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里面的”唧唧“是什么意思?

信陵君无忌

木兰辞是一首机智幽默乐观的叙事诗,而且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出现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而且是要求全文背诵的。

我上学的时候,“唧唧复唧唧”里面的唧唧解释为织布机的声音,当时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也就记住了。但是到后来,再读这首诗,感觉唧唧翻译成为织布机的声音讲不通。

木兰诗的前四句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如果是织布的声音,那么下文怎么出现“惟闻女叹息”?所以结合当时的语境也可以明白,唧唧是叹息声的意思。这样这四句话才可以讲得通。

一声又一声的长叹,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如果说孤证不立,那么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这里面的唧唧也是叹息的意思。

木兰诗诗歌之中称呼天子为可汗,而且出现了黑山和燕山等地的地名,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北魏与柔然战争为背景的一首北朝名歌。

这首诗不仅是北朝民歌之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代表作。

这首诗不仅写民族,还写女性,写淳朴善良的人性。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年开凿龙门石窟,第三年拜谒孔子,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让鲜卑族汉化,所以木兰诗不仅是被炒游牧民族血脉的传承,也是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文明的融合。

花木兰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她不仅是游牧民族尚武精神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表。


诗书君


沧州九五

《木兰诗》这里的“唧唧”,指的是机杼声。

“唧唧复唧唧”这句诗,确实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这里的“唧唧”有几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机杼声;一种认为是叹息声;还有一种认为是虫鸣声。

认为是叹息声的,主要的理由是:诗的下一句已经说明了“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既然“不闻机杼声”,那这里的“唧唧复唧唧”当然就不是机杼声了,而且列举了白居易《琵琶行》里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和其他的依据,认为“唧唧”是木兰的叹息声。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唧唧”是虫鸣声。这种说法认为:“唧唧复唧唧”这句话一开始是“敕敕何力力”,无具体含义,单表声,是当时民歌开始前的一句吆喝。然后在流传中变化成“促织何唧唧”,意思是蟋蟀鸣叫,后来才变成了“唧唧复唧唧”。并列举唐王维《青雀歌》“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唐李郢《宿杭州虚白堂诗》“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为证,不过虫鸣声的说法缺乏合理的来源依据。


我认为,解读古文,要坚持“以经解经,以文解文”的原则。究竟这里的“唧唧”是什么,应当在原诗中来判断。

《木兰诗》的前半段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诗中有“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的“不闻……唯闻……”和“不闻……但闻……”应当放在一起来解释。“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里“闻”的主体,按照下文,应当知道就是指“爷娘”即木兰的父母。诗中既有“机杼声”,那就是说“当户织”之时应当有发声,那么“木兰当户织”的时候应当有发声而木兰的父母“不闻机杼声”作何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木兰这个时候一边织一边叹息,叹息之声被她的父母注意到了。那么她父母为什么“不闻机杼声”?这里的“不闻”指的是“充耳不闻”,“不闻”并不等于“没有”,而是“没有注意……,只听到了……”,因为“机杼声”原本正常,被木兰的父母自然忽略掉了,而是注意到不正常的木兰叹息之声。



简单地说,那就是机杼声客观存在,“木兰当户织”与“唧唧复唧唧”是因果关系。至于木兰的父母“不闻机杼声”,只是对机杼声习以为常,主观上忽略了,也就是“久而不闻其香”的意思(这说明木兰很勤劳,经常“当户织”)。这里的“闻”是很主观的,比如下面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已经离家,怎么还会“闻爷娘唤女声”?客观上当然不会,这里说的是木兰的主观感受。

所以,“唧唧复唧唧”里的“唧唧”确实就是机杼之声,无需再引它证。否则,诗中又何须说“木兰当户织”?又如何解释“当户织”而无声?


简明自在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课本对“唧唧”的解释为“织机声”,读全诗来考虑,这种解释是客观的。这两句既是“兴”的手法,也是写实。这个画面的视觉感和听觉感都十分突出。古人用织机织布一定有声音,这否定不了,不能用“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来否定“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发出的声音。正是有了“唧唧复唧唧”才烘托出了木兰“叹息”之强烈,从而引出木兰替父从军的行动。

与“不闻……唯闻……”相似的“不闻……但闻……”在诗中还有两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三处的“不闻”都是写实,“唯闻”“但闻”都是突出后者,即突出叹息声、流水声、马鸣声。

不能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来否定“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重唧唧”是套用《木兰辞》突出自己像织机一样反复叹息。


陈广逵

象声词,声音不大而反复出现。常于北方语境中出现。如:唧唧歪歪,瞎唧唧。

在木兰诗中,木兰的叹息声和织布的声音,交替出现。一会有织布声音,一会有叹息声,描述为“唧唧复唧”,理解这句诗,应该放在一定情景中去理解,重点字是一个“复”字。有一种声音,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不这样分析,只研究象声词能有什么结果呢?

随着故事情景的发展,最后听不机杼声了,只听到木兰的叹息声,木兰的心事加重了。前面的描写,为故事的展开叙述,做了铺垫。


李先生

"唧唧",一般解释为叹息声。木兰父亲在可汗的征发之列,而家里又没有成年男子去顶替,所以木兰在织布机旁不停地叹息。

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我一直认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与不好之别,只要言之有理,都允许存在。

把"唧唧"理解成机杼声有何不可?

  1. “唧唧"是拟声词,更像织布机转轴发出的声音,很难把它和人的叹息声联系起来。
  2. 古人写文章,爱使用比兴的手法,即先言他事,以引出所咏之物。作者用织布机的"叹息声",引出主人公的叹息声,渲染当时悲凉的气氛。
  3. 有人从"不闻机杼声"一句,断定"唧唧"只能是叹息声,我认为有些武断。这里可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先是织布机发出“唧唧"声,引发木兰的愁思,她停下手中的工作,在那里一声声哀叹。

所以,它可以是机器摩擦的声音,也可以是人的叹息声,或者兼而有之。


老韩闲聊

这是《木兰诗》的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里唧唧的意思是叹息声。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晓235168

你好。

这里的唧唧,有两成意思:

1.织布机的声音

下面一句说了,木兰当户织,说明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

2.叹息声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

类似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这样一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就是叹息声。


小栗丶

楼主提这个问题让我觉得好笑,好笑之余又觉得楼主好像是故意的吧,不是不懂,而是懂了装不懂为什么这样说呢,楼主为什么不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啊,那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就是机杼声~也就是古代织布机在织布的时候发出来的声音,楼主提这个问题可不要想歪了其实《木兰辞》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在古代有一位女儿替父从军的一段故事。在清朝的时候重男轻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作用就是用来反对当时社会的。


美在世间

这应该从农耕时代的粗布织布机说起!其样式从相关的影视剧作中可见其形状。其工艺流程是先用棉花抽成棉条用纺车纺成线再由人工合成纬线在机轴上,上织布机由人工操作梭子形成经线,织一米左右将布卷在后边的布轴上!织布机上的所有器件均为木制,在卷轴的过程中会有唧唧的木轴与轴孔的磨擦声l唧唧复唧唧是很形象的表达|没有见过这种织布机的可看电影《花木兰》或电视剧《延安颂》里大生产运动的场景可知概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