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商與快遞跨界競爭的思考(下)

二、快遞進入電商

(一)快遞企業進入網絡零售業狀態可分為三類,普遍業績不佳

與網絡零售企業跨界進入快遞行業,自建物流甚至是開放快遞配送給其他商家服務相對應。2012年開始,部分領先快遞企業也嘗試跨界進入網路零售行業。綜合梳理發現,主要快遞企業跨界進入網購行業的大概有10個網站,涉及8個快遞公司,按照運營狀態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早期的探索者,基本上都成為了先烈,一共有4個網站,包括申通的愛買網超、宅急送的“E購宅急送”、中鐵快運商城、圓通新農網等;第二類是經營不溫不火的,有2個,包括我國郵政的郵樂網和順豐優選,它們目前都能夠生存和運營,增長速度也較快,但是面對激烈的市場,它們的市場份額還太小,尚沒有一定話語權;第三類是2014年之後新上線的,剛剛開始運營,有4個,以跨境網購為主,包括順豐的“優選國際”、圓通的“一城一品”、中外運的“陽光海淘”、韻達的“易購達”等。具體如下表所示。

快遞企業跨界進入電商行業概況(截止2015年1月)

對電商與快遞跨界競爭的思考(下)

(二)快遞企業跨界進軍電商的原因:無奈、眼紅與機會主義

如果說京東、蘇寧易購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進入物流快遞領域是為了增強用戶體驗、做好成本控制、降低不確定性,而且是在自有配送系統做大做強後的順勢而為。那麼,快遞企業進入網絡購物領域則不但存在著機會和優勢,更存在著許多劣勢和威脅,是一種戰略性的試探,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快遞企業對電子商務企業的反擊,更多的是一種面對快遞利潤下降的無奈選擇、面對網購快速發展的眼紅和機會主義。

無奈之舉。由於快遞行業一直位於網購的下游,對價格一向沒有話語權。位於供應鏈上游的電商們一方面通過銷售商品獲取利潤,另一方面在快遞方通過壓低運費以賺取快遞費用, 這讓快遞行業的利潤變得微薄。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快件數量在不斷增加, 電商件已經佔到整個快遞業務量的2/3以上,使得快遞發展的模式過於單一,需求來源過於集中,風險加大。同時,近年來快遞價格屢次漲價不成功。而在快遞企業的經營成本中,油費、路橋費及人工成本就佔70%以上,再刨去剩下的經營管理成本,利潤所剩無幾。特別是近年來場地租金和人工成本上升非常快,而快遞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成本上升較快,導致了快遞行業的利潤在不斷持續下降,甚至可能出現虧損,由此快遞企業希望進軍電子商務, 能夠抓住利潤的源頭, 從而改變這種長期處於被壓迫的角色。因此,向上遊擴張成為了一種無奈之舉。

眼紅與機會主義。各大快遞公司都看準了電子商務未來的發展趨勢,特別跨境網購市場剛剛興起,海淘正規化正逢其時,跨境網購和海淘市場前景一片光明。面對這塊誘人的蛋糕, 一向利潤微薄的快遞企業總想利用自己的客戶資源優勢、快遞配送網絡優勢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是一種典型的戰略機會主義。

(三)快遞跨界進軍電商的主要問題:不專業、競爭激烈風險大

大多數快遞企業對網絡購物領域認識不清,認為只要憑藉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就可以全面掌握網絡購物和海淘領域。殊不知,網絡購物與快遞行業存在很大的不同。網絡購物前期工作非常繁雜,包括商品採購、平臺建設、營銷、消費群維護等,這些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而且還必須由專業的團隊來操作。而傳統的快遞行業如果只是運用自己在物流企業的管理方法、技術和服務是跟不上網絡購物的發展需要,也很難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另外,電子商務在後期工作中還需要投入更多資金,不斷採取各種營銷手段以及先進技術、系統等等,這些都會使得物流業在財務上的風險不斷加大。

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競爭同樣激烈,大型網絡購物網站動輒以數億甚至數十億元的資金進行促銷,足可見其競爭白熱化程度。然而,激烈的競爭並沒立即帶來利潤的增長。據京東商城公佈的2014年3季度財務報表顯示,其3季度淨收入達到了290億人民幣,可是淨利潤虧損1.64億人民幣;蘇寧易購2014年3季度收入285億元,虧損2.86億元。經營狀況良好的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尚且如此,其他經營狀況欠佳的電子商務網站更不用說。而快遞跨界進入電商行業的發展現狀也非常能說明問題。

三、國際跨界發展

在國際市場上,電商跨界做快遞的案例並不鮮見,以亞馬遜為代表,其自建物流所產生的業績可圈可點。但是快遞跨界做電商的幾乎沒有,外資快遞企業所關注的是電商快遞與物流市場,而非進入上游,自辦網店。

亞馬遜是電商自建物流的創始者,其線上業務隨著物流能力的增強而不斷髮展。根據其2013年報,使用亞馬遜物流服務的線上賣家數量增長了65%;同時,3/4的亞馬遜物流服務用戶說,他們在亞馬遜上所開的網店銷售額在加入亞馬遜物流服務系統後,增長率超過20%。亞馬遜物流系統可以提供從倉儲管理、訂單履約到終端配送的“一站式”服務,併為亞馬遜Prime客戶免費提供隔日達配送服務。在此基礎上,亞馬遜又進一步推出了1小時快遞服務。2014年,亞馬遜開始在紐約向其Prime用戶提供“Prime Now”1小時快遞服務,可配送的商品種類涵蓋“數萬種日常用品”。亞馬遜計劃從2015年起,將其業務推廣至紐約以外的城市。

與國內快遞企業一樣,外資快遞企業同樣面臨著電商跨界做快遞的競爭壓力,但是他們的反應卻不一樣:外資快遞企業並沒有跨界經營電商平臺,而是圍繞其主營業務——快遞和物流,收購在電商快遞和物流領域內具有專長的企業,以增強自身在電商寄遞服務與綜合物流等細分市場的競爭能力。例如聯合包裹於2014年10月收購專門從事電商快遞服務的i-Parcel,增強了其在低成本電商快遞服務市場的競爭力;聯邦快遞2014年12月收購Genco逆向物流公司,增強了其在電商退貨方面的處理能力。

四、微評論

國內外快遞企業與電商企業的跨界發展呈現較大差異。面對電商企業的跨界競爭,外資快遞企業更多地是在自留地裡精耕細作,夯實核心競爭力。而國內快遞企業則多為無奈應對,把握不住自己的定位,結果將跨界經營變成了燒錢遊戲。在國內快遞跨界做電商中,順豐冷鏈經營得可圈可點。這主要是因為順豐選擇了電商競爭能力相對較弱,對物流水平要求較高的冷鏈市場作為切入點,因而可以憑藉其冷鏈物流專長,雄居市場。我國快遞企業真地應該靜下心來,冷靜地審視自己的優劣勢,再決定該如何突破電商跨界的包圍圈。

對電商與快遞跨界競爭的思考(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