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焦慮,對結果總是做最壞設想怎麼辦?

衢州土郎中

這取決於你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習慣焦慮」的傾向下降,那麼有三種渠道:1,正念(自助)。2,逐級暴露(自助)。3,心理諮詢(付費找專業人士)。

如果你想要的是確保自己安全,那你可以努力給自己營造一個自己覺得安全的氛圍。我先說說第二種。

總是做最壞的設想——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這裡我,還是要在強調一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很多人提問都是:『我有XXX(某種現象、行為、情緒),怎麼辦?』

彷彿自己的問題就僅僅是因為有XXX(某種現象、行為、情緒)——這種思路是錯誤的。

一件事情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不僅僅取決於那件事情本身,更取決於隨後我們做了些什麼。

比如,容易焦慮,對結果總是做最壞設想——這未必是壞事。

如果人懂得積極準備,去避免最壞的情況,這對人來說是有利的。

一個人考試、面試之前,就設想最壞的情況——不及格、不被錄取。

然後他積極準備,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去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這就是一件好事。

這裡面有一個細節,除了思考「如何避免最壞的事情發生外」。其實人還需要思考「如何讓我希望的事情發生。」

這兩個思路有微妙的不同。如果一直只在前一個思路里,人的情緒就容易不停地焦慮、關注在不利的情況現象中。

但是避免了不利的情況,不代表就一定能獲得好的情況。而如果沒有得到好的結果、情況,人的不安和焦慮其實就很難真正的緩解。

所以,在這裡,我可以給提問者的建議是——

①如果你會做最壞的設想,那就去做一些具體的行為去避免它發生。

②更重要的,其實你可以嘗試問自己另一個問題「怎麼樣可以讓我比較安心、比較舒適?」也就是,不僅僅是避免壞事發生。你還要努力讓好事發生。——具體而言,如果你租房子,你可以考慮自己招募室友,找自己喜歡的人一起住。你也可以讓自己多一些朋友晚上聊天,聊天后可能你就開心些安心些。

其實當然努力讓好事發生的時候,壞事相對就會減少了。因為事情的總量是有限的,哪怕壞事不減少,但是好事增多了,人也就會安心快樂些。



如果你希望降低自己的焦慮程度和焦慮對自己的影響


一、正念冥想的方法。

這是一個直接作用於我們情緒的方法。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進行正念冥想(每天30分鐘)可以顯著降低人的焦慮水平。

具體而言,你可以買一本書《八週正念之旅》

正念如何幫助我們減少焦慮呢?

其實焦慮不是被減少的,而是正念會讓我們練習更好的容納焦慮。就像是一瓶水,水量不變,但是這個瓶子變大了,水就顯得少了。

在正念的練習中,我們會產生很多情緒,但是我們試著不對情緒做出反應,只是去感受情緒,慢慢的我們對情緒的容納能力就會提高。

對於容易焦慮的人,比較適合的練習是:正念散步、接觸點練習

正念散步:讓自己放慢腳步,有意識的移動雙腳,留意自己怎麼走動的,覺察自己腳底板的感覺,體會重心的移動。過程中肯定會走神,沒關係,簡單的回到走路的感覺繼續走。

接觸點練習:坐著,或者躺著。雙手放在膝蓋或者肚子上,然後體會自己手和身體其他部分接觸的感覺——可能有點暖、有點壓力、觸覺等等。留意身體和床或者椅子接觸的感覺。肯定也會走神,沒關係,很正常,慢慢的回到身體感覺上來。

正念也是一個注意力練習。一個人容易拼命想事情,其實是一種注意力的渙散。人容易用「我不要繼續想XXX事情」的方法企圖讓自己停止。但是越是要自己不想,其實越是想。

正念的意思是:想就想,發現自己在想,沒關係,提醒自己注意力回到自己要注意的事物上。(在上面兩個練習中,是身體的感覺)時間久了,我們就會習得:溫和的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因為如果太強硬的要自己轉移注意力,反而會造成更多情緒,進而更多混亂。

關鍵還是要練習正念冥想。其實大腦就想肌肉,是需要鍛鍊的。


二、逐級暴露。

認知行為療法裡面會認為——一個人持續的害怕,是因為他沒有機會去適應害怕的場景。

每次害怕,他就想辦法避免害怕。所以大腦就默認了:確實很可怕。

比如你害怕別人趁你熟睡,做出傷害你的事情。你可能就會做很多準備。比如關緊房門,比如避免和男生住。

可是就是因為這樣,你就永遠沒有機會去讓自己體驗:其實哪怕真的和男生住,也沒事。

所以你就會一直害怕。

逐級暴露的意思是,你可以先找一個有點害怕的場景,然自己適應。然後再找下一個害怕的場景。逐漸增加難度。


三、心理諮詢

其實上面正念和暴露的兩個方法,也是心理諮詢裡會用到的。但是可以自己試著做,雖然效果沒有專家指導那麼好,可是還是會有效。

如果你還是覺得沒有改善,你就需要考慮心理諮詢了。

例如,著名的病人,安娜·歐。安娜歐會害怕水,所以她不能喝水,只能喝牛奶和吃水果來補充水分。

直到他的醫生和她討論的時候發現——她是因為看到,一條狗從她的杯子裡喝水,覺得憤怒惡心,然後才開始害怕水的。

安娜歐回憶起來後,發洩了自己的憤怒和噁心情緒之後,她就沒那麼怕水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和你的心理諮詢師,如果發現了你焦慮的起源,也許你也會想安娜歐那樣,症狀解除。

而從現代依戀理論的角度看,容易焦慮的人,通常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多的良好照顧。


作者簡介:佘炤灼,首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心理諮詢方向)。熟悉正念冥想,帶領過正念團體總計250小時以上。有兩年心理諮詢經驗,接待過167人次以上的個體心理諮詢。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實習心理諮詢師。較多回答心理諮詢、情緒調節、婚戀關係、原生家庭等問題。

照見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吳瓊燕親愛的,確實生活中有很多理由足以讓我們焦慮,我們甚至因此嚇到自己,但請了解:

你不是一個人在面對焦慮, “在整個人群中,1/4的人都會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面臨焦慮的問題”(摘自《青少年抗焦慮手冊》),這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和你一樣容易焦慮。

同時在你的提問裡,我們需要區分焦慮情緒、焦慮症和被害妄想症。

一、焦慮情緒

焦慮本身不是問題,例如你遇到挑戰時有適度的焦慮其實有利於激發你的潛力,有助於成功。 對結果做最壞設想說明你的思維模式傾向於確保自己安全,而追求安全是人的本能。

當人們的大腦被焦慮所佔據時,往往無法理性思考,大腦中有很多片段化的畫面、聲音、觸覺或場景,請了解:這是你的想象;一般地,人們不會一天24小時沉浸在焦慮裡,當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時間或空間時,大腦的理性思考能力又恢復了,就會峰迴路轉。

而你是否讓自己的想象無限“反芻”?是什麼讓你總覺得有危險,需要確保安全,並對自己拉響警鐘?這是你需要仔細回想的:過去你收到過哪些信息讓你這樣去想象?某篇新聞報道的事件?社會上的某個故事?周圍人的個人經歷?親人中是否有總是很焦慮的人?或者你在過去的某種經歷留下了心理的傷疤(創傷)……

二、焦慮症

一般的焦慮情緒通過保證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合理的飲食等可以較好地緩解和減輕。 而如果你因為這個焦慮而睡不好覺、吃不下飯、無心工作、無法與人正常交往、無法通過調節改善現狀,則過度焦慮對你的工作、生活和社會功能造成了一定影響。

建議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機構的幫助,關愛心靈的事兒從來都是愛自己的第一要務,請善待自己! (美國《精神疾病統計診斷手冊(DSM-4)》對焦慮症有明確的診斷標準。)

三、被害妄想症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焦慮就是對未來發生事情的不可控感,你要是覺得事情可控,就不會焦慮了。這問題在於,生活中不可能什麼都是可控的,但是,即使不可控,壞事也沒降臨到你頭上啊。你活了這麼多年,如果這種壞事總髮生在你身上,你覺得可能麼?一件事之前沒怎麼發生,之後發生的概率不也是不大麼?憑什麼認為之前沒發生的,在別人身上也很少發生的,就會發生在你身上呢?這就是個概率問題。比如像飛機失事,之前你可能一直也沒怎麼聽說飛機失事,感覺特別安全,但是隻要從新聞上看到了類似的事情,就會感覺似乎世界每天都在發生飛機失事的事情,自己也懼怕坐飛機。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每年飛機失事的數量都是差不多的,有失事的有故障的,馬航那一年的頻率其實也一樣,只是媒體報道的力度很大,你就覺得類似的事情多了。其實任何事都是有概率的,但是大多數壞事都是小概率事件,你做好自己的事就基本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比如你擔心男舍友,那麼我如果讓你完全不用擔心,不會發生侵犯事件,那麼也不客觀。真正的客觀的是,你找靠譜的房東或者中介,側面瞭解下舍友情況,見一面覺得還行,同時生活中注意鎖門啊等,那麼侵犯的事情基本不會發生啊,這就是你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不用擔心這麼多。你擔心的事,99%都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青音約

最好不要做最壞設想,越想越壞越容易焦慮。要從一個好的方面設想,這樣心態才好,不容易焦慮,心情才好。如果結果不及預期的嗎,就要看得開就要安慰自己沒有什麼,大不了重新來過。或者走外面去散散心,放鬆自己的心情,使自己有一個好心情,約幾個朋友去玩,聽聽輕音樂,或者靜下心來閉目養神心無雜念打坐。


吳智勇905

內心比較敏感脆弱,首先你要學會接受這種感覺,允許自己出現這樣的感覺,允許自己的大腦會出現這些想法,其次突破恐懼,怕什麼就去做什麼,在突破恐懼的過程中,慢慢的你也能放鬆下來。


瀟灑至愛葉子

所有的病都是缺錢惹的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