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大災為何如此嚴重?

淵底蛟龍

1942年的河南大災是天災,更是人禍!天災可抗,人禍難逃。人禍最主要的是日本侵略!不過,對於河南大災,國民政府自己也難辭其咎。

首先,李培基作為河南一省之長,面對河南大災,竟然向重慶報告說“河南的糧食收穫還好”!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向蔣介石彙報河南大災的事。但是,由於地方政府瞞報災情,導致蔣鼎文被中央訓斥了。36集團軍的司令李家鈺去重慶向何應欽彙報河南災情時,也被何應欽以“地方政府沒有報,軍隊報告就是無效”為由,頂了回去。也是因此,蔣鼎文為首的軍方,與李培基為首的地方政府產生了矛盾。

1942年10月份,蔣介石的中央政府派張繼和張厲生兩位大員刀河南視察災情的時候,李培基警告各地代表不要把災情說的太嚴重,李培基自由辦法。各地代表比較有良心,如實彙報,讓兩位大員非常吃驚。

面對中央大員的詢問,李培基彙報說:"起初看到二麥麥苗秀豐,不會不下雨,誰知道皇天這王八蛋刮來一陣黃風,一夜之間把麥苗全刮幹了。"
張厲生又問:"有了這樣情形,為何還不報災?"李培基說:"我見早秋長得還好,誰知皇天這王八蛋又來個捋脖旱!"(當地方言,掐脖子之意)。

1942年6月的西安軍事會議,蔣介石將徵糧食作為縣長的考核指標。在縣長們的考核中,糧食佔考績的百分之三十五,抓壯丁佔百分之三十五。

許昌縣長王桓武,預計當年收成是以往的八成,實際只有一成。而他為了完成任務,依然按八成的標準收糧食。不交糧食的,繳不夠的,王恆武就派地方自衛團的團勇挨戶坐催。住在百姓家裡,逼著百姓砸鍋賣鐵交糧食。在災害中,許昌縣死的亡人數是最多,死亡183472人(1943年數據)。

1942年,王桓武提出的徵糧口號是“寧可餓死十個老百姓,不叫餓死一個兵,為抗戰軍事第一也。”

1944年春,在當地士紳多次聯名控告下,王桓武被免職押往洛陽軍事審判處受審。抗戰勝利後,他打算叛國,被老家的團勇活埋了。

1938年,花園口決堤,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政府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炸開花園口堤壩。從此以後,河南災荒不斷。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數十萬國軍在黃泛區兩側,與日寇隔岸對峙。1937年—1942年,河南的出兵出糧數量都位列全國第一。數十萬國軍要在河南就地解決糧食和兵源問題。無意給河南的災害,雪上加霜!

在當時,河南流行一句民諺“河南四荒,水旱蝗湯”。這個湯,指的就是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湯恩伯的部隊在河南省內,任意欺壓當地百姓,隨意拉壯丁,搶掠百姓糧食和財產。也是因此,當時百姓流傳民謠說:“寧可日軍來燒殺,不要國軍來駐紮”。

國民政府官員貪汙腐化,連救災物資都貪汙。

國民政府參政委員郭仲隗,好不容易從中央爭取到2億元法幣的賑災錢款。結果,經過層層盤剝,最終只剩下8000萬元賑災;後來,中央又追加3億平糶款,用於從外地購買糧食。結果,被河南省府政秘書長馬國琳,和當時的河南工農銀行行長李國珍用於投機倒把。直到半年後,才買回來糧食。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簡單說原因主要有五個:一是日本侵略;二是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導致黃河氾濫;三是連年大旱;四是大面積蝗災;五是政府救援不力。

1942年河南發生的大饑荒,起因可以源自1938年抗戰全面爆發,蔣介石下令炸開了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黃河水氾濫東南流,淹沒了河南東南部以及再往東南的廣大地區,為以後的蝗災留下隱患。

黃河氾濫、日軍蹂躪再加上連年大旱、遍地蝗災和政府的救援不力,導致了這場慘絕人寰的大災難。

慘狀無法用語言描述,比電影《1942》展現出來的還要慘。銘記歷史,不忘歷史,珍惜現在。當時的慘狀用語言難以描述,看看當時英國人拍攝的照片吧,真慘!

更多照片請查看本號推出的相關資料!

深色為日本佔領區

瀕臨餓死的災民

餓死的災民

啃食樹皮

能吃到的樹皮都被吃光了。


科普歷史

天災往往和人禍聯繫在一起。有些時候,說是天災,實乃人禍。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當年1942年的那場大災荒。至於電影中的場面,這裡就不贅述了,大部分人都看過。關於這場大災荒,我提煉了三個關鍵詞:天災,人性,戰爭。



(一)、天災

確實,引發災荒的,是氣候原因。河南《偃師縣誌》記載:民國三十一年(1942)春夏,大旱,二麥歉收。7月,蝗災、風災,糧食收穫僅一至二成,人多以樹皮、草根、觀音土、雁屎充飢。

根據這個描述可知,確實是因為因為旱災伴隨著風災和蝗災,導致了河南絕大部分地區顆粒無收。氣候的因素,是誘發整個大災荒的開始。

(二)、戰爭

1942年,正處在抗日戰爭的中後期。當時大半個中國,均遭遇日寇的侵略,河南也不例外。長時間,大規模的戰爭,對於整個河南地區的影響不必多說:

  1. 河南是人口大省,兵源輸出不少,再者河南是正面戰場,同樣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2. 戰爭要消耗糧食,正面戰場上的國軍要徵糧,入侵的日本人要搶糧;
  3. 1938年,為了阻止日軍渡黃河南下,國民政府政府選擇將黃河炸開了一個口子,黃河之水決堤而出,河南地區首當其衝(這次事件被稱為“花園口決堤”事件)。

上面三個因素,確實是因為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哪怕是和平年代,天災已經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再加上戰爭的催化,更是愈加可怕。


(三)、人性

戰爭往往會暴露出人性黑暗的一面,1942年的河南大災荒,便是如此。

面對河南大面積的糧食作物絕收,國民政府並未表現出足夠的重視。

一方面,第一戰區長官蔣鼎文倒是早早上報了河南的災情;另一方面新上任的河南省主席關培基,卻故意遲遲不向國民政府報災,並且向國民政府申報說,河南“麥苗茁壯,收穫還好”。

蔣鼎文上報災情,並不是他有多關心民眾,而是擔心他的軍糧;關培基隱瞞災情,關心的是他的政績。在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下,蔣介石根本就不信河南發生災情,甚至以為是蔣鼎文想騙軍糧。

好吧,蔣介石不理睬,軍糧那也得繼續收,不管你有沒有受災,先把軍糧收了再說。於是就出現了非常諷刺的一幕:百姓吃著草根樹皮,收糧隊卻逼著他們上繳糧食



更加諷刺的是,災民逃難至臨省,卻被拒絕入境,只能原路返回等死。臨省的官員心裡想的都是這些難民會影響他們的政績,而不是想著如何救助。


經天災誘發,在戰爭和人禍的催化下,1942年河南大災荒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河南1200萬受災人,300萬人死於災荒中,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


小鎮月明

我奶奶的老爹,也就是我的太外公,曾就職於民國財政部,在1937年跟隨長官去巡視過河南,據我所知,他告訴家中晚輩的內容大致是這樣:中原自1934年起就天災人禍不斷,旱災、蝗災輪翻上陣,各地由於戰亂不斷,能徵調糧食不多,各地士紳捐助也是杯水車薪,河南早已饑民遍地了。

而後來蔣介石為遲滯日軍,炸開了黃河花園口段的河堤,導致黃河氾濫,使得廣大人民命懸一線。自此以後河南基本落入日寇之手。而河南的天災人禍依然在延續,1942年達到了峰值!其實1942年河南災情本不重,但是多年苦難累積,再加上日寇的殘暴,使得災難總爆發,據說當時餓死了上千萬人!


鬼影147951010

這是一段極其慘痛的歷史記憶,大體上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最早的人禍始於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阻擋了日寇南下的速度,但方圓四百公里黃泛區造成糧食主產區就此淹沒荒蕪,並埋下瘟疫、蝗災等伏筆,同時波及近千萬人口流離失所,上百萬百姓因毫無防備葬身洪水,民眾經濟基礎已十分薄弱,經不起任何微小的災害衝擊。

更嚴重的人禍則來自戰爭,從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算起,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連年戰爭不斷,到1937年中日全面開戰,中國糧食主產區已完全淪為戰爭前線,一直飽受戰爭蹂躪,不僅農業生產失去穩定環境,大面積農作物經常性毀於戰火,而且民眾的財富積蓄基本告罄,經受病災的抵抗力十分脆弱。

而更冷酷的直接人禍源自國民政府對災情的熟視無睹。從最早於1942年春開始有災情蔓延勢頭以來,國民政府對災情並未引起重視,地方政府對災情始終閃爍其詞,1942年初新上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隱瞞災情,申報說河南“麥苗茁壯,收穫還好”,各級官員為了政績,也一再催繳軍糧,致使政府高層對真實情況不以為然,蔣介石日記中說道:“本年有若干省地方官紳,文電紛駛,申報水旱實況……操其心跡,官吏則籍報災荒,預圖減輕徵課之責任,士紳則籍報災荒,以期市惠於鄉里,或競假以規避其本人納課之義務。”直到1942年6月份的全國糧政工作會議上,蔣介石還在強調:“徵購的數額要超過徵收的數額,必須做到徵收一分,徵購一分以上。”只是對河南的軍糧配額由420萬石減到了250萬石,但就是這樣的結果還讓時任糧食部長的徐湛篡改為250萬包,因為1石小麥合140斤,1包則為200斤左右,一字之差就讓災區多付出1.5億斤的糧食,不知道這一字逼死了多少百姓。



由於國民政府對地方官吏的政績考核制度中規定“軍糧佔35%,兵役佔35%,其它為30%”,所以地方官吏大都抱著“寧可餓死十個百姓,不叫餓死一個士兵,為抗戰軍事第一”的政績觀,一旦軍糧任務無法完成,就意味著自己的仕途也無望的心態,一方面隱瞞災情,另一方面又逼百姓繳糧,駐紮在黃泛區與日寇對峙的國軍有近百萬,都靠就地取材供應數額巨大的軍糧、馬料,從而使災區更加雪上加霜。而時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的湯恩伯更是派出軍隊催繳軍糧,甚至縱容部下公開搶劫,使災民完全陷入絕境,以至於喊出“河南四荒,水旱蝗湯”,“寧可日軍來燒殺,不要國軍來駐紮”的絕望之詞。



一直到9月份,在西安王曲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正式彙報災情,此事才引起關注,但救災工作還是停留在務虛階段,國民政府於10月初派中央勘災大員張繼、張歷生二人到河南視察災情,但二張依然強調:“災要救,軍糧也不能免”,即便是在大災的情況下,繼續加大催繳軍糧的工作力度,而“超額完成徵收軍糧任務的河南糧政局長盧鬱文還因此受到了蔣介石的記功褒獎。

分分秒秒都在死人的災情一再拖延,直到10月30日重慶第三屆一次國民參政會上,河南籍國民政府參政委員郭仲隗,手捧著災民用以度命的榆樹皮、觀音土、大雁糞便等向在場的軍政大員哭訴災情,並形成《河南災情嚴重,請政府速賜救災,以全民命而利抗戰案》的提案後,國民政府才開始正式啟動救災工作,並先後三次下撥急賑款,又向第一戰區借出3.5萬包囤糧,向湯恩伯部借糧160萬斤等等,並在災民逃荒沿線設置救濟站,發放救濟糧等。



但滅絕人性的人禍卻在繼續上演,國民政府緊急下撥的2億元法幣賑災款,被各級官員一路貪汙,最終到河南省政府手裡時只剩8000萬元,就這樣還是讓經手此款的河南省災情調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三青團河南支部主任王汝伴再次雁過拔毛,將其中的200萬元貪汙挪用,在老家許昌買了500多畝土地。之後國民政府又曾下撥3億元平糶款,卻讓河南省政府秘書長馬國琳和河南工農銀行行長李國珍挪用進行投機買賣,直到1943年新麥即將上場時,第一批平糶米才運到災區,此時與該款下撥已經過去了半年多時間,災情最嚴重的1943年春季已經有大批災民餓死,僅河南一省餓死者就有300萬人之多,加上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省,這一數字絕對是一個天文數。

我們大致回顧了這一段慘不忍睹的歷史,沒有涉及具體的天災,也沒有表現災情發生後百姓賣兒鬻女、爭食人肉的慘絕人寰場面,僅僅從人禍這一個側面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分析,從中不難看出,天災無情,但人性泯滅比天災更可怕!


龍支子

1942年河南大災為何如此嚴重?其實很多不明白的原因,把數字拿出來就很好理解了。

當時河南的損失有多大?

河南的1942這所以出名,是因為1942年河南一共死了300萬人,而當時河南的總人口,只有3000萬左右,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河南人在當年被餓死,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有十年是這種情況,河南這個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就會徹底沒人了。天災人禍在民國時期是年年有,餓死人更是家常便飯,但如此之大的規模,造成如此慘重的人員損失,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當時的河南災民,一個即將餓死的男人摟著已經餓死的孩子

當然說到1942年河南的災難,有些人會說當時是抗戰時期,本來國家就有難,所以賑災不利似乎也情有可原。這樣說乍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當時確實是國難臨頭,日本侵華如火如荼。但如果考慮到河南和河南人在抗戰時做了什麼,恐怕就更能理解這次災難對河南人的心理產生了什麼影響。

河南對抗戰貢獻和遭受的損失

抗戰是國難,而身為中原人的河南人自然首當其衝。自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以來,河南到1942年一共為國家提供了156萬士兵,在抗戰的前5年是出兵人數最多的省份。而河南歷史上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產區,到現在仍是如此,河南一省的小麥產量仍然能佔到全國的1/4左右。在抗戰時,河南也一直是為抗戰軍隊提供糧食最多的省份。

抗戰時各省出兵人數,河南在全面抗戰前五年是最大兵源省,全面抗戰整個八年也排名第二

但河南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卻有什麼樣的遭遇呢?1938年6月9日,在蔣介石一再命令催促下,國軍將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挖開,致使黃河改道,在河南形成了大範圍的黃泛區,而這些行動,事前卻沒有針對老百姓做任何的防災準備,致使河南有140餘萬家庭流離失所,800萬畝耕地被淹,89萬民眾死亡,遇難人數接近南京大屠殺的三倍。可以說在抗戰中,河南一如繼往地在國家有難時站在了最前線,同時也一如繼往地付出了最大的犧牲,遭受到了最大的損失。

1942大災的原因及影響

而花園口決堤之後,河南形成的長達400公里的黃河氾濫區使曾經的糧食主產區豫東地區的耕地,幾乎完全無法耕種。黃泛區使大量民眾淪為災民,極大地加重了河南的糧食壓力。而之後幾年,黃河頻繁改道,一些原來的河道在黃河改道之後又暴露於陽光暴曬之下,在1942年河南的大旱中又成了蝗蟲滋生的溫床。而在當時,普通農民根本沒有任何有效的滅蝗手段,很多時候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蝗蟲,只能任由其把還沒成熟的莊稼咬噬一空,所以當時的蝗蟲表面上是在吃莊稼,實際跟吃人也差不多。

近年發生的蝗災場面,大家可以從中想像1942年河南的蝗災,而當時的農民可沒有任何有效的滅蝗措施

這就是1942年河南人面臨的四場災難其中的三個,即水、旱、蝗。而第四個災難就是雪上加霜,甚至是落井下石的湯。什麼是湯?就是黃埔系骨幹將領,蔣介石的得意門生湯恩伯。在1942年河南遭遇空前大難的情況下,湯恩伯仍然在重災之區大肆征斂,在一些地區甚至將農民所有的收成收走,而且許多逃荒的災民甚至在逃荒的路上還會被湯恩伯的軍隊洗劫一空。湯軍在河南的這些作為,在客觀上大大加重了河南的受災程度。而這四種災禍裡,至少三種都跟國民政府的作為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繫,所以從那時起,國民政府就在河南人心盡失。

1942年,一對即將餓死的父子

正因為如此,在1942年之後,河南人把古籍《周書》中的“天有四殃,水旱饑荒”這句話做了改編,來描述河南當時的災難之慘和災難之源,即“河南四殃,水旱蝗湯”。而河南十分之一的人就在一年之中,死於這四種災殃。同時還有400萬人被迫逃荒到陝西、山東乃至江浙等地。

和水旱蝗並列的河南第四殃湯恩伯(左前)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可憐當時的國民政府竟然連這個如此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在河南為抗戰做出如此之大的貢獻與犧牲的情況下還在背後捅刀子,所以它在不到7年之後就失去政權其實也一點都不冤了。


桃花石雜談

我的老家,就是電影1942的發源地,河南延津縣,也是作者劉震雲的故鄉。1942年,我曾祖父25歲,我曾祖母22歲,她們在那一年結婚,是我曾祖父用一瓢小米換過來的。我曾祖母是14年年底去世的。看過電影1942後,我問過曾祖母那時候的事兒,那時候已經已經九十多歲的曾祖母腦子已經多少有點糊塗,但是我一提這事兒,她眼淚就簌簌的往下掉,嘴裡叨唸著“都死了,都死了……”,她不願回憶,我也就沒忍心在問過。也是從那時候起,我才理解了我曾祖母的一些一輩子的習慣。

從我記事兒起,我曾祖母說話從來就是三句離不開個“吃”字,真的,我一點兒都沒誇張!她的飯量挺大,但是從來不想讓家人知道她吃的多。自己吃的下,想吃,又不願別人知道她吃的多。就是後來生活好了,誰也不會在意那一點兒吃的,但她一直邁不過自己心裡那到坎兒,子孫輩孝敬的吃的禮品,她也不吃,總是散給家裡的小孩兒,並且會讓家裡人知道她沒吃。後來我懂事兒了,就經常偷偷的往她那屋裡放吃的,很小心的,不能讓她認為家裡其他人知道她吃了東西。2014年,曾祖母去世,她這後半生就是在一個“吃”字上推推委委中度過的,我姑奶(爺爺的妹妹)上了一個大貢,十桌吃的,從靈堂一直襬到街上,我姑奶說,她娘一輩子沒吃飽過……。

她去世後,我身邊已經沒有經歷過那場災難的人,曾祖母沒說過,我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的嚴重,唯一的瞭解,就是我曾祖母一生的習慣。


小明他大伯

前幾年的時候馮島拍了一個大片叫《1942》,史論縱橫看過之後,久久不能釋懷啊!

尤其其中關於人性的剖析,馮導想要表現的估計就是天災遠遠不及人災吧!

從1941年開始,河南發生特大旱災,大旱之後又遭遇蝗災,災荒遍及河南全省,遭了災難的老百姓開始了逃往,由於河南東部、南部基本被日本攻陷,於是大批的老百姓逃跑的方向只能是向西北。

在逃跑的路上,有人賣了孩子,有人賣了媳婦,張國立飾演的大地主為了生存把自己的女兒賣到的妓院,結果因為第一頓吃的太飽,在服務軍官的時候竟然蹲不下去,每每想到此處,縱橫都是熱淚盈眶,怎會發生如此不幸。

為什麼1942年河南大災會如此嚴重?

主要還是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的白熱化階段

河南當時被日本佔領一部分,國軍控制一部分,當時河南大概有三千萬人,國統區有1800萬,而日佔區有1200萬,蔣介石甚至有意撤出國統區,把賑災交給日本人,然而日本人卻堅決不讓國統區的災民進入日佔區,甚至將日佔區的災民,向中國的大後方驅趕。

但是,河南周邊兩省卻不願意接收難民,後經河南省長協調才允許災民入境,然而當時饑荒卻像傳染一樣蔓延。周邊省份也開始進入饑荒狀態。

當時國民政府救災不利卻要維持河南境內的大批軍隊

當時旱災波及河南82%的耕地,超過1200萬人需要救濟。此外,維持河南境內將近100萬部隊的供給同樣迫切,官員持續向當地農民強徵糧食。

在《1942》中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說,河南大災,赤地千里,希望能夠減免河南的三千萬擔軍糧。蔣鼎文對李培基說:“餓死一個災民,地方還是中國的;如果當兵的都餓死了,我們就會亡國”

其實,這也並不是不無道理,在戰亂時期,軍隊永遠比老百姓更重要,但是,實際上,當時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不但不向中央請求賑災,反而故意隱瞞災情,造成國民政府賑災不利,當然,國民政府也未必有能力救災,很可能是拿李培基背鍋。

但是,當時號稱中原王的湯恩伯的確是強行徵糧,不顧人民的死後,如果一支軍隊不是為了保護他的人民而戰鬥的話,那麼他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最後結果是慘痛的,沒有人知道河南大概餓死了多少人口,應該根本無法統計,但是人們約定成俗一個只多不少的三百萬人口,可見當時災難有多嚴重。

有些時候,人們最大的災難反而是自己帶來的!


史論縱橫

一,對於多災多難的中國人民來說,1942年河南大災並不是十分嚴重,只是與幾件事放在一起,顯得十分可怕。

1,1938年為了抵擋日軍進攻,蔣介石命令炸開了花園口,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平原沃野,成為黃泛區。從此以後,河南這塊土地,災荒不斷,饑荒不斷。

2,1942年,河南發生旱災,在河南當鎮的蔣鼎文,湯恩伯地區橫徵暴斂,人禍加重了天災。大量河南人流離失所,離開自己的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

3,正值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在河南的一些政策行為,甚至比國民黨政府還要給力,因此出現了很多河南百姓把國軍繳械,河南百姓帶領日軍打敗國軍等等難以澄清的謠言或者事實。

4,到了現代,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和張藝謀的電影1942,加重了人們對河南這一次大災害的認識和體會。

二,比1942更嚴重的大災害,大饑荒。

河南是一貫的農業大省,因為糧食產量就高,因此能夠繁衍也比較多。一旦發生饑荒,就有很多很多難過死了,這種情況在河南歷史上十分常見。典型代表是明末崇禎年間,河南發生旱災,而藏在陝西山區的李自成時期,17個人進入河南境內幾個月之內拉起了幾十萬軍隊,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沒有飯吃的農民。

時間放到鴉片戰爭以後,這樣的災荒更常見了。

近500年,最嚴重的饑荒莫過於“丁戍奇荒”。

1877 — 1878年,北方九省赤地千里,災民多達兩億,直接餓死及無力掩埋人畜屍體引致的大瘟疫奪去的人命達1300萬。

丁戍奇荒引入了大量的西方勢力進行救災,因此外國傳教士留下了很多關於丁戍奇荒的記載。

有一本清朝人回憶這場災荒的書,名叫《晉災淚盡圖》,書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有一位來自南方的客人,路過山西的時候正好趕上這場災荒,自己的老婆被活活餓死了,他忍不住嚎啕大哭,但是他身邊的人立即把院門關上然後讓他閉嘴,因為當時在街上已經有了搶屍而食的事發生,只要有人一哭,就有人知道這院子裡死人了,馬上就會有人來搶屍體吃。那個死了老婆的人就問說那怎麼辦,身邊的人說等到了夜裡,咱們再把你老婆埋院子裡讓她入土為安,當天夜裡,他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在院子裡,生怕驚動搶屍人,等第二天天亮了他們再到院子裡一看,院子裡埋的淺的屍體已經被人挖出來吃的只剩骨頭了。

這只是其中一個片段而已,吃人成為常態的丁戍奇荒,在中國歷史3000年中,也是十分少見的。

三,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饑荒的殺傷力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時代。

相比而言,清末和民國的饑荒,殺傷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原因有這樣一些。

1,西方商品傾銷讓四億百姓普遍貧窮,農業以外的生產活動幾乎全部破產。四億人生活在飢餓半飢餓狀態下,幾乎沒有防災能力。

2,大量農田用於鴉片種植,糧食種植量本身就少,一旦遇到饑荒,餓死人就成為很平常的事情。

3,不管是清朝還是民國,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最不在意的就是老百姓的死活。

感謝上帝讓我們生活在21世紀,不再為吃飯發愁。


歷史知事

說實話,問題有點大,只能挑幾個重要的說。

首先1942年河南大災,這件事情本身是天災,河南大部分土地,屬於黃河流域,如果說按照以前治理黃河的力度,本身而言是不會發生這麼嚴重的旱災,但是,蔣介石為了阻止日本人繼續南下的腳步,選擇炸開了花園口,造成了大量的黃泛區,黃河開始咆哮了,河南又是中國的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農民就是靠天吃飯,一旦得罪了老天爺,那麼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失去了它穩固黃河河道的作用,黃河開始頻繁的改道,這個時候你真的不知道黃河所帶的那個用來灌溉農田的水源究竟靠不靠譜?有可能今年這個水還能夠正常的出,但是明年這個水就沒啦。與此同時,當黃河過境而過,然後又再次改到原先他的河道上面會附著的一層很厚的黃沙,有人說這不是留下了一層天然的肥料嗎?不是很好嗎?但是問題是這個東西對於蝗蟲的卵說,也是一個天然的溫床,覆蓋下來的黃沙使得人們很難找到底下的蝗蟲卵,這也就造就了當時著名的蝗災,蝗蟲掠境而過,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加上雪災,霜災,那一年河南的大地上面赤地千里。

1942年,日本已經進入太平洋戰爭的第二個年頭,此時此刻,日本人藉助偷襲珍珠港的優勢。解除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和英國艦隊對於太平洋西部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控制,一舉拿下了滇緬公路,此時此刻,整個國民政府,它所能夠為繼的生存線路就是靠飛機飛出來的駝峰航線,抗日戰場中國戰區迎來了他最黑暗的一年。

這個時候國家抗日需要物資,需要糧食,但是美國對於中國的援助卻已經被切斷了一半,大量的物資,需要供源前線的軍隊,如此巨大的缺口,加重了國統區百姓們的負擔,就在這個時候,河南發生旱災。

上頭的人哭著喊著要催糧,但是下面的人深刻的指導底下的百姓,現在沒有糧食,或者說糧食產量很少,這個時候怎麼辦?任務必須要達標,不達標,你就等著被槍斃,出於無奈之下,只能將老百姓自己儲存下來,用作口糧的糧食給搶了,至於說那些沒有糧食的,別說是發放救援物資了,就是想去管他們的想法都沒有,在這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蔣介石的愛將湯恩伯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就這樣,原先的災民還是在明沒有拿到任何救援物資,而不是災民的人也因為過度的徵收,自己的口糧也不夠吃,就這樣變相的加劇了河南的這一次災荒。

對於河南來說,更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地方是國民黨和日本方面對峙的一個前線戰場,對於交戰雙方而言,真正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對於災區,尤其是交戰雙方中間的那段緩衝地的的這一批人,你是救還是不救?

你如果救了好,那麼如果以後你失敗了,或者這土地歸其他人所有了,這一批人民立刻武裝起來攻打你,你這完全就是吃力不討好,而且很有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並且誰的日子都不好過,大家都沒有過多的物質來救助災民,而且如果說你救了緩衝區災民,派出部隊讓敵人找到空隙,對你的不對造成殺傷,你又怎麼跟上頭彙報這件事情。

所以說,當時我發現日本人只是對於自己的管轄區內部的災民進行的救助,而其他方面的災民他並沒有去管,那麼國統區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不會鬧得這麼嚴重呢?

說到底,還是官僚主義做的梗,蔣介石說了這個地方要徵糧食,而且糧食要多,如果說糧食不多,我就拿你這頂烏沙帽問罪,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對於底下的事情報喜不報憂,你不要問我災區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只告訴你上頭我糧食真的很多,要給我獎勵,蔣介石很開心。如果說這個時候有人告訴他你不能再掙糧食啦,底下的人都已經快餓死了,蔣介石會不高興的告訴你,你怎麼那麼小心眼兒,別人做得好,你就拆別人的臺。

直到後來,河南代表捧著人們吃的樹皮,觀音土,跑到蔣介石面前像蔣介石說了這件事情,說這個慘狀以後蔣介石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承認河南發生災荒了。

你承認了,你就必須要發出救災糧食,救災款項,但是,蔣介石政府這個時候沒有多少物資,沒有多少錢啊,並且底下的官員已經好久都沒有進賬,這也就造成了我們政府雖然撥出了相應的救災款項,但是。大部分全是被底下的官員給中飽私囊了。

事實上,這件事情聽的有點耳熟,無論在哪個時代,官僚主義總是會過多或少的影響整個社會運轉的速度,錢不能到賬,底下的官員還要徵收糧食交給上頭,饑荒就算不可控制的蔓延了一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面,你不吃東西你受得了嗎?

事實上,蔣介石有自己的考慮,你如果說就三那好,之前因為戰爭而使老百姓受災,這個災難算不算天災,我是不是也應該去救災?這個時候,因為河南我撥出大量款項去救災了,其他地方也是看在眼裡的,如果說此時此刻其他國統區因為自己承受不了戰爭負擔而選擇向你請求,說我不要掙那麼多糧食了,我不給你那麼多錢了,你讓我休息幾年好不好?底下人全部不幹了。蔣介石什麼樣的心理。

前線要打仗,打仗就必須有所犧牲,必須得從某些人手裡把某些東西給摳下來,否則你戰爭持續不下去,你國家等於亡了,沒辦法,無論是誰,坐在蔣介石那個位子上,炸開花園口,或者是河南災荒的處理上,都沒有其他的選擇。

有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了蔣介石在解放戰爭期間對於人民的明星問題表示我不在意。我沒有依靠這些人的口碑,我也照樣打贏了北伐,我也照樣打一箇中原大戰,我也照樣打贏了抗日戰爭,所以這個解放戰爭,我也能夠贏的下來。

但是事實上正是依靠這些螻蟻的力量,把蔣介石這個大象的腿給掀翻了,蔣介石傻眼了,他問我沒有想到自己從來都不正視的一幫群體,這幫農民最終成了決定性的理念。

也許從河南的旱災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蔣介石必敗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