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大灾为何如此严重?

渊底蛟龙

1942年的河南大灾是天灾,更是人祸!天灾可抗,人祸难逃。人祸最主要的是日本侵略!不过,对于河南大灾,国民政府自己也难辞其咎。

首先,李培基作为河南一省之长,面对河南大灾,竟然向重庆报告说“河南的粮食收获还好”!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向蒋介石汇报河南大灾的事。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瞒报灾情,导致蒋鼎文被中央训斥了。36集团军的司令李家钰去重庆向何应钦汇报河南灾情时,也被何应钦以“地方政府没有报,军队报告就是无效”为由,顶了回去。也是因此,蒋鼎文为首的军方,与李培基为首的地方政府产生了矛盾。

1942年10月份,蒋介石的中央政府派张继和张厉生两位大员刀河南视察灾情的时候,李培基警告各地代表不要把灾情说的太严重,李培基自由办法。各地代表比较有良心,如实汇报,让两位大员非常吃惊。

面对中央大员的询问,李培基汇报说:"起初看到二麦麦苗秀丰,不会不下雨,谁知道皇天这王八蛋刮来一阵黄风,一夜之间把麦苗全刮干了。"
张厉生又问:"有了这样情形,为何还不报灾?"李培基说:"我见早秋长得还好,谁知皇天这王八蛋又来个捋脖旱!"(当地方言,掐脖子之意)。

1942年6月的西安军事会议,蒋介石将征粮食作为县长的考核指标。在县长们的考核中,粮食占考绩的百分之三十五,抓壮丁占百分之三十五。

许昌县长王桓武,预计当年收成是以往的八成,实际只有一成。而他为了完成任务,依然按八成的标准收粮食。不交粮食的,缴不够的,王恒武就派地方自卫团的团勇挨户坐催。住在百姓家里,逼着百姓砸锅卖铁交粮食。在灾害中,许昌县死的亡人数是最多,死亡183472人(1943年数据)。

1942年,王桓武提出的征粮口号是“宁可饿死十个老百姓,不叫饿死一个兵,为抗战军事第一也。”

1944年春,在当地士绅多次联名控告下,王桓武被免职押往洛阳军事审判处受审。抗战胜利后,他打算叛国,被老家的团勇活埋了。

1938年,花园口决堤,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炸开花园口堤坝。从此以后,河南灾荒不断。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数十万国军在黄泛区两侧,与日寇隔岸对峙。1937年—1942年,河南的出兵出粮数量都位列全国第一。数十万国军要在河南就地解决粮食和兵源问题。无意给河南的灾害,雪上加霜!

在当时,河南流行一句民谚“河南四荒,水旱蝗汤”。这个汤,指的就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汤恩伯的部队在河南省内,任意欺压当地百姓,随意拉壮丁,抢掠百姓粮食和财产。也是因此,当时百姓流传民谣说:“宁可日军来烧杀,不要国军来驻扎”。

国民政府官员贪污腐化,连救灾物资都贪污。

国民政府参政委员郭仲隗,好不容易从中央争取到2亿元法币的赈灾钱款。结果,经过层层盘剥,最终只剩下8000万元赈灾;后来,中央又追加3亿平粜款,用于从外地购买粮食。结果,被河南省府政秘书长马国琳,和当时的河南工农银行行长李国珍用于投机倒把。直到半年后,才买回来粮食。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简单说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日本侵略;二是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导致黄河泛滥;三是连年大旱;四是大面积蝗灾;五是政府救援不力。

1942年河南发生的大饥荒,起因可以源自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下令炸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泛滥东南流,淹没了河南东南部以及再往东南的广大地区,为以后的蝗灾留下隐患。

黄河泛滥、日军蹂躏再加上连年大旱、遍地蝗灾和政府的救援不力,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惨状无法用语言描述,比电影《1942》展现出来的还要惨。铭记历史,不忘历史,珍惜现在。当时的惨状用语言难以描述,看看当时英国人拍摄的照片吧,真惨!

更多照片请查看本号推出的相关资料!

深色为日本占领区

濒临饿死的灾民

饿死的灾民

啃食树皮

能吃到的树皮都被吃光了。


科普历史

天灾往往和人祸联系在一起。有些时候,说是天灾,实乃人祸。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年1942年的那场大灾荒。至于电影中的场面,这里就不赘述了,大部分人都看过。关于这场大灾荒,我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天灾,人性,战争。



(一)、天灾

确实,引发灾荒的,是气候原因。河南《偃师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夏,大旱,二麦歉收。7月,蝗灾、风灾,粮食收获仅一至二成,人多以树皮、草根、观音土、雁屎充饥。

根据这个描述可知,确实是因为因为旱灾伴随着风灾和蝗灾,导致了河南绝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气候的因素,是诱发整个大灾荒的开始。

(二)、战争

1942年,正处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当时大半个中国,均遭遇日寇的侵略,河南也不例外。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对于整个河南地区的影响不必多说:

  1. 河南是人口大省,兵源输出不少,再者河南是正面战场,同样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2. 战争要消耗粮食,正面战场上的国军要征粮,入侵的日本人要抢粮;
  3. 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渡黄河南下,国民政府政府选择将黄河炸开了一个口子,黄河之水决堤而出,河南地区首当其冲(这次事件被称为“花园口决堤”事件)。

上面三个因素,确实是因为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哪怕是和平年代,天灾已经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再加上战争的催化,更是愈加可怕。


(三)、人性

战争往往会暴露出人性黑暗的一面,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便是如此。

面对河南大面积的粮食作物绝收,国民政府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第一战区长官蒋鼎文倒是早早上报了河南的灾情;另一方面新上任的河南省主席关培基,却故意迟迟不向国民政府报灾,并且向国民政府申报说,河南“麦苗茁壮,收获还好”。

蒋鼎文上报灾情,并不是他有多关心民众,而是担心他的军粮;关培基隐瞒灾情,关心的是他的政绩。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下,蒋介石根本就不信河南发生灾情,甚至以为是蒋鼎文想骗军粮。

好吧,蒋介石不理睬,军粮那也得继续收,不管你有没有受灾,先把军粮收了再说。于是就出现了非常讽刺的一幕:百姓吃着草根树皮,收粮队却逼着他们上缴粮食



更加讽刺的是,灾民逃难至临省,却被拒绝入境,只能原路返回等死。临省的官员心里想的都是这些难民会影响他们的政绩,而不是想着如何救助。


经天灾诱发,在战争和人祸的催化下,1942年河南大灾荒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河南1200万受灾人,300万人死于灾荒中,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小镇月明

我奶奶的老爹,也就是我的太外公,曾就职于民国财政部,在1937年跟随长官去巡视过河南,据我所知,他告诉家中晚辈的内容大致是这样:中原自1934年起就天灾人祸不断,旱灾、蝗灾轮翻上阵,各地由于战乱不断,能征调粮食不多,各地士绅捐助也是杯水车薪,河南早已饥民遍地了。

而后来蒋介石为迟滞日军,炸开了黄河花园口段的河堤,导致黄河泛滥,使得广大人民命悬一线。自此以后河南基本落入日寇之手。而河南的天灾人祸依然在延续,1942年达到了峰值!其实1942年河南灾情本不重,但是多年苦难累积,再加上日寇的残暴,使得灾难总爆发,据说当时饿死了上千万人!


鬼影147951010

这是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记忆,大体上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最早的人祸始于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阻挡了日寇南下的速度,但方圆四百公里黄泛区造成粮食主产区就此淹没荒芜,并埋下瘟疫、蝗灾等伏笔,同时波及近千万人口流离失所,上百万百姓因毫无防备葬身洪水,民众经济基础已十分薄弱,经不起任何微小的灾害冲击。

更严重的人祸则来自战争,从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算起,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连年战争不断,到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中国粮食主产区已完全沦为战争前线,一直饱受战争蹂躏,不仅农业生产失去稳定环境,大面积农作物经常性毁于战火,而且民众的财富积蓄基本告罄,经受病灾的抵抗力十分脆弱。

而更冷酷的直接人祸源自国民政府对灾情的熟视无睹。从最早于1942年春开始有灾情蔓延势头以来,国民政府对灾情并未引起重视,地方政府对灾情始终闪烁其词,1942年初新上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隐瞒灾情,申报说河南“麦苗茁壮,收获还好”,各级官员为了政绩,也一再催缴军粮,致使政府高层对真实情况不以为然,蒋介石日记中说道:“本年有若干省地方官绅,文电纷驶,申报水旱实况……操其心迹,官吏则籍报灾荒,预图减轻征课之责任,士绅则籍报灾荒,以期市惠于乡里,或竞假以规避其本人纳课之义务。”直到1942年6月份的全国粮政工作会议上,蒋介石还在强调:“征购的数额要超过征收的数额,必须做到征收一分,征购一分以上。”只是对河南的军粮配额由420万石减到了250万石,但就是这样的结果还让时任粮食部长的徐湛篡改为250万包,因为1石小麦合140斤,1包则为200斤左右,一字之差就让灾区多付出1.5亿斤的粮食,不知道这一字逼死了多少百姓。



由于国民政府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考核制度中规定“军粮占35%,兵役占35%,其它为30%”,所以地方官吏大都抱着“宁可饿死十个百姓,不叫饿死一个士兵,为抗战军事第一”的政绩观,一旦军粮任务无法完成,就意味着自己的仕途也无望的心态,一方面隐瞒灾情,另一方面又逼百姓缴粮,驻扎在黄泛区与日寇对峙的国军有近百万,都靠就地取材供应数额巨大的军粮、马料,从而使灾区更加雪上加霜。而时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汤恩伯更是派出军队催缴军粮,甚至纵容部下公开抢劫,使灾民完全陷入绝境,以至于喊出“河南四荒,水旱蝗汤”,“宁可日军来烧杀,不要国军来驻扎”的绝望之词。



一直到9月份,在西安王曲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正式汇报灾情,此事才引起关注,但救灾工作还是停留在务虚阶段,国民政府于10月初派中央勘灾大员张继、张历生二人到河南视察灾情,但二张依然强调:“灾要救,军粮也不能免”,即便是在大灾的情况下,继续加大催缴军粮的工作力度,而“超额完成征收军粮任务的河南粮政局长卢郁文还因此受到了蒋介石的记功褒奖。

分分秒秒都在死人的灾情一再拖延,直到10月30日重庆第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上,河南籍国民政府参政委员郭仲隗,手捧着灾民用以度命的榆树皮、观音土、大雁粪便等向在场的军政大员哭诉灾情,并形成《河南灾情严重,请政府速赐救灾,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的提案后,国民政府才开始正式启动救灾工作,并先后三次下拨急赈款,又向第一战区借出3.5万包囤粮,向汤恩伯部借粮160万斤等等,并在灾民逃荒沿线设置救济站,发放救济粮等。



但灭绝人性的人祸却在继续上演,国民政府紧急下拨的2亿元法币赈灾款,被各级官员一路贪污,最终到河南省政府手里时只剩8000万元,就这样还是让经手此款的河南省灾情调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三青团河南支部主任王汝伴再次雁过拔毛,将其中的200万元贪污挪用,在老家许昌买了500多亩土地。之后国民政府又曾下拨3亿元平粜款,却让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和河南工农银行行长李国珍挪用进行投机买卖,直到1943年新麦即将上场时,第一批平粜米才运到灾区,此时与该款下拨已经过去了半年多时间,灾情最严重的1943年春季已经有大批灾民饿死,仅河南一省饿死者就有300万人之多,加上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这一数字绝对是一个天文数。

我们大致回顾了这一段惨不忍睹的历史,没有涉及具体的天灾,也没有表现灾情发生后百姓卖儿鬻女、争食人肉的惨绝人寰场面,仅仅从人祸这一个侧面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从中不难看出,天灾无情,但人性泯灭比天灾更可怕!


龙支子

1942年河南大灾为何如此严重?其实很多不明白的原因,把数字拿出来就很好理解了。

当时河南的损失有多大?

河南的1942这所以出名,是因为1942年河南一共死了300万人,而当时河南的总人口,只有3000万左右,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河南人在当年被饿死,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有十年是这种情况,河南这个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就会彻底没人了。天灾人祸在民国时期是年年有,饿死人更是家常便饭,但如此之大的规模,造成如此惨重的人员损失,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当时的河南灾民,一个即将饿死的男人搂着已经饿死的孩子

当然说到1942年河南的灾难,有些人会说当时是抗战时期,本来国家就有难,所以赈灾不利似乎也情有可原。这样说乍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当时确实是国难临头,日本侵华如火如荼。但如果考虑到河南和河南人在抗战时做了什么,恐怕就更能理解这次灾难对河南人的心理产生了什么影响。

河南对抗战贡献和遭受的损失

抗战是国难,而身为中原人的河南人自然首当其冲。自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以来,河南到1942年一共为国家提供了156万士兵,在抗战的前5年是出兵人数最多的省份。而河南历史上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到现在仍是如此,河南一省的小麦产量仍然能占到全国的1/4左右。在抗战时,河南也一直是为抗战军队提供粮食最多的省份。

抗战时各省出兵人数,河南在全面抗战前五年是最大兵源省,全面抗战整个八年也排名第二

但河南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有什么样的遭遇呢?1938年6月9日,在蒋介石一再命令催促下,国军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挖开,致使黄河改道,在河南形成了大范围的黄泛区,而这些行动,事前却没有针对老百姓做任何的防灾准备,致使河南有140余万家庭流离失所,800万亩耕地被淹,89万民众死亡,遇难人数接近南京大屠杀的三倍。可以说在抗战中,河南一如继往地在国家有难时站在了最前线,同时也一如继往地付出了最大的牺牲,遭受到了最大的损失。

1942大灾的原因及影响

而花园口决堤之后,河南形成的长达400公里的黄河泛滥区使曾经的粮食主产区豫东地区的耕地,几乎完全无法耕种。黄泛区使大量民众沦为灾民,极大地加重了河南的粮食压力。而之后几年,黄河频繁改道,一些原来的河道在黄河改道之后又暴露于阳光暴晒之下,在1942年河南的大旱中又成了蝗虫滋生的温床。而在当时,普通农民根本没有任何有效的灭蝗手段,很多时候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只能任由其把还没成熟的庄稼咬噬一空,所以当时的蝗虫表面上是在吃庄稼,实际跟吃人也差不多。

近年发生的蝗灾场面,大家可以从中想像1942年河南的蝗灾,而当时的农民可没有任何有效的灭蝗措施

这就是1942年河南人面临的四场灾难其中的三个,即水、旱、蝗。而第四个灾难就是雪上加霜,甚至是落井下石的汤。什么是汤?就是黄埔系骨干将领,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汤恩伯。在1942年河南遭遇空前大难的情况下,汤恩伯仍然在重灾之区大肆征敛,在一些地区甚至将农民所有的收成收走,而且许多逃荒的灾民甚至在逃荒的路上还会被汤恩伯的军队洗劫一空。汤军在河南的这些作为,在客观上大大加重了河南的受灾程度。而这四种灾祸里,至少三种都跟国民政府的作为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所以从那时起,国民政府就在河南人心尽失。

1942年,一对即将饿死的父子

正因为如此,在1942年之后,河南人把古籍《周书》中的“天有四殃,水旱饥荒”这句话做了改编,来描述河南当时的灾难之惨和灾难之源,即“河南四殃,水旱蝗汤”。而河南十分之一的人就在一年之中,死于这四种灾殃。同时还有400万人被迫逃荒到陕西、山东乃至江浙等地。

和水旱蝗并列的河南第四殃汤恩伯(左前)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可怜当时的国民政府竟然连这个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在河南为抗战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与牺牲的情况下还在背后捅刀子,所以它在不到7年之后就失去政权其实也一点都不冤了。


桃花石杂谈

我的老家,就是电影1942的发源地,河南延津县,也是作者刘震云的故乡。1942年,我曾祖父25岁,我曾祖母22岁,她们在那一年结婚,是我曾祖父用一瓢小米换过来的。我曾祖母是14年年底去世的。看过电影1942后,我问过曾祖母那时候的事儿,那时候已经已经九十多岁的曾祖母脑子已经多少有点糊涂,但是我一提这事儿,她眼泪就簌簌的往下掉,嘴里叨念着“都死了,都死了……”,她不愿回忆,我也就没忍心在问过。也是从那时候起,我才理解了我曾祖母的一些一辈子的习惯。

从我记事儿起,我曾祖母说话从来就是三句离不开个“吃”字,真的,我一点儿都没夸张!她的饭量挺大,但是从来不想让家人知道她吃的多。自己吃的下,想吃,又不愿别人知道她吃的多。就是后来生活好了,谁也不会在意那一点儿吃的,但她一直迈不过自己心里那到坎儿,子孙辈孝敬的吃的礼品,她也不吃,总是散给家里的小孩儿,并且会让家里人知道她没吃。后来我懂事儿了,就经常偷偷的往她那屋里放吃的,很小心的,不能让她认为家里其他人知道她吃了东西。2014年,曾祖母去世,她这后半生就是在一个“吃”字上推推委委中度过的,我姑奶(爷爷的妹妹)上了一个大贡,十桌吃的,从灵堂一直摆到街上,我姑奶说,她娘一辈子没吃饱过……。

她去世后,我身边已经没有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曾祖母没说过,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严重,唯一的了解,就是我曾祖母一生的习惯。


小明他大伯

前几年的时候冯岛拍了一个大片叫《1942》,史论纵横看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啊!

尤其其中关于人性的剖析,冯导想要表现的估计就是天灾远远不及人灾吧!

从1941年开始,河南发生特大旱灾,大旱之后又遭遇蝗灾,灾荒遍及河南全省,遭了灾难的老百姓开始了逃往,由于河南东部、南部基本被日本攻陷,于是大批的老百姓逃跑的方向只能是向西北。

在逃跑的路上,有人卖了孩子,有人卖了媳妇,张国立饰演的大地主为了生存把自己的女儿卖到的妓院,结果因为第一顿吃的太饱,在服务军官的时候竟然蹲不下去,每每想到此处,纵横都是热泪盈眶,怎会发生如此不幸。

为什么1942年河南大灾会如此严重?

主要还是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白热化阶段

河南当时被日本占领一部分,国军控制一部分,当时河南大概有三千万人,国统区有1800万,而日占区有1200万,蒋介石甚至有意撤出国统区,把赈灾交给日本人,然而日本人却坚决不让国统区的灾民进入日占区,甚至将日占区的灾民,向中国的大后方驱赶。

但是,河南周边两省却不愿意接收难民,后经河南省长协调才允许灾民入境,然而当时饥荒却像传染一样蔓延。周边省份也开始进入饥荒状态。

当时国民政府救灾不利却要维持河南境内的大批军队

当时旱灾波及河南82%的耕地,超过1200万人需要救济。此外,维持河南境内将近100万部队的供给同样迫切,官员持续向当地农民强征粮食。

在《1942》中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说,河南大灾,赤地千里,希望能够减免河南的三千万担军粮。蒋鼎文对李培基说:“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其实,这也并不是不无道理,在战乱时期,军队永远比老百姓更重要,但是,实际上,当时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不但不向中央请求赈灾,反而故意隐瞒灾情,造成国民政府赈灾不利,当然,国民政府也未必有能力救灾,很可能是拿李培基背锅。

但是,当时号称中原王的汤恩伯的确是强行征粮,不顾人民的死后,如果一支军队不是为了保护他的人民而战斗的话,那么他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最后结果是惨痛的,没有人知道河南大概饿死了多少人口,应该根本无法统计,但是人们约定成俗一个只多不少的三百万人口,可见当时灾难有多严重。

有些时候,人们最大的灾难反而是自己带来的!


史论纵横

一,对于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来说,1942年河南大灾并不是十分严重,只是与几件事放在一起,显得十分可怕。

1,1938年为了抵挡日军进攻,蒋介石命令炸开了花园口,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平原沃野,成为黄泛区。从此以后,河南这块土地,灾荒不断,饥荒不断。

2,1942年,河南发生旱灾,在河南当镇的蒋鼎文,汤恩伯地区横征暴敛,人祸加重了天灾。大量河南人流离失所,离开自己的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3,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河南的一些政策行为,甚至比国民党政府还要给力,因此出现了很多河南百姓把国军缴械,河南百姓带领日军打败国军等等难以澄清的谣言或者事实。

4,到了现代,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和张艺谋的电影1942,加重了人们对河南这一次大灾害的认识和体会。

二,比1942更严重的大灾害,大饥荒。

河南是一贯的农业大省,因为粮食产量就高,因此能够繁衍也比较多。一旦发生饥荒,就有很多很多难过死了,这种情况在河南历史上十分常见。典型代表是明末崇祯年间,河南发生旱灾,而藏在陕西山区的李自成时期,17个人进入河南境内几个月之内拉起了几十万军队,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没有饭吃的农民。

时间放到鸦片战争以后,这样的灾荒更常见了。

近500年,最严重的饥荒莫过于“丁戍奇荒”。

1877 — 1878年,北方九省赤地千里,灾民多达两亿,直接饿死及无力掩埋人畜尸体引致的大瘟疫夺去的人命达1300万。

丁戍奇荒引入了大量的西方势力进行救灾,因此外国传教士留下了很多关于丁戍奇荒的记载。

有一本清朝人回忆这场灾荒的书,名叫《晋灾泪尽图》,书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位来自南方的客人,路过山西的时候正好赶上这场灾荒,自己的老婆被活活饿死了,他忍不住嚎啕大哭,但是他身边的人立即把院门关上然后让他闭嘴,因为当时在街上已经有了抢尸而食的事发生,只要有人一哭,就有人知道这院子里死人了,马上就会有人来抢尸体吃。那个死了老婆的人就问说那怎么办,身边的人说等到了夜里,咱们再把你老婆埋院子里让她入土为安,当天夜里,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尸体埋在院子里,生怕惊动抢尸人,等第二天天亮了他们再到院子里一看,院子里埋的浅的尸体已经被人挖出来吃的只剩骨头了。

这只是其中一个片段而已,吃人成为常态的丁戍奇荒,在中国历史3000年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三,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饥荒的杀伤力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时代。

相比而言,清末和民国的饥荒,杀伤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原因有这样一些。

1,西方商品倾销让四亿百姓普遍贫穷,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几乎全部破产。四亿人生活在饥饿半饥饿状态下,几乎没有防灾能力。

2,大量农田用于鸦片种植,粮食种植量本身就少,一旦遇到饥荒,饿死人就成为很平常的事情。

3,不管是清朝还是民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最不在意的就是老百姓的死活。

感谢上帝让我们生活在21世纪,不再为吃饭发愁。


历史知事

说实话,问题有点大,只能挑几个重要的说。

首先1942年河南大灾,这件事情本身是天灾,河南大部分土地,属于黄河流域,如果说按照以前治理黄河的力度,本身而言是不会发生这么严重的旱灾,但是,蒋介石为了阻止日本人继续南下的脚步,选择炸开了花园口,造成了大量的黄泛区,黄河开始咆哮了,河南又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民就是靠天吃饭,一旦得罪了老天爷,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失去了它稳固黄河河道的作用,黄河开始频繁的改道,这个时候你真的不知道黄河所带的那个用来灌溉农田的水源究竟靠不靠谱?有可能今年这个水还能够正常的出,但是明年这个水就没啦。与此同时,当黄河过境而过,然后又再次改到原先他的河道上面会附着的一层很厚的黄沙,有人说这不是留下了一层天然的肥料吗?不是很好吗?但是问题是这个东西对于蝗虫的卵说,也是一个天然的温床,覆盖下来的黄沙使得人们很难找到底下的蝗虫卵,这也就造就了当时著名的蝗灾,蝗虫掠境而过,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加上雪灾,霜灾,那一年河南的大地上面赤地千里。

1942年,日本已经进入太平洋战争的第二个年头,此时此刻,日本人借助偷袭珍珠港的优势。解除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和英国舰队对于太平洋西部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控制,一举拿下了滇缅公路,此时此刻,整个国民政府,它所能够为继的生存线路就是靠飞机飞出来的驼峰航线,抗日战场中国战区迎来了他最黑暗的一年。

这个时候国家抗日需要物资,需要粮食,但是美国对于中国的援助却已经被切断了一半,大量的物资,需要供源前线的军队,如此巨大的缺口,加重了国统区百姓们的负担,就在这个时候,河南发生旱灾。

上头的人哭着喊着要催粮,但是下面的人深刻的指导底下的百姓,现在没有粮食,或者说粮食产量很少,这个时候怎么办?任务必须要达标,不达标,你就等着被枪毙,出于无奈之下,只能将老百姓自己储存下来,用作口粮的粮食给抢了,至于说那些没有粮食的,别说是发放救援物资了,就是想去管他们的想法都没有,在这其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蒋介石的爱将汤恩伯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就这样,原先的灾民还是在明没有拿到任何救援物资,而不是灾民的人也因为过度的征收,自己的口粮也不够吃,就这样变相的加剧了河南的这一次灾荒。

对于河南来说,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地方是国民党和日本方面对峙的一个前线战场,对于交战双方而言,真正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对于灾区,尤其是交战双方中间的那段缓冲地的的这一批人,你是救还是不救?

你如果救了好,那么如果以后你失败了,或者这土地归其他人所有了,这一批人民立刻武装起来攻打你,你这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而且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且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大家都没有过多的物质来救助灾民,而且如果说你救了缓冲区灾民,派出部队让敌人找到空隙,对你的不对造成杀伤,你又怎么跟上头汇报这件事情。

所以说,当时我发现日本人只是对于自己的管辖区内部的灾民进行的救助,而其他方面的灾民他并没有去管,那么国统区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不会闹得这么严重呢?

说到底,还是官僚主义做的梗,蒋介石说了这个地方要征粮食,而且粮食要多,如果说粮食不多,我就拿你这顶乌沙帽问罪,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对于底下的事情报喜不报忧,你不要问我灾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只告诉你上头我粮食真的很多,要给我奖励,蒋介石很开心。如果说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你不能再挣粮食啦,底下的人都已经快饿死了,蒋介石会不高兴的告诉你,你怎么那么小心眼儿,别人做得好,你就拆别人的台。

直到后来,河南代表捧着人们吃的树皮,观音土,跑到蒋介石面前像蒋介石说了这件事情,说这个惨状以后蒋介石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承认河南发生灾荒了。

你承认了,你就必须要发出救灾粮食,救灾款项,但是,蒋介石政府这个时候没有多少物资,没有多少钱啊,并且底下的官员已经好久都没有进账,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政府虽然拨出了相应的救灾款项,但是。大部分全是被底下的官员给中饱私囊了。

事实上,这件事情听的有点耳熟,无论在哪个时代,官僚主义总是会过多或少的影响整个社会运转的速度,钱不能到账,底下的官员还要征收粮食交给上头,饥荒就算不可控制的蔓延了一年。这么长的时间里面,你不吃东西你受得了吗?

事实上,蒋介石有自己的考虑,你如果说就三那好,之前因为战争而使老百姓受灾,这个灾难算不算天灾,我是不是也应该去救灾?这个时候,因为河南我拨出大量款项去救灾了,其他地方也是看在眼里的,如果说此时此刻其他国统区因为自己承受不了战争负担而选择向你请求,说我不要挣那么多粮食了,我不给你那么多钱了,你让我休息几年好不好?底下人全部不干了。蒋介石什么样的心理。

前线要打仗,打仗就必须有所牺牲,必须得从某些人手里把某些东西给抠下来,否则你战争持续不下去,你国家等于亡了,没办法,无论是谁,坐在蒋介石那个位子上,炸开花园口,或者是河南灾荒的处理上,都没有其他的选择。

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蒋介石在解放战争期间对于人民的明星问题表示我不在意。我没有依靠这些人的口碑,我也照样打赢了北伐,我也照样打一个中原大战,我也照样打赢了抗日战争,所以这个解放战争,我也能够赢的下来。

但是事实上正是依靠这些蝼蚁的力量,把蒋介石这个大象的腿给掀翻了,蒋介石傻眼了,他问我没有想到自己从来都不正视的一帮群体,这帮农民最终成了决定性的理念。

也许从河南的旱灾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蒋介石必败无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