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境安民得人心,虎將英名貫臨沂

保境安民得人心,虎將英名貫臨沂

楊虎城將軍

楊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國陝軍將領,刀客出身。其一生坎坷不平,災難橫生,雖歷盡艱辛,卻未得善終。從反清抗暴,討袁護法;轉戰關中,堅守西安;出師北伐,回陝主政。到反對內戰,保境安民;力主抗日,兵諫逼蔣;最終因抓蔣而被囚十二年,於1949年9月6日,被殺害於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卒年五十六歲。

楊虎城是一位愛國將領,也是一位親民將軍。1928年10月間,西北第十軍( 不久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二十一師)由皖北奉調臨沂,入駐沂防司令部。這支部隊自楊虎城1928年4月離開赴日後,其內憂外患便集中爆發,竟無一人能收拾根治。同年底,經過多方周旋,楊虎城心急火燎地返回山東臨沂自己的部隊,才使這支部隊重新有了"中心"。

將軍在回到部隊第二天,即集合全體官兵訓話,提出了"不擾民,不害民,愛護民眾"的口號。時值深冬嚴寒之際,官兵還是單衣,且無薪餉,每天伙食僅以小米、地瓜、稀飯充飢,生活十分艱苦,但士氣並不低落。兵營之內,令行禁止,訓練有素,軍容嚴整。每日學術兩科,緊張活潑,習文練武,精操細作。城內大街小巷見兵甚少,對於市面商鋪和百姓住戶,也無騷擾侵犯,臨沂轄區秩序安定,城內市民生活平靜。

官兵對待百姓和氣以待,少有打罵動粗之事。楊虎城對部下官兵要求甚嚴,對於酗酒賭博、吸食大煙及軍紀松馳者,均嚴加懲處,絲毫不讓。在一次會議上,師參謀長王一山因遲到被罰立正;又在一次操場上,因第三旅遲到,參謀主任仲興哉則被罰跪……楊將軍還親自帶兵搜查,當即查獲九團團副劉順和的煙具,遂即扣押。翌日,在操場上出示煙具證物,並宣佈將劉順和以違抗命令為由,當場槍決。一時全軍皆驚,從此官兵皆懷畏懼之心,煙毒遂得以肅清。對於貪汙受賄及作奸犯科者,更是嚴懲不貸、鐵面無私。其所屬有一夥夫因私向民家盜賣白麵若干,被告發查獲後,經楊將軍親自審訊查實所有罪證,隨即在臨沂南關大教場集合全軍,先向官兵講明情況,後將伙伕當場執行槍決。楊將軍個人生活起居亦極簡樸,平素軍裝一身,與士兵相同,對於地方宴請均一概謝絕。

保境安民得人心,虎將英名貫臨沂

楊虎城與夫人謝葆真、兒子楊拯中

楊虎城軍駐臨沂期間,還曾創辦過一份地方報紙,名為《魯光日報》。該報為兩開,石印,其內容體現了對地方民生民意的關心之情,也夾雜著對地方當局弊端的批評指正,更充滿了對民眾正義之聲的支持肯定,為當時的臨沂城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頗受當地讀者受眾的稱讚歡迎。1929年5月楊部移防後,該報紙即時停辦。

民國初時,山東軍政顯要從田中玉到熊炳琦,從張宗昌到韓復榘,無人不喊要剿匪,無人不嚷要緝賊。省政府年年發兵,月月進剿,匪患非但未滅,反而愈剿愈獗。

楊虎城將軍奉調臨沂,旨在剿除舊軍閥張宗昌的殘餘勢力,以綏靖地方。時間雖僅有半年,但卻心繫百姓安危,傾盡全力而為。他善於體察民情,勇於為民解難,親歷戰場血戰,率部一舉蕩平了臨沂周邊的頑賊悍匪,還百姓以寧靜安全。

此時,橫行於沂蒙山區的悍匪劉桂棠,(外號劉黑七、混世魔王,今平邑縣銅石鎮人。系國民黨軍將領、漢奸。)佔山為王,擁兵自據,嘯聚匪徒最多時達到3萬餘人,惡行遍及全國十餘省區。所到之處,搶擄姦殺,無惡不作,罪行擢髮難數。匪中歌謠說:"要使錢,上劉團","跟著師長到處竄,給個縣長也不換"。僅從1925年至1928年4年間,慘遭劉黑七匪徒洗劫的村莊就有1000多個,燒燬房屋20多萬間,殺害群眾10000多人。劉匪先後製造了白馬峪村血案,殺害393人;大泗彥村劫難,屠殺947人;南孝義村慘案,殺害346人。

保境安民得人心,虎將英名貫臨沂

集土匪、漢奸於一身的民族敗類

面對著喪心病狂的劉黑七,臨沂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懼之如狼,一時間,叫苦連天,民怨沸騰,紛紛投告於將軍門下,將軍聞聽後,認為消除匪患,乃職責所在,使民安居樂業,更是義不容辭。遂於1928年11月間,派出一團官兵,先後在臨沂湯頭、莒南的小官莊、板泉崖等地擊潰劉股匪丁大祥部,擒斬匪眾80餘人,繳槍40支。繼之又派出郭景唐團在莒南王家場村,擊斃匪首王連慶及匪眾40人,獲步槍35支,機關槍一挺。

1929年1月,將軍所部官兵由費縣薛南村追擊土匪至朱家屯,匪眾佔據該村,企圖死守圩內。官兵發起猛攻,斃匪徒180人,獲槍80支。同年春,楊部官兵在城東鄉埠上村剿匪時,發現匪眾擄去村民150人,官兵追擊救人,直至江蘇桃源村,方將被擄百姓全部救回。

楊虎城將軍不僅下令主動剿匪,還對地方求救剿匪,慨然應允,併除惡務盡。一次,臨沂半程村(距城45公里)夜間突遭匪眾包圍,俄莊區公所迅急電話向師部求救,將軍即派兵一營跑步前往,擊潰匪徒,使全村倖免於難。

時慣匪劉黑七被國民黨招安,率部盤踞於莒縣,然匪性難改,搶劫綁票,姦淫燒殺,肆意禍民已半載有餘。民眾皆苦不堪言,久聞虎城將軍英名,遂公推代表齊赴臨沂,泣淚陳述劉匪禍莒之彌天大罪,籲請將軍剿匪。將軍聽罷,血脈僨張,遂拔劍揮軍,直逼莒城。匪首黑七亦曉虎城將軍忠直剛烈,早已派眾匪在臨沂至莒縣必經之路的夏莊、大店,修築碉堡,深挖塹壕,並派親信丁大祥率三百餘名敢死隊員駐守夏莊,劉黑七則坐鎮大店指揮。

1929年2月21日晚,將軍所部,兵分兩路急襲大店、夏莊匪之據點,一與匪兵交火,即以手榴彈、大刀片,開出血路,連炸加砍,勇往向前。經一夜激戰,據守夏莊匪首丁大祥被擊斃,餘皆傷亡殆盡。劉匪親自指揮的大店據點也被攻克,只帶少數匪徒北竄莒城。此役重創劉匪所部,斃匪280餘人,獲槍百餘支,救出人質多名,楊部官兵亦犧牲41人,是年4月7日在大店西南修建一碑,刻石銘文,以示紀念。

匪首劉桂棠逃竄莒城後,自知此處難以立足,便於當晚對莒城進行血腥洗劫,繳了國民黨縣警備隊的槍,放了兩處監獄的犯人,然後抓了大批民眾,率匪部沿臺濰公路向北倉皇逃遁。楊將軍率部進駐莒城,目睹劫後慘狀,怒火中燒,急令部隊一律輕裝,窮追劉匪。劉黑七部因女眷、財物極多,隊伍臃腫,行動遲緩。見楊部追逼神速,劉匪部將女眷、財物棄之於途。此時,楊部眼看逼近劉匪,正欲包圍聚殲,不料張宗昌的殘部直魯聯隊師長顧震率部殺出,對楊部突施截擊。楊部猝不及防,官兵傷亡甚眾。面對顧部的瘋狂攔擊,楊部處境險惡。楊將軍身先士卒,親率警衛連衝在一線,官兵大受激勵,有進無退,將顧部一舉全殲。

劉黑七率匪眾逃亡諸城境內,又連屠數村,築起匪窩。楊將軍偵知後,不顧連經惡戰的傷亡和疲憊,又星夜率部趕至劉匪駐地:北杏村,秘密對劉匪形成兜抄,將其團團圍住,劉部匪眾皆已無心抵抗,紛紛繳槍投降,劉黑七僅帶兩個隨身護兵夜逃安丘。至此,莒縣境內始得安寧。

保境安民得人心,虎將英名貫臨沂

悍匪劉黑七曾藏匿過的山洞

劉黑七的親信慣匪石增福(1894-1938),原名石增甲,字"金三", 乳名"貴",系蒙陰縣桃墟鎮包家莊人(現屬西桃墟村)。時率潰匪150餘人,由諸城、莒縣、沂水邊境潰退,一路經沂水東北楊莊一帶劫財、架票,後竄至瓦屋崖暫作喘息,並等待贖票斂財。

先是沂水西鄉已有躲匪逃難的百姓,聞聽土匪即至,便棄家上山,居高臨下,抱團防禦。此時,山下的甄家疃村,已被洗劫一空,全村僅剩下一間南屋和一個過道,其餘全被匪徒燒光。村內未能外逃的百餘人也慌忙避居山上。

正月二十二日晚,土匪石增福率部進村捕空,遂急轉山下,一邊鳴號,一邊打槍。山上民眾自知不能抵禦,青壯年遂迅速轉移,老弱婦孺皆蒙匪難。匪首乃劫持婦孺作為人質,高價勒贖。上裡莊的王東昇之母被擄,石匪開價200銀元,王東昇投親奔友只借得現銀180元,僅因缺了12元,其母和另一名逾期未贖的老婦同被槍殺。

如此匪患,百姓實難堪受,曾多次求請官府剿匪未果。於是沂水縣長遂禮請贛榆縣民團司令薛家斌協助剿匪,薛率部眾500餘人,由石牛峪村的朱恆山作嚮導,向匪眾盤據的瓦屋山進剿。由於民團缺乏實戰經驗,加之武器低劣,指揮無方,結果被頑匪石增福乘隙率眾衝下山來,一時民團措手不及,四散奔逃,薛司令也險些被俘,幸被朱恆山攙扶上馬,才得以倖免。

此時,楊將軍從莒縣回師臨沂,沂水百姓公推代表會同官府至將軍行轅,籲請剿匪。將軍遂派一連官兵進剿,怎奈兵力太少,人地生疏,且匪居高臨下,攻山失敗,乃遭重創,犧牲官兵30餘人。聞知此情,將軍悲憤交集,繼爾派兵一團前往包剿,激戰4小時,匪徒傷亡頗重,無力頑抗,石增福率殘部從西崖逃竄。此役之後,沂水西鄉少有股匪騷擾。

戰後,民眾群情激昂,一面犒勞軍隊,一面將烈士遺體背下山崖。縣長派員將烈士遺體運回沂城,備棺盛殮,安放在西門外沂河岸邊,搭棚致祭,築墳禮葬。臨時以木牌書烈士英名,安插於烈士墓前。翌年春,以石碑易木牌,永為銘記。碑正中刻著四個大字"碧血鮮花",右側刻有二十一師剿匪銘文,左下端書"沂水全縣民眾立"等字樣,以表廣大群眾悼念烈士,感恩將軍之深情!

保境安民得人心,虎將英名貫臨沂

楊虎城將軍在視察中

楊虎城將軍入魯半載,繼之調豫;戎馬倥傯,馳騁疆場;功在臨沂,名留千古。數月間即解決了張宗昌的殘部,端掉了劉黑七的家底,肅清了沂蒙山的匪患,堪稱虎將所到之處,境靖民安業興。長期遭受匪患蹂躪的魯南民眾重獲安定,對親民愛民的楊虎城將軍,發自由衷的擁護和讚揚,以至聞聽楊虎城將要奉命離開臨沂的消息時,紛紛自發組織起來,苦心挽留。

楊將軍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記在臨沂人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