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比拼,谁能主导未来?

这是一场高速公路上的竞技,不比飙车,却也是一场关于速度的比赛,阿里、腾讯、京东、银联等都是赛道上的参赛者。

进入5月后,高温天气开始席卷全国,而高速公路的移动支付战争似乎也随着天气的变化在不断升温。日前,山东高速集团旗下的113个收费站完成升级,在原有“无感支付”的基础上,叠加“高速云付”方案实现了不停车、不取卡通行缴费,这意味着基于车牌识别技术的不停车通行缴费方案正式走进高速,支付宝、斑马智行为此项目合作方。而不过两个星期前,京东刚刚与山东高速另外一家运营方齐鲁交通集团在215个收费站开通了京东车牌零感付。可以看到,高速公路在移动支付的推动下,正不断扩大市场对外开放,而高速公路场景也将成为移动支付巨头争夺抢占的新高地。

移动支付再迎多头格局

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比拼,谁能主导未来?

场景之争也是技术之争

目前高速公路非现金收费最受关注的当属ETC和车牌识别两大技术,作为由国家层面全力推进的工程,ETC的主流地位不言而喻,并且在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与服务方面,ETC经受过市场的长期检验,值得信赖与肯定。不过据移动支付网了解,虽然ETC发展多年并已实现全国联网,但使用率不高的现象至今都没有得到改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ETC使用率占比约三成,现金支付仍然为主要高速通行缴费手段。

按照2017年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5068.7亿元的总额计算,过去这一年仍有约3500多亿的交易为现金支付,其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当前阿里、腾讯、京东在高速公路支付场景的竞争,首先指向的就是还未被ETC占领的近七成现金支付空间,当然他们的野心以及服务输出能力都不止于此。

目前银联通过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布放移动支付受理终端,抢占了一部分原现金支付市场,不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其他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无感支付、无感通行模式相比,显然后者提供的服务更高效,潜力更大。其中无感支付最典型的代表属阿里、腾讯、京东基于车牌识别技术的移动支付,通过平台将车主的车辆信息与支付账户绑定,车牌号变身“付款码”,过高速时车主无需掏现金和手机即可完成支付,缺点是通行过程仍要停车取卡、还卡。

无感通行可以认为是无感支付的升级版,过高速时既不用停车、领卡,下高速车主也无需掏现金和手机即快速通过,体验类似于ETC,只是二者所采用的技术不同。除文章开头提到的山东高速集团与支付宝、斑马智行合作的高速云付,本月初南京长江二桥试点的手机ETC同样也实现了不停车无感通行缴费,不过最早实现的属青岛胶州湾隧道的“隧e通”项目。

可以知道的是,不论是无感支付或是无感通行,车牌识别都是底层技术,移动支付网根据各地试点情况,也粗略统计了各方基于车牌识别技术的高速公路非现金收费模式对比。

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比拼,谁能主导未来?

从上图可知,从2016年年底青岛胶州湾隧道试点开始,全国已有数百个收费站开通了基于车牌识别的手机移动支付缴费,而真正实现不停车无感通行的只有胶州湾隧道、南京长江二桥和山东高速集团旗下的113个收费站,其中今年5月份先后上线的手机ETC和高速云付无一例外都采用了GPS定位技术。

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比拼,谁能主导未来?

在通行速度方面,目前一代ETC的通行限速为20km/h,基于车牌识别的不停车无感通行基本可以达到一代ETC通行速度,但与二代ETC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来说,基于车牌识别技术的不停车无感通行优势主要还体现在开通简单快捷、无需购买车载通行设备、支付方式多元化等方面,体验并没有比ETC高效。

当然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系统比起其他支付场景要纳入考量的因素要多得多,如天气与识别率、车距和防尾等等,都对会对通行能力产生影响。在基建投入相对完善的情况下,未来基于互联网基因的车牌识别不停车通行收费模式的优势或许会进一步凸显,从而对ETC带来冲击,可能也会倒逼ETC服务和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

结语

当前我国高速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而该场景还是一块尚未被过多开发的移动支付圣地。从不停车收费通行技术取得的突破以及各互联网企业的规划来看,阿里、腾讯、京东在高速收费领域的布局都不会止步于无感支付,无感通行才是这场线下场景之争的最终回合,接下来迎来就是车牌识别与ETC的正面交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