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近日,省政协“关于实施动力变革促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调研组来到湘潭。委员们发现,既有老底子又有新产品的湘潭军工行业,从产业裂变到军民融合,再到规划建设“军工城”,正走着一段不同寻常的路。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2018年5月,一张湘潭市军工城规划框架图,拉开了湘潭军民融合产业千亿规划的序幕。

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军工产业区,湘潭推进军民融合高效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7年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实现产值38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 11 %。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湘潭有“双拥”的优良传统,图为“城因舰而扬威,舰因城而扬名”的湘潭舰。

老基地的军民融合优势

始建于1958年的湘潭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东南、中南地区唯一制造坦克装甲车辆装备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同时为海陆空三军提供战斗车辆装备的企业。

江麓研发的整车装备,已有3种产品先后作为独立方阵,参加了国庆50周年、60周年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等重大阅兵,以及中俄联演、国际军事比赛等重大活动。

“既要吃饱,也要吃好,就必须走军民深度融合的路子。”江麓集团董事长李刚利说,江麓近些年围绕军品主业,研发了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军民融合产品,生产的塔式起重机、环卫机械等产品销往海内外市场。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产自湘潭的森林防火车。

江麓的故事在湘潭并不是个例。“湘潭制造”正瞄准海陆空全军事领域发展,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三大产业。

湘潭是国家“一五”和“二五”时期重点布局的军工产业区,目前具有军工科研生产资质或配套资质企业22家,与其协作配套企业112家,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相关资质的高校3家,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这是老工业基地湘潭留下来的底子。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等重大航空工程中的点火线缆来自湘潭。

湘潭市经信委总工程师黄建红认为,湘潭的军工产业起步较早,经过长期发展,一些问题开始慢慢显露,如“军转民”难度大、“民参军”企业不多、信息不畅、军民融合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高端创新产品不多等,制约了湘潭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规划具有地域特色的军工城

从产业裂变到军民融合,湘潭的军工企业一直在寻求转型升级之路,一批智能化军工生产车间由此诞生。

湘潭市副市长陈小山介绍,江麓的智能化生产车间目前已开始投入运行;泰富重装、威盛电气和湘电电气传动事业部、崇德科技滑动轴承车间,分别被认定为湖南省智能制造企业或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在全市评定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车间和产品中,军民融合企业占了36%。

瞄准“军工城”,湘潭军民融合放大招|动力变革三湘行

2004年,民营企业崇德科技通过认证,成为海军装备配套的供应商。

2018年,湘潭市提出装备制造产业倍增计划和军民融合产业千亿计划,打造具有湘潭特色的军工城。

5月17日,湘潭市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链长、盟长、行长”的产业发展推动机制基本形成。据透露,军工城规划编制即将出炉。

面对军工城的蓝图,政府如何做好引领、规划和服务工作?省政协调研组成员纷纷支招。

“湘潭打造军工城,有基础也非常有价值,关键是要把大量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具体项目中,对接市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省政协委员付胜龙说。

“湘潭的军工制造业,在柔性制造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省政协常委龚文勇认为,军民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要抢占产业高端,重在创新引领,引进打造一批高科技企业,扶持建立一批科技研发平台,研发转化一批先进技术,尤其要加强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的智能化改造。

END

美编|张春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