

行業專家指出,從技術層面上看,數據收集是UBI車險的生命線,發展這樣的車險產品,需要對大量的數據進行風險評估,需要對受保人的數據進行分析。國內車聯網技術尚不夠成熟,數據收集設備的普及以及數據的傳輸方式均沒有得到較好地解決。因此在沒有實現技術突破的情況下,再加上精算、定損核賠、監管政策配套等原因,UBI車險暫時無法在國內真正落地。

某保險公司負責人表示,車險“分時消費”,類似商業車險的短期消費行為,間斷之後易產生漏保。而且,閒時不投保,若是停駛期間遭遇剮蹭,卻在非閒時期間報案理賠,容易給車險的理賠帶來真假難辨。

保監會副主席梁濤曾這樣說:“現有監管框架基於傳統作業模式,對保險科技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在部分領域還是空白,亟須加快監管政策研究和規則完善。與傳統業態相比,保險科技領域潛在的風險具有更強的隱蔽性和傳染性,如何有效利用技術手段及時發現風險、迅速處置風險,也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現有的監管體系,對於保險科技的創新,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辦法和手段。保險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必須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